四虎散

四虎散

SI 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22%
胃經 11%
肺經 11%
心經 11%
腎經 11%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虎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以下藥理作用:

  1.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痙之效。可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口眼歪斜、抽搐痙攣等症。
  2. 化痰散結: 天南星能燥濕化痰,散結消腫,對於痰濁壅塞、瘰癧腫瘤等病症具有一定療效。

四虎散中其他藥物與天南星相配伍,可加強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四虎散方中加入白附子,主要是由於其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

白附子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的塊莖,其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其 溫陽散寒 的作用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此外,白附子還具有一定的 祛風除濕功效,能有效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因此,在四虎散中加入白附子,旨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以達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的目的。

四虎散方中含有烏頭,是因其具有強烈的祛風散寒、止痛功效。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根部,性溫,味辛、苦,具有較強的毒性,但其藥用價值亦不容忽視。

烏頭入藥時需經過炮製,以減低毒性,並增強其藥效。在四虎散中,烏頭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痹痛、風寒感冒、跌打損傷等病症,其強烈的止痛功效能有效緩解疼痛,而其祛風散寒的作用則能驅散寒邪,改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跌打損傷之郁血部位紅腫疼痛」,屬外敷用藥。其作用重點在於破瘀消腫、散寒止痛,針對外力撞擊後氣血壅滯、局部血瘀熱結或寒凝血腫之證。方中藥物多辛熱峻烈,透過皮膚吸收藥力,使患處產生強烈溫熱刺激(「如火燒」),促氣血流通、破結消瘀,以達消腫止痛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附子(生,去皮):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生用峻烈,外敷可逐深層寒濕、溫通經脈,助散瘀血之凝滯,兼止痛之功。
  2. 天南星:辛溫有毒,擅祛風痰、散結消腫。其刺激性可局部促進血行,破除瘀血與痰濕互結之腫硬。
  3. 半夏:辛溫燥烈,能消痰散瘀。與天南星協同增強化痰散結之力,針對損傷後局部水濕停滯或痰瘀互阻。
  4. 狼毒:苦辛有毒,破積殺蟲、逐水散結。其峻烈之性助他藥穿透腫處,增強破瘀消腫之效。

配伍特點

  • 以熱攻瘀:全方辛熱藥為主,透過溫通之力化解血瘀寒凝,尤適於陰寒鬱結之腫痛。
  • 毒藥銳效:生附子、天南星、狼毒皆具毒性,外敷利用其刺激性加速局部氣血運行,以毒攻結,破瘀力強。
  • 酒調助透:熱酒調膏不僅黏合藥末,更能增強藥性滲透,引藥直達病所。

原理推演
跌打損傷後,經脈受損則氣血瘀阻,鬱而化熱或寒凝不散,致腫痛並見。此方以「溫散開泄」為核心,通過藥物辛熱峻烈之性:

  1. 溫通散寒:化解寒凝氣滯,改善局部循環。
  2. 破結消瘀:刺激患處充血,促進瘀血消散。
  3. 以痛制痛:短暫強烈熱感(如火燒)可覆蓋原有痛覺,後續氣血通暢則疼痛自減。

此方設計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雖為外敷,仍依「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原則,以峻藥速破其結,非尋常緩劑可比。

傳統服藥法


附子(生,去皮)1兩,天南星半兩,半夏半兩,狼毒半兩。
上為末,熱酒調成膏。
攤上腫處,以熟絹壓定。覺患處如火燒,不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四虎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天南星、草烏頭、半夏(生)、狼毒各等分。 主治:發疽腫硬,厚如牛皮,按之方痛。

四虎散, 出處:《準繩·瘍醫》卷一。 組成:附子(生,去皮)1兩,天南星半兩,半夏半兩,狼毒半兩。 主治:發背初生,筋脈緊急不舒。

四虎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武漢方)。 組成:生南星1兩,生白附子1兩,生草烏1兩,生川烏1兩。 主治:跌打損傷之鬱血部位紅腫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