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散

四方散

SI F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傷科學》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20%
肝經 20%
胃經 10%
心經 10%
腎經 10%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方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能驅散寒邪止咳化痰,特別對於風寒痰阻所致的咳嗽、哮喘、喉痺等症,有顯著療效。

四方散常用於治療風寒痰阻、咳嗽喘促等症,而天南星的藥性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四方散包含半夏,主要是因為半夏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燥濕化痰:四方散主要針對痰飲咳嗽,而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有效祛除痰濕,緩解咳嗽。
  2. 降逆止嘔:四方散也常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嘔吐等症。半夏入脾胃經,能降逆止嘔,緩解胃部不適,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四方散中加入半夏,不僅能化痰止咳,還能降逆止嘔,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四方散]中,烏頭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可以幫助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手足冰冷等問題,對於治療寒性疼痛有一定療效。但烏頭為有毒藥材,應遵醫囑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方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四方散為外敷方劑,主治「損傷舊患及風寒濕之關節疼痛」,其功效核心在於「溫經通絡,祛濕止痛」。

  1. 損傷舊患:指陳年跌打損傷,氣血瘀滯未消,經絡不通而致局部疼痛、僵硬或腫脹。此方以辛溫有毒之品外敷,能破積散結、活血通絡,助瘀滯消散。
  2. 風寒濕關節疼痛:風寒濕邪痺阻經絡,氣血不暢,表現為關節冷痛、屈伸不利或遇寒加重。方中藥物性味大辛大熱,能逐寒燥濕、開痺止痛,符合中醫「寒者熱之」的治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五藥皆屬「生用有毒」之品,外敷借助其峻烈之性,直達病所,推測其協同作用如下:

  1. 生南星、生半夏

    • 辛溫有毒,善祛風痰、散結消腫。
    • 南星偏於燥濕化痰、通絡止痛;半夏長於散瘀開結,二者合用增強化痰濕、破瘀滯之效,針對「痰濕瘀阻」之舊傷或關節腫痛。
  2. 生川烏、生草烏

    • 大辛大熱,為逐風寒濕邪之猛藥。
    • 烏頭類藥物含烏頭鹼,外用可強力溫經散寒、麻醉止痛,尤其對寒濕痺痛或頑固性冷痛有顯效。
  3. 野芋頭(天南星科)

    • 性味辛溫有毒,民間常用於外敷消腫止痛。
    • 助南星、半夏增強散結之力,同時可能具輕微局部刺激作用,促進血液循環。

配伍邏輯

  • 毒性協同增效:全方生用有毒藥物,不內服而外敷,利用其烈性穿透皮膚,直達深層痼疾,攻逐寒濕痰瘀。
  • 酒煮熱敷原理:酒性辛熱,能行藥勢、助溫通;加熱後敷用,可增強藥物滲透力,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加強散寒止痛效果。

治療原理歸納

以「溫通峻藥」外治,針對「寒、濕、瘀」三大病機:

  1. 溫經散寒:川烏、草烏為主,驅散深伏寒邪。
  2. 燥濕化痰:南星、半夏、野芋頭化解濕濁痰結。
  3. 破瘀通絡:諸藥生用銳利,走竄力強,能開閉結、通血脈。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以峻藥攻痺」的思路,適合頑固性寒濕痛症,然須注意外用方法與劑量控制。

傳統服藥法


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生草烏、野芋頭各等分。
溫經通絡,祛濕止痛。
上為細末。
水、酒煮熱,外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方散, 出處:《外傷科學》。 組成: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生草烏、野芋頭各等分。 主治:溫經通絡,祛濕止痛。主治:損傷舊患及風寒濕之關節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