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楊花散

鬧楊花散

NAO YANG HU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肝經 20%
肺經 18%
心經 10%
腎經 10%
胃經 9%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鬧楊花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濕痰阻滯所致的咳嗽、哮喘、痰多等症狀。楊花性輕揚,容易上浮,與半夏搭配,可更好地宣肺降氣,使濕痰下行。
  2. 止嘔降逆: 半夏還具有止嘔降逆的功效,可治療因濕痰阻滯胃腑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此方常用於治療因濕邪上犯所致的眩暈、頭痛等症狀,半夏的止嘔降逆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鬧楊花散乃由清代醫家吳鞠通所創,其方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散寒止痛: 烏頭性辛熱,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鬧楊花散以治寒濕痺痛為主,烏頭之散寒止痛功效可發揮重要作用。
  2. 引藥入經: 烏頭性猛烈,其辛散之性可引其他藥物入經絡,使藥效更易到達病竈。鬧楊花散中,烏頭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骨骼關節,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鬧楊花散中含有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痙: 天南星味辛、苦、溫,具有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功效。鬧楊花散主治小兒驚風、抽搐、發熱、口噤等症狀,而天南星能有效平息痙攣,緩解驚風症狀。
  2. 化痰止咳: 天南星亦能化痰止咳,對於因痰阻氣道而導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鬧楊花散中加入天南星,可以幫助清熱化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鬧楊花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遍身如冰」,屬中醫「閉證」範疇,多見於急症如中惡、痰厥、寒閉等證。其特點為意識喪失、肢體僵冷,乃寒痰、風邪閉阻清竅,陽氣不得宣通所致。方中以「吹鼻」「吹喉」給藥,屬古代急救「外治法」,取藥效迅捷直達病所之意。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鬧楊花(主藥)
    鬧楊花又名曼陀羅花,辛溫有毒,古籍載其「麻醉止痛、開竅醒神」。其含莨菪鹼類成分,可抑制中樞神經,於昏迷初期或能暫時抑制痰涎上擾之勢,然須謹慎其毒性。

  2. 生半夏、生南星(輔藥)
    二藥皆辛溫燥烈,善「化痰開閉」。生用毒性更甚,古人取其峻烈之性以攻逐痰濕,尤其風痰壅塞咽喉所致之牙關緊閉,符合「痰厥」病機。

  3. 生川草烏(佐藥)
    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能「散寒通陽」。針對「遍身如冰」之寒閉現象,烏頭類藥物可溫通經脈,助陽氣外達,與痰藥協力破陰凝。

  4. 馬錢子(使藥)
    苦寒有毒,古籍謂其「通絡散結」,所含士的寧可興奮脊髓神經。此處用於反佐全方,或防溫藥過度抑遏陽氣,同時刺激昏迷患者甦醒。

  5. 核桃(輔助藥)
    取其油脂潤滑之性,或為緩解諸藥燥烈對黏膜刺激,兼能「潤腸通腑」,導穢濁下行。


配伍核心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毒藥猛劑」為特色,體現古代急救「以毒攻閉」思路。通過強力化痰、溫散寒凝、通竅醒神,針對寒痰閉阻之急症。吹鼻取嚏可反射性興奮呼吸與意識;吹喉直接作用於痰塞咽喉之標。然須注意,此類方劑多為「治標權宜」,蘇醒後以甘草、薑汁解毒,亦見古人對毒藥運用之節制。

此方反映了古代醫家對急症處理的「峻藥速效」思維,然其藥物毒性與劑量控制需深入考證,現代臨床應審慎辨證。

傳統服藥法


楊花3錢,生半夏2錢,生川草烏3錢,桃核4錢(切碎),馬全2錢(去毛,制),生南星1錢5分。
上為極細末,曬乾,再乳。
不省人事,遍身如冰,將藥吹入鼻內;牙關緊閉,打去一齒,吹入喉內3分;急活,用甘草水、薑汁解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開竅醒神、通絡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遍身如冰等症狀。
  • 本方中烏頭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鬧楊花散, 出處:《青囊全集》卷上。 組成:楊花3錢,生半夏2錢,生川草烏3錢,桃核4錢(切碎),馬全2錢(去毛,制),生南星1錢5分。 主治: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遍身如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