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潮散
CUI CH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八五引《施圓端效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催潮散是一個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的天南星具有重要的藥理功能。天南星的性味辛、苦,性寒,具有清熱化痰、解毒消腫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天南星常用於治療痰濕內阻引起的咳嗽、喉嚨腫痛等症狀,這與催潮散的功能相輔相成。此外,天南星具有強烈的行氣作用,能夠促進體內氣血的循環,幫助改善微循環,提升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這在需要催潮作用的情況下尤其重要,因為適當的氣血循環能夠有效促進腺體分泌,使滋潤的效果更加明顯。然而,天南星的使用也需謹慎,因為其性寒,過量可能會對人體造成負擔。因此,在方劑的配置上,需配合其他藥材以平衡其寒性,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這樣的搭配不僅增強了催潮散的整體功效,還進一步促進了其對特定病症的針對性治療。
催潮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溼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溼化痰的功效。催潮散多用於治療溼阻胞宮所致的月經不調,半夏可燥溼化痰,使經血流通,緩解溼阻胞宮之症。
2. 和胃止嘔: 半夏還有和胃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因溼阻胞宮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使患者更易於接受藥物治療。
綜上,催潮散中加入半夏,可有效地緩解溼阻胞宮所致的月經不調,並減輕患者的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催潮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催潮散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針鐵箭頭等鋒刃器,入皮肉筋骨害人,不能出」。此類外傷多見於戰陣、意外,金屬異物嵌入體內,致氣血瘀滯、創口難癒,甚則化膿潰爛。古人以「催潮」為名,意在促使異物自傷口排出,猶如潮水推動雜物外湧,蓋取其「推陳出新」之效。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組成配伍:
- 天南星(生用):苦辛溫,有毒,善祛風化痰、散結消腫。古代用於金瘡,取其辛烈走竄之性,破瘀散結,尤能化解皮肉間瘀滯。
- 半夏(生用):辛溫有毒,燥濕化痰、降逆散結。生用則刺激性強,與天南星同用,可協力開泄皮肉腠理,促使異物鬆動。
劑型與服法:
- 細末酒調:熱酒行氣活血,助藥力迅達病所;酒亦能解部分藥毒,緩和生藥峻烈之性。
- 生薑嚼服:生薑辛溫散寒,既能制南星、半夏之毒,又可溫通經絡,增強藥效外透之力。
治療原理探析
毒性藥物之「激發」作用:
生南星、生半夏均具毒性,外用可刺激局部充血腫脹。古人或借其毒性「以毒攻毒」,激發患處氣血湧動,迫使異物隨膿血排出。然內服需嚴格控制劑量(每服僅一錢),並佐以生薑、熱酒減毒。辛溫走竄以通絡散結:
二藥皆辛溫,能開腠理、通經絡。金屬異物入肉,氣血受阻,辛溫之性可破滯散瘀,鬆解組織黏連,使異物易於脫離。「托毒外出」之思路:
此方或受「瘡瘍托法」啟發,通過局部刺激,促使創口分泌增多(類似「催膿」),藉膿液排出帶動異物外移。
總結
催潮散之設計,體現古人對外傷異物處理的「動態排除」思維。以生藥毒性為動力,結合酒、薑引導藥力,雖峻烈卻有針對性,反映出中醫「祛邪務盡」的治療原則。然其機理與現代醫學迥異,功效尚待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半夏(生)1兩。
上為細末。
每服1錢,熱酒調下,先嚼生薑少許,後嚼生薑少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催潮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五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天南星1兩,半夏(生)1兩。 主治:針鐵箭頭等鋒刃器,入皮肉、筋骨害人,不能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