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化痰玉壺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燥濕化痰、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痰多粘稠、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天南星能有效化解痰液,促進其排出,並兼具止咳平喘之功。
此外,天南星還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緩解痰液阻塞所致的呼吸道腫脹,進一步促進痰液排出。因此,在化痰玉壺丸中加入天南星,能夠有效提升其化痰止咳的效果。
化痰玉壺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對於痰多粘稠、咳痰不爽的患者,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液,利於排出。
-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一些患者伴隨咳嗽、痰多,還會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降氣止嘔,緩解不適。
因此,化痰玉壺丸中加入半夏,可以有效地化痰止咳,並兼顧止嘔作用,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化痰玉壺丸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如下:
- 平肝熄風,止痙化痰: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化痰之功效。其能鎮靜神經,解除痙攣,並能促進痰液的排出,對於痰多咳嗽、頭暈目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協同其他藥物:化痰玉壺丸中含有其他藥物,如川貝母、半夏等,天麻能與這些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化痰玉壺丸主治「風痰」相關病症,核心表現為:
- 風痰上逆:頭痛目眩、嘔吐涎沫,甚則「目不欲開」「兀兀欲吐」,此因痰濁隨肝風上擾清竅,阻遏中焦氣機。
- 痰阻胸膈:胸膈煩滿、飲食不下,反映痰濕停聚,脾胃升降失司。
- 痰嗽久吐:咳嗽痰盛、小兒久吐,屬痰濕內盛或脾胃虛弱,痰濁不化之證。
此方兼顧「風」與「痰」的病理互動,尤其針對痰濁挾肝風上攻(如李東垣案之「兩額盡黃、眩暈」),屬太陰脾濕與厥陰肝風合病,故需化痰、熄風、健脾並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天南星(生)
- 性味辛苦溫,專走經絡,善祛風痰。生用毒性較強,但攻痰力猛,尤適於風痰壅盛之眩暈、嘔逆。
- 與半夏合用,增強化痰燥濕之效,且天南星兼有熄風止痙之功,契合「風痰」病機。
半夏(生)
- 辛溫燥烈,主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毒性大,但化痰力強,針對痰濕上逆之嘔吐、胸悶。
- 與天南星形成「痰藥對」,一偏燥濕化痰,一偏祛風痰,協同開泄痰濁。
天麻
- 甘平質潤,為熄風定眩要藥。《本草綱目》稱其「主頭風,眩暈」,能平肝風而解痰濁上擾之眩暈。
- 與天南星配伍,一治風痰之標(眩暈),一化痰濁之本,體現「治風先治痰」思路。
頭白麵(小麥麵粉)
- 甘涼質滑,既能緩和生南星、生半夏之毒性,又能健脾和中,避免過燥傷胃。
加減法(雄黃、白朮)
- 李東垣案中,潔古加入雄黃(燥濕祛痰解毒)、白朮(健脾燥濕),強化原方對太陰脾虛濕盛兼風痰上擾的功效,形成標本同治之局。
(二)製服法特點
- 丸者緩也:以丸劑逐漸化痰,避免生藥毒性傷正。
- 煎煮去毒:先煎沸水再下丸藥,減輕生藥毒性,同時保留藥效。
- 生薑湯送服:生薑既能解半夏、南星之毒,又可溫中止嘔,輔助化痰降逆。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化痰熄風」為核心,通過:
- 開泄痰濁:生南星、生半夏直折痰濕,解除胸膈壅滯。
- 平肝定眩:天麻平息內風,改善眩暈。
- 健脾護中:麵粉、生薑顧護脾胃,緩解峻藥之弊。
適用於痰濕化風、上擾清竅之證,體現「痰消則風熄」的傳統治法。
三、綜合評論
化痰玉壺丸為風痰證的經典方,其組方特色在於:
- 生藥猛攻痰濕,配伍天麻標本兼顧。
- 通過煎煮與生薑減毒,體現古代對毒性藥物的謹慎應用。
- 後世加減(如雄黃、白朮)拓展其適應證,凸顯「風痰同治」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生)1兩,半夏(生)1兩,天麻半兩,頭白麵3兩。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用水1大盞,先煎令沸,下藥煮5-7沸,候藥浮即熟,濾出放溫,別用生薑湯下,不拘時候服。
風痰眩暈:東垣壯歲病頭痛,每發時,兩額盡黃,眩暈,目不欲開,懶於言語,身體沈重,兀兀欲吐,數日方過。潔古老人曰: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名曰風痰。以《局方》玉壺丸加雄黃、白朮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化痰玉壺丸, 出處:《局方》卷四。 組成:天南星(生)1兩,半夏(生)1兩,天麻半兩,頭白面3兩。 主治:風痰吐逆,頭痛目眩,胸膈煩滿,飲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嘔吐涎沫。小兒久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