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星丸

半星丸

BAN XI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33%
胃經 16%
肝經 16%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半星丸中包含天南星,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祛痰止咳: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對於痰多咳嗽、哮喘等病症,天南星可與其他藥物配合,起到祛痰止咳的作用。
  2. 消腫止痛: 天南星亦可散瘀消腫,止痛定驚。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腫脹等,天南星可與其他藥物配合,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半星丸中包含天南星,是為了發揮其祛痰止咳、消腫止痛等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半星丸中包含半夏,原因主要有二: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半星丸多用於治療脾胃不和、痰濁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而半夏能有效地降逆止嘔,緩解這些症狀。
  2. 化痰止咳: 半夏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痰濁,改善咳嗽症狀。半星丸中加入半夏,可以加強其化痰止咳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半星丸中加入半夏,是基於其降逆止嘔和化痰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脾胃不和、痰濁上逆引起的嘔吐、噁心、咳嗽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半星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半星丸主治「痰」,屬中醫「痰證」範疇,其表現可能包含:

  1. 有形之痰:如咳嗽痰多、痰白黏稠或清稀。
  2. 無形之痰:如痰阻氣機引起的胸悶、眩暈、嘔惡,甚或痰蒙心竅所致的神志異常。
    古代醫家以「二陳湯」為治痰基礎,本方可視為其變方,重用南星、半夏,意在強化「燥濕化痰」之力,針對痰濕壅盛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組成及核心配伍

  1. 南星(天南星)

    • 性溫味辛,歸肺、肝、脾經,為「祛風痰」要藥,兼能燥濕散結。
    • 重用四兩,取其「豁痰開閉」之效,尤擅治頑痰膠結或風痰上擾之證。
  2. 半夏

    • 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與南星同為「燥濕化痰」主力,兼降逆止嘔。
    • 與南星配伍(各四兩),形成「星夏對藥」,相須為用,倍增化痰之力,共克痰濕黏膩之性。

(2)輔助藥材與製法特色

  1. 爛薑(生薑)

    • 生薑汁善「散水氣、止嘔逆」,製法中以此研搗和丸,既可緩解南星、半夏之毒性,又能協同溫化寒痰。
    • 生薑湯送服,進一步增強「溫中化痰」之效,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
  2. 香附子

    • 後加入方,取其「行氣解鬱」之功,能疏利三焦氣機,助痰濕消散。
    • 痰濕易阻氣滯,香附可防痰瘀互結,體現「治痰先治氣」的思路。
  3. 楮葉裹縛、草中罨發酵

    • 此製法類似「曲法」,可能借微生物發酵降低南星、半夏的刺激性,同時增強化痰消積之效(如神麴之義)。

(3)治療原理推論

半星丸透過以下機轉治痰:

  • 溫燥化痰:南星、半夏直祛痰濕,生薑佐助溫散。
  • 行氣化痰:香附疏理氣滯,斷痰濕生成之源(氣行則痰消)。
  • 標本兼顧:既消已成之痰(治標),又調氣機防痰復生(治本)。

(4)適用證型推測

此方偏溫燥,推測適用於:

  • 寒痰(痰白清稀、舌苔白滑)
  • 濕痰(痰多易咯、胸脘痞滿)
  • 風痰(眩暈、痰湧抽搐)

總結:半星丸以「星夏薑」為核心,強效化痰,輔以香附調氣,製法獨特,為古代治痰峻劑,適合痰濕重證而正氣未虛者。

傳統服藥法


南星4兩, 半夏4兩。
上為末,爛薑半斤研搗,銼半、星為丸,以楮葉裹縛卻,於草中罨之,曲法候乾,入去皮香附子四兩為末,薑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4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半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五引《經效濟世方》。 組成:南星4兩,半夏4兩。 主治: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