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丸

TIAN M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肝經 17%
肺經 15%
心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7%
腎經 7%
膽經 7%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丸中包含天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主治功效: 天麻為本方劑的主藥,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止痛的功效。天麻丸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風痰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天麻正是治療此類病症的關鍵藥物。
  2. 藥理作用: 天麻富含天麻素、天麻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鎮靜、抗驚厥、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等作用,能有效緩解頭部血管痙攣、改善腦部供血,從而達到治療頭痛、眩暈等症狀的效果。

天麻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天麻善於平肝熄風,但其止痙作用偏於舒緩,而半夏則以燥濕化痰著稱,能祛除痰濕,暢通經絡,二者相合,可增強止痙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2. 配伍解毒:天麻性寒,久服易傷脾胃,而半夏性溫,能溫中和胃,減輕天麻的寒性,並能解其毒性,避免藥物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

因此,半夏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天麻的止痙功效,還能保障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天麻丸中加入天南星,看似矛盾,實則取其「相反相成」之效。

天麻擅長平肝熄風,止痙定眩,但性偏寒涼,恐難以直達病竈。天南星則性溫燥,能散寒化痰,引導天麻藥力深入病所,並助其祛風化痰、舒筋活絡。

二者合用,一寒一溫,相輔相成,可提升藥效,更顯功效。此即「天南星反佐天麻」之妙用,古人智慧,令人讚嘆。

天麻丸中的[雄黃],主要用於解毒、鎮靜。雄黃具有解毒和鎮靜作用,能夠幫助改善由於毒素引起的症狀,並有助於緩解因神經系統問題引起的焦慮或緊張。雄黃的加入能夠提升[天麻丸]的療效,增強其對於相關症狀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天麻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天麻丸的應用範圍廣泛,主要針對「風」相關的病症,並可見其治療機理主要在於平熄內風、養血和營衛。以下就各文獻所述,分析天麻丸的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1. 治療風證的基礎:

  • **《類證治裁》**中提到,天麻丸並非治療麻木的首選,但可作為輔助。「麻骨方」針對婦人因悒鬱氣結導致的麻痹,強調需先舒郁,佐以養血益氣,而《沈氏尊生書》則明確指出,治療麻木不可專用消散,需補助氣血。此處雖未直接肯定天麻丸的療效,卻點出麻木的病因複雜,需辨證論治。
  • **《衛生寶鑒》**提到「風者能動而多變。因熱勝則動」,因此宜用靜制燥。此處說明天麻丸是針對風熱上擾,導致氣血不和的病症。書中強調「非大藥不能治也」,表明天麻丸在治療風證中的重要地位。
  • **《奇效良方》**明確指出,天麻丸可用於治療「肌肉??痹,肢體怠墮緩弱,惡風頭疼,舌本強,言語謇澀」,表明天麻丸對風邪引起的肢體麻痹、痿軟、以及言語不利等症狀有治療作用。

2. 治療中風先兆及預防:

  • **《衛生寶鑒》**中強調「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有中風之疾也」,並建議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以治療未病。此處表明天麻丸可作?預防中風的用藥,尤其是在出現中風先兆時。
  • **《仁齋直指方論》**亦有類似觀點,認為「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者,此先兆也」,並建議服用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強調「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且可常服加減防風通聖散以預防其病。
  • 由此可見,天麻丸在古時被廣泛認為能治療和預防中風。其原理可能在於平熄肝風,改善血脈循環,從而達到預防中風的目的。

3. 治療產後及嬰幼兒疾病:

  • **《聖濟總錄》**記載,天麻丸可治「產後中風,角弓反張,筋脈強急」,表明其可治療產後風邪引起的痙攣。
  • **《嬰童百問》**指出,天麻丸可治療「臍風」,即「斷臍之後,為水濕風冷所乘,風濕之氣,入於臍而流於心脾」,導致的「肚脹臍腫,身體重著,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此處指出天麻丸具有利驚化痰的功效,並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慢驚等病症。
  • **《驗方新編》**再次強調天麻丸可治斷臍後所乘之風,以及產後氣血暴竭引起的類中風症狀,表明其應用於產後及嬰幼兒疾病亦有顯著療效。

4. 天麻丸的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各文獻記載,天麻丸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平肝熄風: 天麻本身具有平肝熄風的作用,可針對風邪引起的抽搐、痙攣、眩暈等症狀。
  • 養血和營衛: 部分文獻強調天麻丸具養血之效,可能藉由補益氣血,以達到滋養筋脈、祛風止痙的目的。
  • 祛風通絡: 天麻丸組方中常配伍祛風通絡之藥,如羌活、防風等,以疏散經絡中的風邪,改善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等症狀。
  • 化痰止驚: 針對小兒驚風,天麻丸有化痰止驚的作用,可能通過清理體內痰濁,減輕驚風發作。

總結:

天麻丸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風證,其功效主要體現在平熄內風、養血和營衛、祛風通絡、化痰止驚等方面。不僅可用於治療中風、產後風、小兒驚風等疾病,還可作為預防中風的藥物。由於古籍中對天麻丸的組方不盡相同,其功效和應用也應根據具體組方和病證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天麻2兩,川芎1兩,天南星3分(炮裂),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烏蛇2兩(酒浸,炙微黃,去皮骨),桑螵蛸3分(微炒),槐膠1兩,桃膠1兩,酸棗仁1兩(微炒),麝香1分(細研),當歸半兩(銼,微炒),乾蠍半兩(微炒),獨活1兩,荊子1兩,朱砂半兩(微研)。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以薄荷湯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胎毒咳血肺氣腫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貝爾氏癱瘓腳氣病腦中風麻痺小兒驚巒鼻塞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腦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丸,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天麻1兩,半夏1兩,南星1兩,雄黃少許。 主治:咳嗽。

天麻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天麻1兩,乾蠍1兩(生),白僵蠶1兩(生用),防風1兩(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白附子1兩(生用),朱砂1分(細研),雄黃1分,牛黃1分,麝香1分。 主治:小兒慢驚風熱,筋脈跳掣,精神昏悶,風涎不利。

天麻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天麻半兩,乾蠍1分(微炒),沒藥1分,麻黃3分(去根節),地龍半兩(去土,焙乾),朱砂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川烏頭半兩(去皮臍,生用),防風1分(去蘆頭),乳香半兩。 主治:風證,四肢筋脈拘攣,骨節疼痛。

天麻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天麻2兩,川芎1兩,羌活1兩,桂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藁本1兩(去苗),防風1兩(去蘆頭),細辛1兩,乾蠍半兩(微炒),白附子半兩(炮裂),犀角屑半兩,牛黃1分(細研),雄黃半兩(細研),麝香1兩(分)(細研),朱砂1兩(細研,水飛過),龍腦1分(細研)。 主治:一切風。

天麻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天麻1兩,踯躅花1兩,獨活1兩,麻黃2兩(去根節),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附子1兩(炮裂),晚蠶蛾1兩,烏蛇肉2兩(酒浸,炙令黃),防風1兩(去蘆頭),道人頭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麝香半兩(細研),桂心1兩,當歸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 主治:刺風。皮膚如針刺,或頑痹不仁。

天麻丸,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天麻6兩(酒浸3日,曬乾稱),牛膝6兩(同上浸),杜仲7兩(銼,炒去絲),萆薢6兩(别研爲細末),玄參6兩,當歸10兩,生地黃16兩,羌活10兩,附子1兩。 主治:養陰疏熱。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主治:風濕痹痛,經脈不利,手足麻木,步履艱難,腰腿痠痛或筋脈抽掣。諸風肢節麻木,手足不隨。腎虛有風,尺脈浮弦細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