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毒頂

TAN DU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一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22%
脾經 22%
肺經 22%
心經 11%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痰毒頂」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痰濁上蒙,阻礙清竅,可導致頭昏腦脹、頭痛等症狀。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暢通氣機,改善頭部症狀。
  2. 降逆止嘔: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治療痰濁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痰毒上攻,不僅影響頭部,亦可引起胃氣上逆。半夏可降伏逆氣,止嘔止眩,改善患者整體狀況。

痰毒頂方劑中使用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化痰散結: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化痰散結之效。對於痰濁壅盛,阻滯經絡,導致頭面腫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天南星能有效化解痰濁,暢通經絡,達到止痛通竅的效果。
  2. 祛風止痛:天南星亦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作用。對於風寒襲肺,導致的頭面部疼痛,天南星能驅散風寒,止痛消腫。

因此,天南星在痰毒頂方劑中,扮演著化痰散結、祛風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痰濁阻滯、風寒襲肺等病症。

痰毒頂方劑中包含雄黃,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解毒消腫: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之效,可清熱解毒,消散痰毒,用於治療痰毒壅盛,導致頭面腫痛、神志不清等症狀。
  2. 通竅開竅:雄黃入心經,具有開竅通絡之功,可以疏通經絡,解除痰濁阻滯,使頭腦清醒,神志恢復。

因此,雄黃在痰毒頂方劑中,起著解毒消腫、通竅開竅的作用,有助於清除痰毒,改善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痰毒頂」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中藥方劑「痰毒頂」主要用於治療瘧疾,並能吐痰毒吐清水

治療原理

方劑「痰毒頂」的組成包含:

  • 半夏: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 天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止痙。
  • 雄黃: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白信: 功效與雄黃相近,皆有毒性,能解毒殺蟲。
  • 豆蔻: 辛,溫。歸肺、脾、胃經。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
  • 硃砂: 甘,微寒;有毒。歸心經。清心鎮驚,安神解毒。
  • 陀僧: 辛;苦;溫;有毒。外用:殺蟲,攻毒,燥濕。

從成分功效來看,「痰毒頂」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燥濕化痰: 半夏與天南星皆為燥濕化痰的要藥,可以針對痰濕之邪,消散痰毒。
  2. 解毒殺蟲: 雄黃與白信具有解毒殺蟲之效,針對瘧疾可能由外來邪毒或寄生蟲引起的病因,起到殺滅病原的作用。
  3. 行氣溫中: 豆蔻能夠行氣溫中,協助運化痰濕。
  4. 清心鎮驚: 硃砂具有清心鎮驚,安神之效,對於瘧疾發作時可能出現的高熱、驚厥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古文中提到「痰毒頂」可以「吐痰毒」,說明此方劑可能具有催吐的作用。通過催吐,可以將體內的痰毒排出,從而減輕症狀。這也與半夏、天南星等藥材的降逆止嘔功效相符。

另一方劑中包含豆蔻、紅信、硃砂、陀僧,與「痰毒頂」的組成有所不同,但同樣具有燥濕化痰、解毒殺蟲的功效。其中,豆蔻、硃砂、陀僧的加入,分別加強了行氣溫中、清心鎮驚以及殺蟲攻毒的作用。

古文還提到,這兩個方劑「相反」,不可並用。這提示我們,雖然兩個方劑都用於治療瘧疾和痰毒,但其藥性可能存在衝突,需要謹慎選擇使用。同時也說明瞭古代醫家對於藥物配伍禁忌的重視。

總結

綜上所述,「痰毒頂」及其相關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燥濕化痰、解毒殺蟲等作用,來應對瘧疾和痰毒等病症。其方劑組成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不同的病情和藥物特性進行配伍,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同時,對於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有著深入的認識和考量。

傳統服藥法


白信5錢(用豆腐一大方塊,中挖一池,放信於池內,以原豆腐蓋好,煮一炷香,去腐用信),生半夏5錢,生南星5錢,腰雄黃5錢。
吐痰毒。
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卜子大。
每服3-4粒。若頂虛眩者,龍眼湯補之。小兒減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痰毒頂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瘧疾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痰毒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白信5錢(用豆腐一大方塊,中挖一池,放信于池內,以原豆腐蓋好,煮1炷香,去腐用信),生半夏5錢,生南星5錢,腰雄黃5錢。 主治:吐痰毒。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