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Aconitum Kusnezoffii (Root, Prepared) Prepared Aconitum Root
- 別名:制川烏,草烏,獨白草,竹節烏頭,毒公,茛,烏喙,雞毒,千秋,耗子頭,五毒根,果負,斷腸草,耿子,堇,帝秋,奚毒,土附子,芨,金鴉,即子,川烏
- 來源:毛茛科植物烏頭的乾燥母根。夏至至小暑間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莖葉,然後將子根摘下,與母根分開,抖淨泥土,曬乾。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遼寧,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丘陵, 草甸, 疏林, 草坡, 草坡或疏林,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國藥典中國藥典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烏頭的傳統功效
1. 散風寒
烏頭,為著名的中藥單方,其散風寒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用法及理解卻存在差異。本文將根據所提供的古代醫籍,分析烏頭散風寒的機理。
《神農本草經》記載烏頭「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說明古人已認識到其治療外感風寒的功效。 張壽頤則認為此處「洗洗」應讀作「灑灑」,指風寒表邪作祟,而非所有「惡風」。 他更強調,烏頭為峻烈之品,非寒濕凝滯之證,不宜輕用。 此觀點與《本草述鉤元》相呼應,該書指出草烏頭「沈寒痼冷」者方可使用,例如癱瘓等寒濕凝滯,阻塞真陽的病症,用烏頭可「開道路」,為其他藥物奏效創造條件。
然而,《本草求真》對烏頭的效用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文中指出烏頭「能去風而不能回陽散寒」,並將其與附子等其他烏頭類藥物作比較,強調其性悍烈,僅宜外治。 《藥性論》則更廣泛地描述烏頭能治「惡風,憎寒,冷痰包心」,說明其作用可能涵蓋了風寒在不同部位的表現。
綜上所述,古籍對烏頭散風寒功效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分歧。部分醫家認為烏頭能直接治療風寒表邪,部分則更強調其在寒濕凝滯情況下的輔助作用,能疏通經絡,為其他溫陽藥物開路,起到引導藥力到達病竈的作用。 其散風寒的機制,可能與其辛烈之性,能夠驅逐寒邪,疏通經絡有關。但烏頭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需根據病情及專業醫師的判斷,才能正確運用烏頭的散風寒功效。
2. 祛風除濕
烏頭,性味辛溫,為著名的峻烈之品,其祛風除濕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但用法用量需謹慎。
《神農本草經》記載烏頭「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認為其能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證。其中「洗洗出汗」一詞,張壽頤在《神農本草經疏》中指出應理解為「灑灑出汗」,即風寒濕邪導致的汗出不止。此處已點明烏頭可以治療由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
《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指出烏頭「固沈寒痼冷」,可用於治療寒濕凝滯,阻塞陽氣的病症,例如癱瘓。文中認為,寒濕導致的痰濁瘀血阻礙經絡氣血運行,烏頭能「開道路」,使其他藥物得以發揮作用。 此處強調烏頭在寒濕痹證中的應用,並非單純祛風,而是更著重於打通經絡,讓陽氣得以運行。
《本草求真》則相對謹慎,認為草烏頭「但能去風而不能回陽散寒」,並將其與附子等藥物區分開來,指出其性烈,較適合外用。然而,其他典籍如《藥性論》、《名醫別錄》等,則記載了烏頭治療風濕、肢體疼痛、腎虛等症的功效,說明其祛風除濕的應用範圍較廣。
綜觀諸多古籍,烏頭的祛風除濕功效主要體現在其辛溫走竄的特性,能疏通經絡,驅散寒濕,尤其針對寒濕凝滯、陽氣不足所致的痺證有較好療效。但需注意,烏頭毒性較強,其應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3. 祛腐生肌
烏頭,作為一味劇毒的中藥,其祛腐生肌之效,古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應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判斷。
《神農本草經》記載烏頭“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其中“破積聚”已暗示其對頑固病邪的攻破之力,為其祛腐生肌作用奠定基礎。《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烏頭能治療“癰腫膿結”,這直接指向其在外科疾病中的應用。 《本草綱目》則明確指出烏頭可“治頭風喉痹,癰腫疔毒”,說明其在治療外感及皮膚病方面的功效。
《藥性論》認為烏頭“其氣鋒銳,通經絡,利失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說明其藥性強勁,能直達病竈,這也解釋了其祛腐生肌的機理:透過其辛溫走竄的特性,驅散瘀血、寒濕等阻礙組織修復的病邪,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祛腐生肌的目的。
《本草述鉤元》提到草烏頭“固沈寒痼冷”,說明其能治療寒邪凝滯的病症,而寒邪正是阻礙傷口癒合的重要因素之一。《醫學啓源》更直接地描述了草烏頭外用治療陰疽腫毒的經驗:“未破者能內消,久潰者能去黑爛”,這清晰地展現了其祛腐生肌的臨牀應用。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烏頭的祛腐生肌功效,主要體現在其辛溫走竄、破邪外出、活血通絡的藥性上。其藥性峻猛,使用需極為謹慎,非專業人士切勿自行使用。 需注意的是,古籍記載的功效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現代醫學的臨牀證據,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綜合考量。
4. 活絡止痛
烏頭,作為一味劇毒的中藥,卻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活絡止痛之效,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中的消炎止痛藥物有所不同,更側重於疏通經絡、驅散寒邪。
《藥性論》認為烏頭「其氣鋒銳,通經絡,利失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點明瞭其藥性特點:藥力強勁,能迅速到達病竈,疏通經絡,解決氣血瘀滯。這與其活絡止痛的功效息息相關。許多痛症,皆因經絡不通,氣血瘀阻所致,烏頭恰能以此為切入點,改善病痛。
《本草述鉤元》則從寒邪的角度闡述烏頭的功效。文中提到烏頭可用於「沈寒痼冷,寒濕合併,結聚癖塊,阻塞真陽」等症狀,說明其能治療因寒濕凝滯引起的疼痛。例如癱瘓,古人多用烏頭,正是因為它能「開道路」,打通因寒濕瘀阻而導致的經絡阻塞。這也說明烏頭的活絡止痛作用,部分來自於其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的功效。
然而,《本草求真》則提醒烏頭「悍烈,僅堪外治」,並指出其與附子等藥物雖同屬烏頭類,但藥性卻有差異,草烏頭偏於祛風,溫經之力較弱。這暗示了烏頭內服風險較大,需謹慎使用,外用則相對安全。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烏頭活絡止痛功效,主要基於其「鋒銳」的藥性,能迅速到達病竈,疏通經絡,並驅散寒濕邪氣,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但需注意,烏頭為劇毒藥物,其應用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烏頭的古代典籍
烏頭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以下分析烏頭中藥的免疫調節功效:
烏頭鹼: 烏頭鹼以76.8pg/kg的劑量腹腔注射於LACA純系小鼠後,可顯著降低脾臟重量,同時顯著降低脾溶血空斑形成細胞 (PFC) 的溶血能力以及溶血素的產生。這表明烏頭鹼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能夠影響脾臟的免疫功能,降低抗體的生成和細胞溶解能力。
制川烏複方提取液: 由制川烏組成的復方烏頭湯提取液能夠導致幼年小鼠的胸腺明顯萎縮。胸腺是T細胞成熟的場所,胸腺萎縮暗示著T細胞的生成和發育受到抑制,可能影響細胞免疫功能。
川烏總鹼: 川烏總鹼能夠明顯抑制結核菌素引起的大鼠遲髮型皮膚超敏反應。遲髮型超敏反應是細胞免疫的一種重要表現,主要由T細胞介導。川烏總鹼對此反應的抑制作用提示它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反應的能力。
2. 抗腫瘤
抑制腫瘤生長及轉移:
- 烏頭注射液(含烏頭總鹼0.4mg/ml)以生理鹽水稀釋10倍後,對接種前胃癌FC的615純系小鼠腹腔注射,每日每只0.2ml,連續13日,可觀察到瘤重抑制率達到34.9%。
- 烏頭注射液對小鼠肉瘤S180的瘤重抑制率為46%,顯示其對多種腫瘤類型可能具有抑制效果。
- 烏頭注射液對純系小鼠Lewis肺癌的自發轉移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明其可能具有抗轉移潛力。
- 胃癌病人肌肉注射烏頭注射液,可抑制癌瘤生長和癌細胞自發轉移。
直接抑制癌細胞增殖:
- 泰癌注射液(由川烏和草烏提取製成),濃度為200pg/ml時,能夠抑制所有存活且具備增殖能力的胃癌細胞,暗示其具有直接的細胞毒性作用。
- 泰癌注射液能夠抑制體外培養的胃癌細胞的有絲分裂,進一步支持了其通過干擾細胞增殖週期來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機制。
對肝癌的抑制作用:
- 泰癌注射液對小鼠肝癌實體瘤重的抑制率在47.8%~57.4%之間,顯示其對肝癌具有一定的治療潛力。
3. 其他功效
-
抗炎作用:
- 川烏總鹼能顯著減少大鼠角叉菜膠引起炎症滲出物中的前列腺素 E (PGE) 含量。
- MAC (烏頭鹼成分) 能有效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且此作用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及抑制組織中的前列腺素釋放有關。
-
局部麻醉作用:
- 烏頭鹼能刺激局部皮膚,使感覺神經末梢興奮,產生瘙癢和灼熱感,隨後產生麻醉作用,使皮膚失去知覺。
- AAC (烏頭鹼成分) 肌肉和皮內注射也表現出較強的局部麻醉作用。
- 生川烏製成的酒精浸出液可用於鼻腔、口腔、氣管及食管等處粘膜麻醉,且麻醉有效率高。
-
神經肌肉阻斷作用:
- AC (烏頭鹼成分) 能抑制離體大鼠膈肌標本間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縮,高濃度時甚至能完全取消貓在體腓腸神經復合電位各成分,使神經乾喪失興奮性和傳導衝動的能力。
- 在小鼠膈神經-膈肌標本上,AC 能完全阻斷神經復合動作電位,但不影響肌肉的靜息電位及動作電位,表明其神經肌肉阻斷作用主要是由於阻斷神經復合動作電位所致。
-
鎮痛作用:
- 烏頭鹼注射液肌注可緩解癌症疼痛。
- 烏頭注射液可用於治療晚期消化系腫瘤,緩解癌性疼痛。
-
藥代動力學:
- 川烏在體內的衰減模式符合二室模型,分散相及消除相的半衰期分別為 0.54 及 12.1 小時。
- 烏頭鹼經口給藥後,可在食道及胃內吸收,且食道的吸收強於胃。
-
治療風濕性疾病:
- 以川烏為主藥的復方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 相關研究顯示,使用烏頭湯或加味烏頭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關節炎,總有效率較高。
- 風濕寧片劑也被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效率較高。
-
治療坐骨神經炎:
- 烏頭湯可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炎,且有研究顯示一定的療效。
-
治療腰痛:
- 二烏湯可用於治療腰痛,有研究表明其總有效率較高。
-
治療肩關節周圍炎:
- 加味烏頭湯可用於治療肩關節周圍炎,且有研究顯示一定的療效。
-
抑制腫瘤生長
- 烏頭注射液可用於治療晚期消化系腫瘤,可抑制腫瘤生長,緩解癌性疼痛,並可減輕惡心、嘔吐、腹脹、吞咽困難等症狀,多數患者還可延長存活期.
4. 鎮痛
烏頭中的生物鹼具有顯著的鎮痛效果。以烏頭鹼(AC)為例,對大鼠進行電刺激尾部測試,皮下注射AC的最小鎮痛劑量為25微克/公斤,其鎮痛指數為11.8。儘管鎮痛指數低於嗎啡,但AC的鎮痛強度和持續時間會隨著劑量的增加而提升。當劑量達到100微克/公斤時,鎮痛百分率可達60%,且作用時間可持續150分鐘。另外,烏頭鹼(AC)、甲烏頭鹼(MAC)以及次烏頭鹼(HAC)在小鼠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試驗中均表現出抑制作用。其中,MAC的鎮痛效力是AC的兩倍,而HAC則弱於AC。
對鎮痛機理的研究顯示,將極小劑量的AC(皮下注射劑量的1/200~1/1000以及1/200~1/500)注入大、小鼠的側腦室時,會產生明顯的鎮痛效果;然而,靜脈注射相同劑量卻無法達到鎮痛效果,這表明AC的鎮痛作用部位主要位於中樞神經系統。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能顯著增強AC和MAC的鎮痛作用,而利血平則會使AC的鎮痛作用消失,這暗示烏頭類生物鹼的鎮痛作用與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水平有關。通過直流電損毀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胞體密集的核團——藍斑核,會導致AC的鎮痛作用消失。皮下注射或側腦室注射α-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酚妥拉明可以顯著減弱AC的鎮痛作用,而靜脈注射或腹腔注射心得安(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對其鎮痛作用沒有明顯影響。因此,AC的鎮痛作用主要與脊髓以上神經結構中的α-腎上腺素受體密切相關,而與β-腎上腺素受體無關。此外,烏頭的鎮痛作用也與中樞阿片能系統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3-乙酰附子靈(3-AAC)的鎮痛作用不會產生耐受性和身體依賴性。
5. 抗炎鎮痛
烏頭中的川烏總鹼、烏頭鹼(AC)、中烏頭鹼(MAC)、次烏頭鹼(HAC)及3-乙酰烏頭鹼(3~AAC) 均表現出顯著的抗炎活性。這些成分能夠有效地抑制由角叉菜膠、蛋清、組織胺及 5-HT等多種致炎劑所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並且能明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腫及組胺、5-HT導致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時減少炎性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
具體來說,AC、MAC、HAC以0.1~0.5mg/kg的劑量灌胃給藥,對大鼠足腫的抑制作用呈現良好的量效關係。給藥後2小時作用最為顯著,抑腫率可達 36%~60%。MAC腹腔注射對於小鼠足腫的抑制腫脹ED50為0.1~0.2mg/kg。值得注意的是,烏頭鹼類的抗炎作用強度甚至優於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巴豆油性小鼠耳腫為例,AC的IC50為0.07mg/kg,3-AAC為0.49mg/kg,而消炎痛的IC50則高達375mg/kg。MAC和AC在0.3~3mg/盤的濃度下,能夠明顯抑制雞胚囊膜肉芽腫增生,抑制率介於29%~44%。
川烏總鹼還能夠顯著減少巴豆油在大鼠皮下氮氣囊內引起的滲出物量及肉芽腫重量,並且明顯抑制大鼠被動可逆性Arthus反應及大鼠佐劑性關節炎足腫。
關於烏頭類生物鹼抗炎作用的可能機制,有研究表明,烏頭鹼可能通過興奮下丘腦CRH神經細胞而改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實驗顯示,給予正常大鼠腹腔注射烏頭鹼(劑量為1pg/kg、3ug/kg及10pg/kg)7天後,下丘腦促腎上腺皮質激素(CRH)含量呈現劑量依賴性增高,並且通過免疫組化法觀察到下丘腦室旁核CRH神經細胞及正中隆起神經纖維較對照組有明顯增多增深。
6. 強心作用
烏頭的強心作用在現代藥理研究中獲得證實。體外藥理實驗顯示,烏頭水煎劑能顯著增強離體蛙心的收縮強度和頻率。其作用機制複雜,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為去甲豬毛菜鹼(norhigenamine)。該成分能興奮心臟上的α受體和β受體,直接作用於心肌,從而增強心肌收縮力。同時,烏頭對心臟的影響也顯示出與迷走神經的調節相關性,而非僅限於直接作用。
7. 抗發炎
烏頭所含川烏總鹼展現顯著抗發炎作用。在大鼠模型中,它能抑制角叉菜膠、蛋清、組織胺及5-羥色胺引起的足部水腫,並有效降低這些物質誘發的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此外,川烏總鹼亦能抑制巴豆油所致肉芽囊的滲出與增生。研究進一步顯示,它能顯著減少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胸腔滲液及白血球在炎症部位的聚集,並降低滲出液中的白血球總數。
8. 止痛功效
烏頭之止痛功效,現代藥理研究主要聚焦於其所含生物鹼。川烏總鹼,作為川烏的主要活性成分,已證實具有顯著的抗炎與鎮痛作用。其能有效抑制小鼠熱板法及醋酸扭體法所致疼痛反應,表明其具備多重止痛機制,涉及對疼痛閾值的提升與對炎症介質的調控。
烏頭中另一關鍵止痛成分為烏頭鹼。烏頭鹼具強效的鎮痛潛力,其作用機制在於能阻斷神經末梢的疼痛信號傳遞,從而快速緩解多種疼痛,如頭痛、偏頭痛、牙痛、肌肉痛、關節痛及神經痛等。此外,烏頭鹼亦具備抗炎活性,能減輕疼痛部位的炎症反應,進一步發揮止痛效果。烏頭在外用時,透過其活性成分的滲透,可有效緩解肌肉酸痛、關節不適,並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以達到止痛目的。內服方面,烏頭亦適用於緩解頭痛、偏頭痛及牙痛等。
烏頭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醋、酒磨塗。
烏頭的炮製
烏頭製作方法
-
制草烏:
- 取淨草烏,用涼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口嘗僅稍留麻辣感時取出。
- 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煮,以草烏熟透、內無白心為度。
- 除去甘草及黑豆,曬至六成乾,悶潤後切片,曬乾。
- 每草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
生川烏:
- 揀去雜質,洗淨灰屑,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頭注意事項重點:
- 陰虛陽盛、熱證疼痛及孕婦禁服。
- 反半夏、栝樓、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
- 川烏毒性極強,須經久煮後使用。
- 川烏中毒症狀:
- 輕度:口舌發麻、惡心、嘔吐、呼吸緊迫、胸部重壓感。
- 中度:煩躁、汗出、四肢痙攣、言語障礙、呼吸困難、血壓下降。
- 重度:神志不清、昏迷、紫紺、脈微欲絕、二便失禁,最後因心臟或呼吸衰竭死亡。
- 《本草經集註》:
- 使藥:莽草
- 反藥:栝樓、貝母、白斂、白及(半夏)
- 惡藥:藜蘆
- 《藥性論》:
- 使藥:遠志
- 忌:豉汁
- 《綱目》:
- 畏:飴糖、黑豆
- 解毒法:冷水
- 《本草匯言》:
- 身體虛弱、陰虛內熱、吐血、老年、體虛者及產婦禁服。
烏頭相關的方劑
烏頭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