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Aconitum Kusnezoffii (Root, Prepared)
Prepared Aconitum Root
- 別名:制川烏,草烏,獨白草,竹節烏頭,毒公,茛,烏喙,雞毒,千秋,耗子頭,五毒根,果負,斷腸草,耿子,堇,帝秋,奚毒,土附子,芨,金鴉,即子
- 藥品來源:毛茛科植物烏頭的乾燥母根。夏至至小暑間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莖葉,然後將子根摘下,與母根分開,抖淨泥土,曬乾。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遼寧,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丘陵, 草甸, 疏林, 草坡, 草坡或疏林,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國藥典中國藥典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烏頭的傳統功效
1. 散風寒
烏頭,為著名的中藥單方,其散風寒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用法及理解卻存在差異。本文將根據所提供的古代醫籍,分析烏頭散風寒的機理。
《神農本草經》記載烏頭「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說明古人已認識到其治療外感風寒的功效。 張壽頤則認為此處「洗洗」應讀作「灑灑」,指風寒表邪作祟,而非所有「惡風」。 他更強調,烏頭為峻烈之品,非寒濕凝滯之證,不宜輕用。 此觀點與《本草述鉤元》相呼應,該書指出草烏頭「沈寒痼冷」者方可使用,例如癱瘓等寒濕凝滯,阻塞真陽的病症,用烏頭可「開道路」,為其他藥物奏效創造條件。
然而,《本草求真》對烏頭的效用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文中指出烏頭「能去風而不能回陽散寒」,並將其與附子等其他烏頭類藥物作比較,強調其性悍烈,僅宜外治。 《藥性論》則更廣泛地描述烏頭能治「惡風,憎寒,冷痰包心」,說明其作用可能涵蓋了風寒在不同部位的表現。
綜上所述,古籍對烏頭散風寒功效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分歧。部分醫家認為烏頭能直接治療風寒表邪,部分則更強調其在寒濕凝滯情況下的輔助作用,能疏通經絡,為其他溫陽藥物開路,起到引導藥力到達病竈的作用。 其散風寒的機制,可能與其辛烈之性,能夠驅逐寒邪,疏通經絡有關。但烏頭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需根據病情及專業醫師的判斷,才能正確運用烏頭的散風寒功效。
2. 祛風除濕
烏頭,性味辛溫,為著名的峻烈之品,其祛風除濕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但用法用量需謹慎。
《神農本草經》記載烏頭「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認為其能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證。其中「洗洗出汗」一詞,張壽頤在《神農本草經疏》中指出應理解為「灑灑出汗」,即風寒濕邪導致的汗出不止。此處已點明烏頭可以治療由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
《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指出烏頭「固沈寒痼冷」,可用於治療寒濕凝滯,阻塞陽氣的病症,例如癱瘓。文中認為,寒濕導致的痰濁瘀血阻礙經絡氣血運行,烏頭能「開道路」,使其他藥物得以發揮作用。 此處強調烏頭在寒濕痹證中的應用,並非單純祛風,而是更著重於打通經絡,讓陽氣得以運行。
《本草求真》則相對謹慎,認為草烏頭「但能去風而不能回陽散寒」,並將其與附子等藥物區分開來,指出其性烈,較適合外用。然而,其他典籍如《藥性論》、《名醫別錄》等,則記載了烏頭治療風濕、肢體疼痛、腎虛等症的功效,說明其祛風除濕的應用範圍較廣。
綜觀諸多古籍,烏頭的祛風除濕功效主要體現在其辛溫走竄的特性,能疏通經絡,驅散寒濕,尤其針對寒濕凝滯、陽氣不足所致的痺證有較好療效。但需注意,烏頭毒性較強,其應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3. 祛腐生肌
烏頭,作為一味劇毒的中藥,其祛腐生肌之效,古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應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判斷。
《神農本草經》記載烏頭“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其中“破積聚”已暗示其對頑固病邪的攻破之力,為其祛腐生肌作用奠定基礎。《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烏頭能治療“癰腫膿結”,這直接指向其在外科疾病中的應用。 《本草綱目》則明確指出烏頭可“治頭風喉痹,癰腫疔毒”,說明其在治療外感及皮膚病方面的功效。
《藥性論》認為烏頭“其氣鋒銳,通經絡,利失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說明其藥性強勁,能直達病竈,這也解釋了其祛腐生肌的機理:透過其辛溫走竄的特性,驅散瘀血、寒濕等阻礙組織修復的病邪,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祛腐生肌的目的。
《本草述鉤元》提到草烏頭“固沈寒痼冷”,說明其能治療寒邪凝滯的病症,而寒邪正是阻礙傷口癒合的重要因素之一。《醫學啓源》更直接地描述了草烏頭外用治療陰疽腫毒的經驗:“未破者能內消,久潰者能去黑爛”,這清晰地展現了其祛腐生肌的臨牀應用。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烏頭的祛腐生肌功效,主要體現在其辛溫走竄、破邪外出、活血通絡的藥性上。其藥性峻猛,使用需極為謹慎,非專業人士切勿自行使用。 需注意的是,古籍記載的功效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現代醫學的臨牀證據,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綜合考量。
4. 活絡止痛
烏頭,作為一味劇毒的中藥,卻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活絡止痛之效,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中的消炎止痛藥物有所不同,更側重於疏通經絡、驅散寒邪。
《藥性論》認為烏頭「其氣鋒銳,通經絡,利失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點明瞭其藥性特點:藥力強勁,能迅速到達病竈,疏通經絡,解決氣血瘀滯。這與其活絡止痛的功效息息相關。許多痛症,皆因經絡不通,氣血瘀阻所致,烏頭恰能以此為切入點,改善病痛。
《本草述鉤元》則從寒邪的角度闡述烏頭的功效。文中提到烏頭可用於「沈寒痼冷,寒濕合併,結聚癖塊,阻塞真陽」等症狀,說明其能治療因寒濕凝滯引起的疼痛。例如癱瘓,古人多用烏頭,正是因為它能「開道路」,打通因寒濕瘀阻而導致的經絡阻塞。這也說明烏頭的活絡止痛作用,部分來自於其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的功效。
然而,《本草求真》則提醒烏頭「悍烈,僅堪外治」,並指出其與附子等藥物雖同屬烏頭類,但藥性卻有差異,草烏頭偏於祛風,溫經之力較弱。這暗示了烏頭內服風險較大,需謹慎使用,外用則相對安全。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烏頭活絡止痛功效,主要基於其「鋒銳」的藥性,能迅速到達病竈,疏通經絡,並驅散寒濕邪氣,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但需注意,烏頭為劇毒藥物,其應用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烏頭的古代典籍
- 《 本草綱目》:根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草烏頭和射罔是極具毒性的藥物,它們與我們常見的人工栽培並經過特殊處理以降低毒性的川烏頭和附子不同。除非是遇到非常嚴重且急需治療的風濕疾病,否則絕不應隨便使用這兩種藥材。
唐代醫家甄權在其《藥性論》中提到草烏頭和射罔能增強男性性功能,治療腎虛的情況,但李時珍認為這種說法並不能立即被接受。他指出,這類藥材主要的作用是搜風祛濕、開竅化痰、治療頑固的瘡癤,利用其劇烈的毒性來對抗同樣劇烈的病邪,但這些作用遠不及川烏頭和附子能補養右腎和命門的功效。
總結來說,《本草綱目》中對於草烏頭和射罔的描述,強調了它們的劇毒性質,以及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時應極度謹慎,同時也點出了它們與川烏頭和附子在功效上的差異。
- 《 本草求真》:根據中醫古籍《本草求真》的記載,對於中藥「烏頭」的解讀如下:
《本草求真》指出,草烏頭在《本經》中的應用,主要是治療因惡風引起的寒戰及汗出,這表明其具有驅風的效用,但並非用來回復陽氣和散除寒邪。
烏頭及其相關種類,如附子、天雄、川烏、側子等,各有不同的主要療效:
1. **附子**:能強壯身體的元陽,雖然其作用偏重於下焦,但實際上全身上下內外皆能受到其影響。
2. **天雄**:溫熱的特性不遜於附子,然而它缺乏附子那樣迅速回復陽氣的能力。
3. **川烏**:專門用於搜尋和消除風濕導致的疼痛與麻木,但在溫暖經絡方面效力較弱。
4. **側子**:擅長流通於四肢末端,不易深入臟腑。
5. **草烏**:性質猛烈,更適合外用治療。
這些烏頭類藥物,雖然同屬一類,但各自擁有獨特的性質和用途。
至於「烏喙」,因其本質不純,對於服用而言,保持距離是較為安全的做法。
- 《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對中藥「烏頭」的現代解讀如下:
烏頭主要用於治療中風以及因風邪所引發的各種不適症狀。它能幫助身體排汗,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由寒冷和濕氣引起的關節疼痛和僵硬。此外,烏頭還可用來緩解咳嗽、呼吸困難等上呼吸道症狀,並具有破散體內瘀積、調節體溫的功效。
- 《 藥性論》:
「烏頭,它的藥效十分強烈且迅速,能夠穿透並疏通人體的經絡,對於關節不利、運動不靈活的情況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它能精確地找到病變的位置,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治療的目的。」
這段話主要闡述了烏頭的藥性和功能,包括其強烈的藥效、疏通經絡和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的能力。
- 《 本草述鉤元》:根據中醫古書《本草述鉤元》的描述,烏頭這種中藥,確實是一種極具毒性,但其藥效強大。古時的先賢會使用這種有毒藥材來治病,目的是在於恰當的使用下,能發揮其藥效。
例如像烏頭這樣的藥材,對於那些嚴重的寒冷性疾病,或是長期受寒濕所困,導致身體內形成凝塊、阻塞了真陽之氣的情況,只要生命之火尚未熄滅,使用烏頭就能夠與疾病對抗,並且勝利。像是癱瘓這類病症,過去的醫學大家常會使用烏頭,因為這種病往往是寒濕之氣在體內聚集,形成了頑固的痰濕和死血,若不使用烏頭這樣強烈的藥物,就無法打通道路,讓其他能夠調理氣機、破除積滯的藥物發揮作用。
這段話主要闡明瞭烏頭的藥性強烈且帶有劇毒,但對於特定疾病,如嚴重的寒性疾病或癱瘓,使用烏頭可以有效地驅散體內的寒濕,打通阻塞,使其他藥物得以發揮效果。
- 《 本草求真》:根據中醫古籍《本草求真》的記載,對於中藥「烏頭」的解讀如下:
《本草求真》指出,草烏頭在《本經》中的應用,主要是治療因惡風引起的寒戰及汗出,這表明其具有驅風的效用,但並非用來回復陽氣和散除寒邪。
烏頭及其相關種類,如附子、天雄、川烏、側子等,各自有著不同的主治病症:
1. **附子**:能夠強壯人體的元陽,雖然主要作用於下焦,但實際上其功效可以遍及全身各個部位。
2. **天雄**:溫熱的特性不遜於附子,然而它缺乏附子那樣迅速回復陽氣的能力。
3. **川烏**:專門用於搜尋和消除風濕導致的疼痛和麻木,但在溫暖經絡方面效果較弱。
4. **側子**:擅長流通於四肢末端,但並不深入臟腑內部。
5. **草烏**:性質非常猛烈,更適合用於外部治療。
以上這些烏頭類藥材,雖然都屬於同一類,但各自擁有不同的特性和應用範圍。
最後提到的「烏喙」,由於其氣味和成分不夠純正,對於服用者來說,保持距離、避免使用會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總結而言,《本草求真》對於烏頭類藥材的描述,詳細闡述了它們各自的特點和適用範疇,為後世的中醫學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訊。
- 《 神農本草經》:根據中醫古籍《神農本草經》,對於中藥「烏頭」的解釋如下:
在《本經》中提到,烏頭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及風邪引起的身體不適,原文中的“洗洗”應讀作“灑灑”,描述的是因風邪侵襲而產生的寒戰感。但後人誤解,將“惡風”的“惡”字直解,認為烏頭能直接對抗風邪,這顯然背離了古人原意。實際上,像毒風、厲風這類病症,主要是由血熱生毒所致,對於這種性質極為熱毒的藥物,怎能輕易使用,這是對古書的誤解。
然而,若病情確實是由寒濕、寒痰導致,或是陰寒凝結的病症,烏頭則可作為輔助藥物,導向病竈,以助於化解堅固的病積。
- 《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對中藥「烏頭」的現代解讀如下:
烏頭主要用於治療中風以及因風邪所引發的各種不適症狀。它能幫助身體排汗,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由寒冷和濕氣引起的關節疼痛和僵硬。此外,烏頭還可用來緩解咳嗽、呼吸困難等上呼吸道症狀,並具有破散體內瘀積、調節體溫的作用。
總之,《神農本草經》認為烏頭是一種能夠治療多種疾病的藥材,特別是在驅寒祛濕、通絡止痛以及改善呼吸系統問題方面有著顯著療效。
- 《 名醫別錄》:根據中醫古書《名醫別錄》的記載,烏頭這種中藥有以下的功效與適用症狀:
1. 它能幫助消除胸腔部位的痰,對於那些因體內寒冷而無法消化食物的情況有幫助。
2. 對於心臟、腹部的冷性病症,以及位於肚臍周圍的疼痛,甚至肩膀和肩胛骨的疼痛,到達至患者難以正常俯仰的程度,烏頭都有治療效果。
3. 它還能緩解眼睛的疼痛,讓患者可以較長時間地凝視。
4. 此外,烏頭也被認為有導致流產的作用。
5. 對於風濕病,尤其是男性因為腎臟濕氣過重導致的睪丸瘙癢,以及伴隨的寒熱交替、關節疼痛、腰部疼痛,以致影響行走能力,烏頭也有一定的療效。
6. 它也能用於治療膿腫及各種炎症。
以上就是《名醫別錄》中對烏頭這種中藥的詳細描述。
- 《 藥性論》:
「烏頭能夠治療因感受惡劣風氣所導致的疾病,以及持續的寒冷感。它還能處理由冷痰引起的問題,特別是影響到心臟區域的不適。此外,烏頭也能緩解腸胃疼痛和痃癖(一種腹部腫塊)等症狀。
烏頭還能增強身體的陽氣,對牙痛有療效,並且有助於提升人的意志力和精神狀態。對於男性而言,烏頭能改善腎臟功能衰退的情況,並處理因腎虛引起的盜汗問題。最後,烏頭適用於治療由風、濕、熱邪氣引起的疼痛。」
- 《 本草綱目》: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烏頭這種中藥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它能有效緩解頭痛、喉嚨痛,以及各類皮膚問題如腫塊、疔瘡和毒素積聚造成的疾病。此外,對於嚴重且持久的風濕性關節炎,烏頭也被列為主要的治療藥物。
-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拾遺》的記載,烏頭這種中藥具有追風活血的功效。在使用時,通常會採集其根部,並將之加入藥酒中製備使用。
《本草綱目拾遺》指出,烏頭能驅散風邪、促進血液循環。在應用上,主要是採用它的根部,並且將其加入藥酒裡來製作和服用。
- 《 貴州民間方藥集》:
在《貴州民間方藥集》這本書裡,提到烏頭是一種用來治療麻痹症的重要藥材。此外,它也被視為外傷治療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這段文字說明瞭烏頭在古代貴州地區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麻痹類病症,以及在外科傷口處理中的重要性。
- 《 醫學啓源》:《醫學啓源》對烏頭的解釋如下:
川烏是治療風濕痹痛、半身不遂的藥物,常作為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的輔助藥。其功效主要有六點:一是袪寒;二是消除心下堅硬的痞塊;三是溫暖臟腑;四是治療各種風病;五是破除聚積的滯氣;六是治療感受寒涼後的腹痛。烏頭性味辛辣,能破壞惡性腫塊,驅散寒熱,遇到寒冷會消散,遇到熱度會加速潰爛。
烏頭的性質溫燥,向下通行,其作用迅速,能夠開通關節腠理,驅逐寒濕,對於風濕、腳氣、寒疝、冷積、心腹疼痛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使用方式與附子相似,通常會以蜂蜜煎煮取汁使用。
烏頭與附子的功效大致相同,但有細微差別。附子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而烏頭則用於治療中風、風濕、汗出、咳嗽等症狀。附子能消除寒濕、治癱瘓拘攣,膝痛不能行走;而烏頭則用於治療寒濕痹痛。烏頭也能破除積聚的寒熱,但其作用更偏向於氣分。
烏頭在《金匱要略》中被用於治療寒疝,單用烏頭一味,詳細闡述了脈象的意義。烏頭適用於寒疝繞臍痛、自汗出、手足厥冷、拘急不能轉側、發作有時、陰縮等症狀。烏頭還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寒疝腹痛等病症,這些病症多屬陽氣不足、陰寒過盛的情況。
總體來說,烏頭是一種溫經散寒的藥物,與附子的作用相似,但溫中之力稍弱。烏頭主要用於祛除外風外寒,散外邪是其本性。烏頭可用於治療風濕、風痹、血痹、半身不遂等病症,也可用於治療寒濕、行經、散風邪等病症。烏頭還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寒疝腹痛、小兒慢驚搐溺等病症,具有溫經活血、助陽和的作用。
- 《 神農本草經疏》:根據中醫古書《神農本草經疏》對中藥「烏頭」的描述,其主要功效如下:
1. **治療中風與惡風**:烏頭能夠用於改善因外感風邪所導致的中風症狀,以及因風邪侵襲身體而產生的不適。
2. **止汗效果**:對於由風邪引發的汗出不止(洗洗出汗),烏頭有良好的控製作用。
3. **驅寒除濕,緩解關節疼痛**:烏頭能有效去除體內的寒濕之氣,對於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4. **舒緩呼吸困難**:針對因風寒引起的咳嗽、呼吸困難(咳逆上氣),烏頭具有一定的緩解效果。
5. **消除積聚,調理寒熱**:烏頭能夠幫助身體排出因寒濕積聚所致的病邪,同時調理體內的寒熱平衡,對於寒熱交錯的情況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總結來說,《神農本草經疏》中的烏頭被認為是一種能有效應對風寒濕邪,改善多種相關症狀的中藥材。
- 《 本草綱目》:根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草烏頭和射罔是極具毒性的藥物,它們與我們常見的人工栽培並經過特殊處理以降低毒性的川烏頭和附子不同。除非是遇到非常嚴重且急需治療的風濕疾病,否則絕不應隨便使用這兩種藥材。
唐代醫家甄權在其《藥性論》中提到草烏頭和射罔能增強男性性功能,治療腎虛的情況,但這點還需要進一步驗證,不能輕易相信。事實上,這兩種藥材主要功效在於祛風除濕,開通頑固的痰結,治療頑固的皮膚病,用其毒性來對抗疾病,並不像川烏頭和附子那樣具有補養右腎和命門的功能。
- 《 醫學啓源》:《醫學啓源》對烏頭的解釋如下:
川烏是治療風濕痹痛、半身不遂的藥物,常作為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的輔助藥。其功效主要有六點:一是袪寒;二是消除心下堅硬的痞塊;三是溫暖臟腑;四是治療各種風病;五是破除聚積的滯氣;六是治療感受寒涼後的腹痛。烏頭性味辛辣,能破除惡性腫塊,驅散寒熱,遇到寒冷會消散,遇到熱度會加速潰癢。
烏頭具有溫燥下行的特性,其性質疏利且作用迅速,能開通關節腠理,驅除寒濕的能力非常強,對於關節炎、腳氣、寒疝、冷積、心腹疼痛等疾病都有良好的效果。烏頭的使用方法與附子相似,需先以蜂蜜煎煮,然後服用煎出的汁液。
烏頭的應用與附子大致相同,但兩者之間也有差異。附子主要針對寒病,而烏頭則更偏重於風病。附子能深入臟腑,溫養臟腑,而烏頭則能疏利筋絡,散寒除濕。附子能破除堅硬的積聚和血瘕,而烏頭則能破除積聚和寒熱。
《金匱要略》中記載,大烏頭煎能治療寒疝,僅用烏頭一味藥。此外,烏頭還可用於治療歷節不可屈伸的疼痛和寒疝腹中疼痛、手足不仁等症狀,這些都是烏頭的主要用途。
總體來說,烏頭的主要功能是溫經散寒,雖然與附子的功效相近,但在溫中方面的功效略遜一籌。烏頭更適合用於袪除外風外寒,散外邪是其本性。烏頭可以治療風濕、風痹、血痹、半身不遂等症狀,也能袪除寒濕、行經、散風邪,破除冷毒積聚。烏頭還能治療風濕久不潰的瘡口,以及潰爛已久的瘡口,促進血脈流通。烏頭適用於治療小兒慢驚搐溺、涎壅厥逆等虛寒症狀,溫經以逐寒涎。
烏頭的現代功效
1. 強心功效
川烏水煎劑能增強離體蛙心收縮的強度和頻率,但過量會導致心律失常。川烏對心臟的作用與迷走神經有關,但也直接作用於心臟。去甲豬毛菜鹼是川烏的活性成分之一,能興奮α受體和β受體,增強心肌收縮力。
2. 抗發炎
川烏總鹼具有抗發炎的功能,可抑制角叉菜膠、蛋清、組織胺和5-羥色胺所致大鼠足腫脹,抑制組織胺、5-羥色胺所致大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並抑制巴豆油所致肉芽囊的滲出和增生。另外,川烏總鹼還能顯著減少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胸腔滲液及白血球向炎症竈內的聚集,並且可以明顯減少滲出液中的白血球總數。
3. 止痛功效
烏頭之止痛功效,古籍曾載「散寒濕,止痛風,溫中。」川烏含有多種生物鹼( 川烏總鹼 ),具有鎮痛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川烏總鹼有抗炎鎮痛功效,可抑制小鼠熱板法、醋酸扭體法所致疼痛,發揮止痛作用。
烏頭含有烏頭鹼,具有強大的止痛作用,可以緩解各種疼痛,如頭痛、偏頭痛、牙痛、肌肉痛、關節痛、神經痛等。烏頭鹼可以阻斷神經末梢的疼痛信號傳遞,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烏頭鹼還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減輕疼痛部位的炎症反應,從而減輕疼痛。烏頭外用可以緩解肌肉疼痛、關節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除疼痛。烏頭內服可以緩解頭痛、偏頭痛、牙痛等疼痛,但由於烏頭有毒,內服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烏頭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醋、酒磨塗。
烏頭的炮製
- 制草烏:取淨草烏,用涼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口嘗僅稍留麻辣感時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煮,以草烏熟透、內無白心為度,然後除去甘草及黑豆,曬至六成乾,悶潤後切片,曬乾。(每草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 生川烏:揀去雜質,洗淨灰屑,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頭注意事項重點:
- 陰虛陽盛、熱證疼痛及孕婦禁服。
- 反半夏、栝樓、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
- 川烏毒性極強,須經久煮後使用。
- 川烏中毒症狀:
- 輕度:口舌發麻、惡心、嘔吐、呼吸緊迫、胸部重壓感。
- 中度:煩躁、汗出、四肢痙攣、言語障礙、呼吸困難、血壓下降。
- 重度:神志不清、昏迷、紫紺、脈微欲絕、二便失禁,最後因心臟或呼吸衰竭死亡。
- 《本草經集註》:
- 使藥:莽草
- 反藥:栝樓、貝母、白斂、白及(半夏)
- 惡藥:藜蘆
- 《藥性論》:
- 《綱目》:
- 《本草匯言》:
- 身體虛弱、陰虛內熱、吐血、老年、體虛者及產婦禁服。
烏頭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四肢關節疼痛半身不遂腰痛頭痛癱瘓腦中風類風濕性關節炎五十肩肩關節痛坐骨神經痛心臟痛心絞痛冠狀動脈疾病腹痛損傷關節痛鼻塞疼痛背痛感冒痛風偏頭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