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丹

FU HU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6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脾經 21%
肺經 17%
心經 14%
胃經 6%
腎經 5%
膀胱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伏虎丹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伏虎丹常用於治療熱病、心煩失眠、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平衡體內陰陽,緩解症狀。
  2. 活血化瘀: 生地黃也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的消散。伏虎丹中可能包含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生地黃可以協同這些藥物,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伏虎丹中發揮着滋陰降火和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熱病、心煩失眠、口乾舌燥、便祕等症。

伏虎丹中加入蔓荊子,主要是利用其疏風解表、清熱利濕的功效。蔓荊子性涼味辛,入肝經、膀胱經,能清利頭目,疏散風邪,對於因風熱上擾而引起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蔓荊子亦能利濕通淋,對於濕熱困阻,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伏虎丹中加入蔓荊子,有助於清熱解表,利濕通淋,更好地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等症狀。

伏虎丹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具有息風止痙之效。伏虎丹主治風痰壅盛、肝風內動引起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白僵蠶可抑制風痰上擾,使之平息,達到止痙之效。
  2. 解毒散結:白僵蠶亦有解毒散結的作用。伏虎丹中往往會加入其他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白僵蠶可輔助其解毒散結,緩解因痰濁瘀血引起的局部腫痛、結塊等症。

伏虎丹中加入五靈脂,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效,與方劑主治之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相契合。五靈脂為血竭的加工品,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疼痛。同時,五靈脂還具有舒筋活絡的作用,能緩解跌打損傷導致的筋骨疼痛、肌肉痙攣等症狀,有助於傷患的康復。因此,伏虎丹中加入五靈脂,可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功效,提高其治療跌打損傷的療效。

對於中藥方劑「伏虎丹」中包含的杜鵑,杜鵑在傳統中醫學中被視為一種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在該方劑中,杜鵑可能用於調理體內陰陽平衡,特別是針對寒性症狀,如寒濕阻滯所導致的疼痛或不適。

伏虎丹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對於因風寒痰濁阻滯經絡而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天南星能起到疏通經絡、散寒化痰的作用,有效緩解症狀。

二、 解毒消腫: 天南星也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以治療因毒蛇咬傷、蜂螫傷等引起的腫痛,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加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伏虎丹中加入白膠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理氣止痛: 白膠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行氣止痛之效。伏虎丹主治胸悶氣促、心絞痛等症,白膠香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達到止痛之效。
  2. 止咳化痰: 白膠香亦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伏虎丹中常配伍其他止咳化痰藥物,白膠香能增強藥效,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故伏虎丹中加入白膠香,可起到理氣止痛、止咳化痰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伏虎丹中包含烏頭,其原因主要為烏頭性烈,具有強烈的止痛、祛風濕功效,對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具有顯著效果。

烏頭味辛、性熱,入心、肺、腎經,具有祛風寒、散寒止痛、消腫解毒的功效。在伏虎丹中,烏頭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寒邪凝滯等症。由於烏頭毒性較大,在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需由專業醫師指導用藥。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伏虎丹」主治功效分析

「伏虎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古籍記載主治「左癱右瘓」,即現代醫學所稱之半身不遂,多為中風後遺症。綜觀古籍資料,可歸納其治療原理如下:

1. 驅風散寒,通絡止痛:

  • 紅烏頭(炮): 作為方劑中的主藥,性辛溫,具有強烈的溫陽散寒、驅風止痛之效。《本草綱目》及《本草崇原》皆提及此物有大毒,但強調「不多服耳」,說明其用量需謹慎,以發揮其峻猛的藥效。其作用在於驅散經絡中的風寒濕邪,為癱瘓之根本原因。
  • 白膠香: 亦具散寒止痛,化痰平喘之效,與紅烏頭協同,加強溫經散寒之功,且能通絡止痛,緩解肢體麻木疼痛。
  • 蔓荊子: 疏風清熱,能助紅烏頭祛散外邪,並兼具明目止痛之效,對於中風後常見的頭痛、眩暈亦有緩解作用。
  • 天南星: 燥濕化痰,祛風解痙。中風多見痰瘀阻絡,故天南星可助紅烏頭祛風解癥,消除痰濕,疏通經絡。

2.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 五靈脂: 此藥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對於中風後肢體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白僵蠶: 《本草綱目》有載,可祛風解毒,化痰散結。中風後易有痰瘀阻滯,此藥助於清理體內代謝廢物。

3. 滋陰清熱,養血生津:

  • 生地黃: 性寒味甘,具有滋陰清熱,養血生津之效。中風日久,可能耗傷陰液,導致陰虛內熱,故用生地黃滋養陰液,以防溫燥藥物耗傷陰血。

4.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杜鵑(躑躅花):《本經逢原》、《本草綱目》皆提及此物有毒,但亦有祛風寒濕邪的功效,可治痹毒。在伏虎丹中,取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輔助其他藥物祛除病邪。但亦須注意用量,防止中毒。

綜合分析:

伏虎丹組方配伍巧妙,以紅烏頭等辛溫藥為主,強力祛除風寒濕邪,疏通經絡,搭配五靈脂活血化瘀,配合生地黃滋陰清熱,防止藥性過於溫燥。諸藥合用,溫散寒邪,化痰通絡,活血止痛,從而達到治療左癱右瘓的目的。

總體而言,伏虎丹之治療機理,在於從根本上驅除導致癱瘓的風寒濕邪,疏通瘀滯的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恢復肢體功能。 但由於方中藥物多具辛溫峻烈之性,且部分藥物具毒性,故在古代使用時亦須謹慎,多有「不多服耳」的告誡。

傳統服藥法


生乾地黃1分,蔓荊子(去自)1分,白僵蠶(炒去絲)1分,五靈脂(去皮)半兩躑躅花(炒)1兩,天南星1兩,白膠香1兩,草烏頭(炮)1兩。
上為細末。酒煮半夏末糊為丸,如龍眼大。
每1丸分作4服,酒送下,日2次。
風疾:昔建康府烏衣巷,有一老人姓鐘,平生好道,朝夕瞻仰茅山,緣多酒,偶患風疾,百治無效。一日忽有一道人至,言其困酒太過,教服此藥,道人遂不見,服之果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伏虎丹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伏虎丹, 出處:《局方》卷一(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生乾地黃1分,蔓荊子(去自)1分,白僵蠶(炒去絲)1分,五靈脂(去皮)半兩,踯躅花(炒)1兩,天南星1兩,白膠香1兩,草烏頭(炮)1兩。 主治:左癱右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