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蓮丸
SHI L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九十三引《衛生家寶》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蓮丸方中含天南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化痰止咳: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散結止痛之效。對於痰多咳嗽、胸悶氣促等症狀,可發揮清痰止咳的功效。
- 通經活絡: 天南星亦可通經絡、散寒濕,對於因寒濕阻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可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
石蓮丸以天南星配合其他藥物,可協同增強化痰止咳、通經活絡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石蓮丸中包含烏頭,此乃因烏頭性溫熱,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活血化瘀之效。烏頭在方劑中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 溫經散寒,止痛: 烏頭能溫經散寒,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痺、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等,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烏頭亦能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如血瘀經絡、筋骨疼痛,亦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石蓮丸方劑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五靈脂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石蓮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五靈脂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有助於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二、祛風止痛:五靈脂亦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疼痛、關節疼痛等。石蓮丸中加入五靈脂,能加強其祛風止痛的效果,使療效更顯著。
石蓮丸方劑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石蓮丸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而木鱉子的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緩解熱毒,消散腫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活血化瘀: 木鱉子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石蓮丸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也具有清熱解毒之效,但缺乏活血化瘀的作用。加入木鱉子,可增強藥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腫痛消散。
在中藥方劑「石斛麥門冬散」中,人參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的功效。人參性溫味甘微苦,能夠補益氣血、增強體力,適用於治療氣虛乏力、神疲乏力等問題。與石斛、麥門冬等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人參能夠增強方劑的補氣養陰作用,對改善體質虛弱和提升整體健康非常有益。
石蓮丸方劑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利濕止痛的功效。
蔓荊子味辛、性微寒,歸肝、膀胱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解痙的功效。石蓮丸方劑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而蔓荊子可有效疏散風邪,清利頭目,改善頭痛眩暈等症狀,從而緩解疾病的困擾,達到治療目的。
石蓮丸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石蓮丸所治療的熱毒攻心、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地龍能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 地龍還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也有一定的作用。石蓮丸中加入地龍,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石蓮丸中添加白膠香,主要基於其理氣止痛的作用。白膠香性溫,味辛,入肝經,能行氣止痛,且有活血化瘀之效。
石蓮丸以治療胸痺,心痛,脘腹脹痛,氣逆喘息等症狀。而白膠香的理氣止痛功效,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有助於通暢氣血,消除胸痛,舒緩脘腹脹滿等不適。因此,白膠香的加入,可增強石蓮丸的療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石蓮丸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石蓮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 生肌止痛: 沒藥還具有生肌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創傷癒合,減少疼痛感。石蓮丸中的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也有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作用,與沒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石蓮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石蓮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 引導藥力,促進療效: 乳香氣味芳香,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同時還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可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石蓮丸方中加入麻黃,乃取其發汗解表之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宣肺散寒、發汗解表,用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咳嗽氣喘等症。石蓮丸主治痰熱壅肺、咳嗽喘促、胸悶氣短等症,而麻黃可輔助宣肺散寒,使痰熱得以降解,氣道通暢,達到止咳平喘之效。
此外,麻黃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肺部微循環,有助於痰液排出,進一步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總之,石蓮丸中加入麻黃,乃取其發汗解表、宣肺散寒、止咳化痰之功效,以達到治療痰熱壅肺之目的。
石蓮丸方劑中包含地榆,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一、收斂止血: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功效。對於石蓮丸所針對的出血症狀,地榆可以有效收斂止血,控制出血狀況。
二、清熱解毒:地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以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例如熱毒瘡瘍、吐血等。對於石蓮丸所針對的某些病因,地榆可以起到輔助清熱解毒的作用。
總而言之,地榆在石蓮丸方劑中,起到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效果。
石蓮丸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如下: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眩的功效。石蓮丸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而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通絡止痛: 天麻能通經絡、止痺痛,與石蓮丸中的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因此,天麻是石蓮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它能有效地改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蓮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集中於風、寒、濕所致的病理表現:
中風癱瘓:風邪內擾,痰涎壅塞經絡,導致肢體痿廢不用。
涎潮肢痹:寒濕凝滯,氣化失常,津液不布而泛溢為涎;風寒濕痹阻經脈,肢體麻木疼痛。
遍身瘾疹,走注風痛:風邪遊走不定,發為皮膚瘾疹或關節遊走性疼痛(行痹)。
打撲傷損:外傷氣血瘀滯,寒濕乘虛侵襲。
癲癇:痰濁上蒙清竅,或風痰內動引發抽搐。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 風寒挾濕、痰瘀阻絡 之證,以溫通散寒、化痰祛濕為核心作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石蓮肉(去心)
- 性味甘澀平,傳統用於益腎固精、健脾祛濕。
- 此處「去心」強調其 燥濕化痰 之功(蓮心偏寒去之),可能取其收澀之性以固津液,防風藥耗散過度。
附子(炮)
- 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溫陽逐寒、散風濕、破癥結。
- 針對 寒濕深伏 之癱瘓、痹痛,助陽氣以化陰凝。
乾薑(炮)
- 辛熱溫中,與附子協同 加強溫裡散寒 之力,且能化痰飲(「乾薑主胸滿咳逆上氣」)。
- 炮製後性稍緩,專注溫中焦,杜絕生痰之源。
蜀椒湯送服
- 蜀椒辛溫,下氣消痰、散寒止痛,可引藥力深入經絡,增強 祛風散寒 之效。
配伍特點
- 溫燥為主:附子、乾薑相須為用,破陰寒、化痰濕;石蓮肉佐制其峻烈,兼固正氣。
- 粥丸緩行:粟米粥和胃潤燥,減輕溫藥傷胃之弊,丸劑緩釋藥力,適合久病沉痾。
- 風寒濕並治:附子走而不守祛風寒,乾薑守而不走化內濕,石蓮肉斂濕痰,共成 溫通固澀 之劑。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 溫陽散寒、化痰祛濕 以通利經絡,適用於陽虛寒濕證。其治「癲癇」可能與風痰上擾有關,附子振奮陽氣以化痰濁;治「打撲傷損」則藉溫通促進氣血運行,散瘀消腫。然全方偏燥熱,需辨證屬寒濕者方宜。
傳統服藥法
石蓮肉(去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乾薑(炮)1兩。
上為末,粟米粥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蜀椒湯送下。止勿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石蓮丸有毒,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石蓮肉(去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乾薑(炮)1兩。 主治:胃寒噦逆。
石蓮丸,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草烏頭(去皮,銼)2兩,天南星(銼)2兩,川烏3兩(去皮,銼),五靈脂(夾石者,去石用)1兩,木鱉子(去殼)1兩,踯躅花(去枝梗)1兩,蔓荊子(去皮)1兩,乾地龍(去土,以布裹,捶)1兩,白膠香(通明者)1兩,沒藥半兩(通明者,别研),乳香半兩(研),麻黃(去節)1兩,地榆(淨,銼)1兩,天麻(洗,銼)1兩,京墨2寸(煅令通紅,别研)。 主治:中風癱瘓,涎潮肢痹,遍身癮疹,走註風痛,打撲傷損,癲癇,一切風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