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痛丸

蠲痛丸

JUAN T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永樂大典》卷一三八八○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4%
心經 14%
腎經 10%
肺經 10%
膀胱經 3%
胃經 3%
心包經 3%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蠲痛丸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在於烏頭具有強烈的止痛效果。烏頭的藥性辛溫,入肺、腎經,能散寒止痛,祛風濕,尤其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疼痛有顯著療效。由於烏頭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且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烏頭在蠲痛丸方劑中,一般會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減輕其毒性,並增強其止痛效果。例如,與川芎、白芷等藥物配伍,可起到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劑[蠲痛丸]的組成中包含[天南星],因為天南星具有強效的化痰祛風、止痛作用。天南星可以有效地治療由痰濕積聚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咳嗽、痰多等,同時也有助於減輕由痰濕引起的頭痛、關節痛等。在[蠲痛丸]這類方劑中,天南星的加入有助於提升方劑的化痰止痛效果,對於因痰濕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蠲痛丸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 補骨脂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對於寒濕凝滯、氣血瘀阻導致的疼痛,補骨脂能起到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進而緩解疼痛。
  2. 增強藥效: 補骨脂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其止痛效果。例如,補骨脂與川烏、草烏等藥物配伍,可起到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的作用,達到協同增效。

總之,補骨脂在蠲痛丸中起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並能增強藥效,有利於緩解疼痛症狀。

蠲痛丸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活血止痛: 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腎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疼痛症狀。臨牀常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
  2. 生肌斂瘡: 沒藥還具有生肌斂瘡的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因跌打損傷、骨折等原因導致的傷口,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沒藥作為蠲痛丸的組成成分,可以起到活血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疾病。

蠲痛丸方劑中包含地龍,主要是因為地龍具有以下功效:

  1. 活血通絡:地龍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對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地龍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疼痛,如熱毒入絡所致的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地龍作為蠲痛丸的組成成分,能夠發揮其活血通絡、清熱解毒的功效,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病症。

蠲痛丸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舒筋活絡,祛風除濕: 五靈脂還具有一定的舒筋活絡、祛風除濕作用。對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能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改善局部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五靈脂在蠲痛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通過活血化瘀、止痛消腫、舒筋活絡等功效,有效緩解疼痛,改善局部症狀。

蠲痛丸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引起的疼痛,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消散瘀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作用:蠲痛丸中,乳香與其他藥材如沒藥、川芎、當歸等相配伍,可增強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效果。乳香的辛溫之性可引導其他藥材藥力直達病竈,達到最佳療效。

蠲痛丸中加入白膠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止痛消腫: 白膠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中的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疼痛,消散腫脹。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白膠香與方劑中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的療效。例如,白膠香與川芎、當歸等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疼痛。

總之,白膠香在蠲痛丸中發揮著通經活絡、止痛消腫的作用,並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蠲痛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蠲痛丸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為主,主攻「風寒濕痹」所致的筋骨疼痛、走注攻刺(遊走性疼痛)、腰腳無力等證。其機理在於:

  1. 風寒濕邪痹阻:外感風寒濕邪,滯留經絡關節,氣血不通,故見重痛、屈伸不利。
  2. 氣血瘀滯:邪阻日久,經絡瘀阻,故疼痛如刺、遊走不定;腰腳無力則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兼濕邪下注。

此方結合「溫散寒濕」與「化瘀通絡」之法,標本兼顧,尤適用於痹證偏寒、瘀血明顯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

  1. 溫經散寒止痛(主攻寒邪)

    • 草烏頭(君藥):大辛大熱,祛風除濕、溫經止痛,鹽炒減毒性,增強走竄之力。
    • 天南星(佐藥):燥濕化痰、散結消腫,助草烏散寒通絡。
  2. 活血化瘀通絡(主攻瘀血)

    • 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消腫定痛,針對痹證瘀滯。
    • 五靈脂、地龍:五靈脂化瘀止痛;地龍通經活絡,善走竄,助藥透達關節。
    • 白膠香(楓香脂):活血涼血、解毒生肌,兼防溫藥過燥。
  3. 補益肝腎(輔助治本)

    • 破故紙(補骨脂):溫補腎陽,強筋骨以治腰腳無力,亦助散寒濕。
  4. 止血行滯(調和藥性)

    • 京墨:性涼止血,反佐溫藥之烈,防辛散過度傷血。

配伍特點

  • 辛溫與活血並行:草烏配乳香、沒藥,散寒與化瘀相輔,直擊痹證核心病機。
  • 通絡與補虛兼施:地龍、五靈脂通絡,佐補骨脂固本,防久痹傷正。
  • 藥性反佐:京墨、白膠香涼潤制約溫燥,使方劑峻而不猛。

治療原理推演

蠲痛丸通過:

  1. 散寒祛濕:草烏、天南星逐外邪,開痹阻。
  2. 活血通經:乳沒、五靈脂等化瘀,地龍引藥深入經絡。
  3. 溫腎固本:補骨脂提振下焦陽氣,改善腰腳痿弱。
    全方以「通」為用,寒散、瘀化、絡通,則痹痛自除。

臨床應用推論

此方適用於:

  • 寒勝痛痹:關節冷痛、遇寒加重、屈伸不利。
  • 瘀血阻絡:痛處固定如刺,夜間尤甚,或見腫脹。
  • 兼腎陽不足:腰膝痠軟,乏力,但以實證為主者。

(以繁體中文呈現,符合傳統中醫論述框架,側重方義解析與邏輯推演。)

傳統服藥法


草烏頭4兩(去皮尖,鹽炒煙出),天南星2兩(生),京墨半兩(燒),破故紙3兩(炒),沒藥1兩(研),地龍2兩(炒、去土),五靈脂2兩(炒),乳香半兩(研),白膠香2兩(熔開,潑淨,石上冷研)。
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溫酒下,漸加丸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蠲痛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睪丸疼痛腫脹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蠲痛丸, 出處:《直指》卷十八。 組成:延胡索(略炒)1兩,川楝(蒸去皮核)半兩,舶上茴香(炒)半兩,牽牛(炒,取末)1分,當歸1分,良薑1分,青皮(去白)1分,木香1分,天台烏藥1分,全蠍7個(焙)。 主治:小腸膀胱氣痛。(疒頹)疝及一切疝痛。

蠲痛丸, 出處:《永樂大典》卷一三八八○引《衛生家寶》。 組成:草烏頭4兩(去皮尖,鹽炒煙出),天南星2兩(生),京墨半兩(燒),破故紙3兩(炒),沒藥1兩(研),地龍2兩(炒、去土),五靈脂2兩(炒),乳香半兩(研),白膠香2兩(熔開,潑淨,石上冷研)。 主治:風寒濕痹,筋骨重疼,走註攻刺,腰腳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