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透關丸方中包含乳香,主要原因在於乳香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氣血瘀滯、經絡阻滯而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乳香能有效改善,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通竅開竅:乳香具有一定的通竅開竅作用,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經絡阻塞、氣血不暢而引起的頭暈、頭痛、耳鳴等症狀有緩解作用。透關丸主要治療關節疼痛、腰痛等病症,乳香的通竅開竅作用,能更有效地促進藥物滲透,達到治療目的。
透關丸中包含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功效。
麝香氣味芳香濃烈,性溫,入心、脾、肝經,可直達病竈,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中風、昏迷、癲癇等病症,可起到迅速開竅、恢復意識的作用。同時,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亦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
因此,透關丸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透關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通經絡,止痛定驚: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定驚的功效。透關丸主要針對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疼痛、麻木、肢體不靈等症狀,天麻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並可安定神志,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驚悸不安。
- 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增效: 透關丸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羌活等,均具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而天麻與這些藥材配伍,可起到相互協同增效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透關丸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透關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而沒藥的藥性正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起到治療作用。
- 引導藥力,貫通關竅:透關丸藥名中帶有「透關」二字,表明其藥性以通經活絡,貫通氣血為主要目的。沒藥具有較強的通透性,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治療效果。
透關丸方劑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心、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透關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咯血等,地榆能有效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收斂止瀉: 地榆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瀉作用,可以幫助固澀腸道,止瀉止痢,對於因血熱妄行引起的腹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透關丸中加入地榆,能夠有效控制出血症狀,同時兼顧止瀉,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透關丸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可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對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透關丸屬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耳聾等症。玄參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熱毒,而涼血消腫作用則有助於緩解腫痛,因此在透關丸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透關丸中含有烏頭,主要源於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入心、腎經,具有強烈的散寒止痛作用,對於寒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效果顯著。例如,透關丸常用於治療寒性肢體麻木、疼痛,烏頭可溫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此外,烏頭還具有祛風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關節疼痛。因此,透關丸中加入烏頭,可以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透關丸中加入甜瓜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甜瓜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水溼停滯導致的關節腫痛、小便不利等症,甜瓜子能協助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效果。
- 清熱解毒: 甜瓜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與其他藥物搭配,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透關丸中加入甜瓜子,不僅能利水消腫,更能清熱解毒,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透關丸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透關丸主治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等。麻黃可疏風散寒,宣肺解表,使寒邪從表散出,達到治療目的。
- 通竅開鬱: 麻黃還具有通鼻竅、開胸膈的作用。透關丸除了治療外感風寒,也可用於治療鼻塞不通、胸悶氣喘等症狀。麻黃可通利鼻竅,開胸膈,使氣機通暢,改善呼吸道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透關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急風」,即風邪驟中、氣血閉滯之急症,其症狀涵蓋:
- 榮衛痹滯: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
- 頭目昏運、額角偏痛:風邪上擾清竅,氣血瘀滯於頭部。
- 手足無力、舉動戦掉:風痰阻絡,筋脈失養。
- 言語謇澀、心神不寧:痰瘀蒙蔽心竅,神機失用。
綜合而言,此證屬「風痰瘀熱閉阻」之病機,病位偏重於心經與上焦,當以「逐瘀滌痰、通絡開竅」為治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峻下逐水,通腑瀉熱
- 大黃、甘遂、大戟:瀉下攻積,導瘀熱痰濕從二便出,開通腑氣以降濁。
- 續隨子(千金子):有毒而力猛,能逐水消腫、破血通經,助攻逐內閉之邪。
- 膩粉(輕粉):辛寒有毒,內服通利二便,散結消痰,協同強化瀉下之功。
行氣破滯,通絡利竅
- 檳榔:降氣行滯,化痰消積,兼能「殺三蟲」,助通絡道。
- 木通:苦寒通利,導心經之熱從小便出,兼通血脈。
特殊製法與引經藥
- 童便、室女尿:取其鹹寒降火、化瘀通脈之效,古法常用於痰熱瘀阻證。
- 燈心、竹葉湯送服:輕清上浮,引藥入心經,兼清心除煩,緩和諸藥峻烈之性。
配伍特點
全方以「攻」為主,峻下與通利並行,直挫風痰瘀熱之勢。續隨子為君,合大戟、甘遂成「瀉水逐瘀」核心;大黃、檳榔從氣血兩端破滯;木通、膩粉分消二便。佐以童便化瘀,燈心竹葉制熱上炎,共奏「通關開閉」之效。
現代理解與潛在應用方向
從藥理推測,此方可能作用於:
- 改善微循環:峻下藥或能降低顱內壓,緩解「頭目昏運」;
- 神經保護:大黃酚等成分或抑制炎症反應,減輕風痰阻絡之神經症狀。
然其毒性成分(如續隨子、膩粉)需嚴格控量,臨床應謹慎考證。
傳統服藥法
續隨子半兩,大黃3錢(末),長檳榔1枚,木通半錢(末),甘遂1錢,大戟1錢,膩粉1錢匕。
行心經。
上除粉外,將諸藥末與續隨子同搗,用馬尾羅隔去續隨子皮不用,便與童子、室女小便拌勻,入粉如硬糊,日曬稍乾,水、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煎燈心、竹葉湯送下。1時辰間,以小便色異為效。小兒5歲以下7丸,10歲以下1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透關丸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透關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聚寶方》。 組成:續随子半兩,大黃3錢(末),長檳榔1枚,木通半錢(末),甘遂1錢,大戟1錢,膩粉1錢匕。 主治:行心經。主治:小兒哽氣。
透關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乳香(研)1兩,麝香(研)半兩,天麻半兩,沒藥1兩(研),地榆1兩,玄參1兩,烏頭(生、去皮臍)1兩,甜瓜子1兩,麻黃(去根節)2兩。 主治:中急風,榮衛痹滯,頭目昏運,額角偏痛,手足無力,舉動戦掉,言語謇澀,心神不寧。
透關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組成:大蒜(端午日取,去皮膜,淨用)100瓣(細切,搗爛),朱砂1分(細研,水飛),蠍梢35枚(去毒,微炒,爲末),細松煙墨1兩(火煅過,研爲末),巴豆100粒(去殼,不出油,研)。 主治:小兒脾胃挾傷,中滿哽氣;及伏熱生涎,霍亂嘔吐;或作食痢,手足搐搦,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