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腦天麻煎

龍腦天麻煎

LONG NAO TIAN MA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一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8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肝經 17%
脾經 17%
肺經 16%
腎經 10%
膀胱經 7%
大腸經 6%
膽經 3%
胃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腦天麻煎中加入甜瓜子,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暑: 甜瓜子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之功效。可輔助龍腦天麻煎清熱降火,緩解暑熱所致的頭暈目眩、煩躁不安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甜瓜子能利水消腫,對於因暑熱或其他原因導致的水腫,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龍腦天麻煎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症,而這些病症有時也伴隨水腫,甜瓜子的加入可以輔助利水消腫,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龍腦天麻煎中加入浮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暑、利水消腫: 浮萍性寒,味甘淡,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暑熱引起的頭暈目眩、四肢乏力、口渴心煩等症狀,浮萍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配合天麻、龍腦,增強鎮靜安神效果: 龍腦天麻煎以天麻、龍腦爲主藥,具有鎮靜安神、祛風止痙的功效。浮萍的加入,可以增強此方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作用,從而更有效地緩解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同時,浮萍的清熱作用也能緩解天麻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龍腦天麻煎方中含有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烏頭性溫熱,可祛風散寒,止痛,但毒性較大,需慎用。龍腦天麻煎主治頭痛眩暈,多因風寒入腦,氣血阻滯所致。烏頭在此方中,主要起到驅散風寒,通經活絡,緩解頭痛的作用。

方中以龍腦、天麻等清熱解毒之品,制約烏頭的毒性,並輔以其他藥材,使其藥力發揮最大效用,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因此,烏頭的運用,體現了中醫“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彰顯了古人對藥性的精妙把握。

龍腦天麻煎方中加入地榆,主要是由於地榆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涼血止血: 地榆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方中龍腦、天麻皆性溫,易耗血傷津,而地榆可協調藥性,防止燥熱傷血,並可止血止痛,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
  2. 收斂止瀉: 地榆亦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防止天麻等藥物過於清熱解毒,而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瀉等症狀。

因此,地榆的加入不僅能平衡藥性,更可提高藥效,使龍腦天麻煎更好地發揮其治療功效。

龍腦天麻煎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安神益智等功效。龍腦天麻煎主要用於治療風痰阻絡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人參的加入可以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提升患者的體質,使之更容易抵禦外邪侵襲。
  2. 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人參與龍腦、天麻等藥物配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其功效。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增強天麻的鎮靜止痙作用,而龍腦的芳香開竅作用則可以幫助人參更好地發揮其補益功效,進而達到更好地治療效果。

「龍腦天麻煎」中含有「天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平肝熄風,止痙定痛: 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功效。它能有效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這些症狀在很多中風、癲癇等疾病中都有出現,因此天麻是治療這些疾病的常用藥物。
  2. 與龍腦相輔相成: 「龍腦」即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的作用。它與天麻的功效相輔相成,可以增強天麻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效果,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龍腦天麻煎中加入冰片,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龍腦天麻煎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症狀,而冰片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頭痛、頭脹、眩暈等症狀。
  • 芳香通竅,開竅醒神: 冰片氣味芳香,具有芳香通竅、開竅醒神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頭痛、頭昏、神志不清等症狀,冰片能起到疏通經絡、醒腦開竅的作用。

因此,龍腦天麻煎中加入冰片,可有效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芳香通竅、開竅醒神等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頭痛、眩暈等疾病。

龍腦天麻煎方中含有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具有開竅醒神、豁痰通絡之效,能助於龍腦、天麻等藥材增強祛風止痙、化痰開竅的功效,對於因風痰阻絡、氣血不通所致的頭昏、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增強藥效: 麝香氣味濃烈,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有助於藥效的發揮。同時,麝香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加速藥物吸收和代謝,進一步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腦天麻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風邪」所致的各種病證,涵蓋內風、外風及風痰上擾等病機,具體應用如下:

  1. 中風及癱緩諸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神昏涎盛,屬風痰阻絡或氣血痹阻。
  2. 經絡風邪:筋脈拘攣、遍身麻痹、關節疼痛、手足震顫,反映風邪夾寒濕或血瘀阻滯。
  3. 腎臟風毒上攻:表現為頭面虛腫、耳鳴鼻塞、口乾痰黏,兼見腰腿腳膝腫痛生瘡,屬風濕熱毒上犯下注。
  4. 婦人血風攻注:婦女因血虛風動引起的周身疼痛、面浮消瘦、眩暈嗜睡,或皮膚瘙癢、瘾疹瘡瘍。
  5. 頭風類疾患:如偏正頭痛、夾腦風等,與風邪上擾清竅相關。

綜合而言,本方以「祛風通絡、化痰開竅、活血止痛」為核心,適用於風邪夾雜痰、濕、瘀等病理因素所致的複雜病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配伍思路

  1. 祛風通絡藥組
    • 天麻(100兩):主藥,平肝息風、通絡止痛,善治肝風內動與外風痹阻。
    • 川烏(50兩):大辛大熱,祛風除濕、溫經止痛,針對寒濕痹痛與頑固風邪。
    • 浮萍草(50兩):輕浮上行,發汗祛風、利水消腫,助邪從表而解。
  2. 清熱解毒藥組
    • 黑參(玄參)(50兩):清熱涼血、滋陰降火,制約川烏燥性,兼治熱毒上攻。
    • 地榆(50兩):涼血解毒,防風邪化熱傷絡,尤宜皮膚瘡瘍。
    • 甜瓜子(50兩):清肺潤腸、散結消瘀,助痰熱下行。
  3. 開竅醒神藥組
    • 龍腦(冰片)(8兩)、麝香(4兩):辛香走竄,開竅醒腦、活血散結,引藥直達病所。

(二)製劑特色

  • 雪水(清涼降火)、白蜜(緩和藥性、潤燥解毒)熬膏,既能中和川烏毒性,又可滋養筋脈。
  • 製成「挺子」便於攜帶,配合薄荷、茶酒送服,增強疏風透表、行氣活血之效。

(三)治療原理

  1. 祛風為本
    天麻、川烏、浮萍草協同,內息肝風、外散表邪,標本兼顧。
  2. 痰瘀並治
    甜瓜子、地榆清熱化痰;麝香、龍腦活血通絡,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3. 上下分消
    浮萍草開表發汗,黑參、地榆清熱下行,形成「風邪外透、熱毒下泄」的雙向調節。

三、總結

此方以天麻、川烏為君,麝香、龍腦為使,融匯祛風、清熱、開竅、活血等多重功效,體現古代「風病多端,需復方兼治」的思維。其組方嚴謹,內外風同治,尤其適合風邪夾雜痰瘀濕熱的複雜病證。

傳統服藥法


甜瓜子50兩(湯洗令淨),浮萍草50兩(揀,洗淨),川烏50兩(炮,去皮臍),地榆50兩(去苗,刮削令淨),黑參50兩(洗淨,焙)50兩,天麻(去苗)100兩(上6味為細末,用雪水、白沙蜜各15斤零10兩同化開,用絹袋子濾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稠膏),生龍腦(研)8兩,麝香(研)4兩。
上為細末,除龍、麝外,用天麻烏頭膏和搜令勻,放冷,入龍、麝再搜令勻,入臼內搗,搓為挺子。
每服1皂莢子大,與薄荷同嚼,茶、酒任下,不拘時候。治癱緩風,並服見效;如破傷風,黑豆淋酒送下;要發汗,用煨蔥、熱酒並服3服,常服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龍腦天麻煎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用藥期間應注意觀察身體狀況,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耳鳴暈眩頭痛耳聾嗜眠症(嗜睡症)梅尼爾氏病麻疹鼻塞坐骨神經痛貝爾氏癱瘓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

相同名稱方劑


龍腦天麻煎, 出處:《局方》卷一。 組成:甜瓜子50兩(湯洗令淨),浮萍草50兩(揀,洗淨),川烏50兩(炮,去皮臍),地榆50兩(去苗,刮削令淨),黑參50兩(洗淨,焙)50兩,天麻(去苗)100兩(上6味爲細末,用雪水、白沙蜜各15斤零10兩同化開,用絹袋子濾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稠膏),生龍腦(研)8兩,麝香(研)4兩。 主治:一切風及癱緩風,半身不隨,口眼歪斜,語澀涎盛,精神昏憒;或筋脈拘攣,遍身麻痹,百節疼痛,手足顫掉;及腎臟風毒上攻,頭面虛腫,耳鳴重聽,鼻塞口乾,痰涎不利,下注腰腿,腳膝緩弱,腫痛生瘡,又治婦人血風攻註,身體疼痛,面浮肌瘦,口苦舌乾,頭旋目眩,昏睏多睡;或皮膚瘙癢,癮疹生瘡;暗風、夾腦風、偏正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