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頭煎中包含烏頭,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主治寒邪入經之症:烏頭性溫熱,入心、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之效。其辛辣之性可驅逐寒邪,並溫暖經絡,因此常用於治療寒邪入侵經絡所致的疼痛、麻木、關節僵硬等症狀。
- 增強藥效:烏頭煎中其他藥材如附子、甘草等亦具溫散寒邪之效,與烏頭相配合,可增強藥效,相輔相成,更能達到驅寒止痛之目的。
因此,烏頭煎中包含烏頭,是基於其溫散寒邪、增強藥效的特性,以達到治療寒邪入經之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頭煎主治功效分析
烏頭煎,一方以大烏頭為君藥,峻猛辛熱,善於祛散寒邪,溫經止痛。觀其組成與歷代醫家論述,本方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溫經散寒,主治寒疝腹痛
寒疝腹痛,乃寒邪凝滯下焦,氣機阻遏所致。《金匱要略》明言“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寒邪內侵,直中下焦,導致經脈拘急,氣血凝滯,故見繞臍腹痛,痛引睪丸,甚則手足厥冷,冷汗自出。烏頭辛熱,直達病所,溫散寒邪,通經止痛,猶如釜底抽薪,使寒邪冰消瓦解,氣血得以暢行,腹痛自止。正如《皇漢醫學》所言:“弦脈者,為寒邪幹入衛氣不行處之候…緊脈者,為寒邪犯胃腸而使停滯穀食之候…此脈弦而緊者,是寒邪外幹衛氣,內犯胃陽,與正氣相搏之候。” 可見,烏頭煎針對的正是寒邪內外夾擊,正邪相搏之證。
二、 回陽救逆,治療虛寒厥逆
寒邪不僅凝滯經脈,亦可損傷陽氣,導致陽氣衰微,陰寒內盛,出現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等危急之象。烏頭辛熱,能振奮陽氣,回陽救逆,挽垂危之陽。其效之迅猛,正如《建殊錄》所載,一男子疝氣大發,命懸一線,服大烏頭煎後,“須臾,瞑眩氣絕。又頃之,心腹鳴動,吐水數升即復原”,足見其峻猛回陽之力。
三、 散結消腫,用於寒凝氣滯之腫塊
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日久則可導致氣血瘀阻,形成腫塊。烏頭煎能溫散寒邪,行氣活血,使凝結之氣血得以消散,故可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腫塊,如《皇漢醫學》記載一僧人腹中結塊,久治不愈,後用烏頭煎合三黃丸等,終將痼疾祛除。
四、 治療原理
烏頭煎之治療原理,在於其直中病機,針對寒邪凝滯、陽氣受損之根本。方中烏頭,性味辛熱,有大毒,歸肝、脾、腎經,能祛寒止痛,溫經通脈,回陽救逆。《本經》言其“主中風,惡風,洗洗寒熱,風濕痹,諸關節痛”,正可概括其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之功。
方中重用蜂蜜,一則緩解烏頭毒性,二則取其甘緩之性,以和中緩急止痛,並可滋潤腸道,防止烏頭過於辛燥傷陰。如此配伍,既能祛除寒邪,又能顧護正氣,使藥力峻猛而不傷正,達到祛邪扶正之目的。
綜上所述,烏頭煎一方,以其峻猛辛熱之性,直擊寒邪凝滯、陽氣受損之病機,具有溫經散寒,回陽救逆,散結消腫之功,臨牀應用廣泛,尤其對於寒疝腹痛,虛寒厥逆等危急重症,療效顯著。然本方藥性峻猛,用之不當,易致中毒,故臨牀應用時,需嚴格掌握適應症,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烏頭5枚(生,去皮臍),桂心4兩,大黃3兩,甘草(炙)3兩,赤芍藥2兩,當歸(去蘆)2兩。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2盞,加生薑5片,煎至1盞,去滓,入蜜半兩,再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頭煎,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一○引《風科集驗方》。 組成:烏頭5枚(生,去皮臍),桂心4兩,大黃3兩,甘草(炙)3兩,赤芍藥2兩,當歸(去蘆)2兩。 主治:卒中遁屍,心腹刺痛。
烏頭煎,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烏頭(大者)5枚(熬,去皮,不[口父]咀)。 主治: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不相搏,即爲寒瘡。寒疝繞臍痛苦,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