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瘧丸
SAN NU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航集》卷下引蘇東坡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瘧丸是中藥方劑中的一種,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其組成中包含烏頭,這是由於烏頭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強烈的解熱和驅寒作用。烏頭屬於毒性較強的藥材,但在合理劑量下,其對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十分快速。傳統中醫學上認為,瘧疾的發作與人體內部的寒邪有密切關聯,因此,烏頭的寒邪驅逐特性恰恰適用於這種病症。
此外,烏頭的成分中含有多種生物鹼,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從而增強人體對抗感染的能力。儘管其毒性不容小覷,但在三瘧丸的配伍中,其他藥材可以相互平衡,減輕烏頭的副作用,達到治療效果。因此,烏頭的使用不僅體現了中藥方的復雜性,也彰顯了中醫在治療中的精妙思想與用藥智慧。綜合考量,它在三瘧丸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使其成為了對抗瘧疾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瘅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蘇沈良方》,專治三類瘧疾:
- 寒瘧:先惡寒後發熱,屬寒邪侵襲、正邪交爭之證。
- 厥瘧:僅見惡寒無熱、面色黯黑,乃陰寒內盛、陽氣不伸之候。
- 脾瘧:寒多熱少,伴面黃腹痛,為寒濕困脾、中焦運化失司所致。
三者共性為「寒邪偏盛」,故以溫散寒邪、破結通陽為治法核心。
組成與方義分析
主藥:草烏頭(制)
- 草烏大辛大熱,具猛烈逐寒、通絡止痛之效。然其有毒,故以「開水泡十四次、焙乾」炮製減毒。
- 其性善走,可深入經絡驅散沈寒痼冷,尤適瘧疾反覆發作、寒邪伏留之證。
輔佐:神曲糊丸
- 神曲健脾消食,製丸緩和草烏峻烈之性,兼護中焦。
引經藥:薑、棗、蔥白煎湯送服
- 老薑:溫中散寒,助草烏驅邪外達。
- 大棗:補脾胃、調和藥性,防草烏傷正。
- 葱白:辛溫通陽,宣通上下氣機,助藥力透邪。
- 三者合煎,引藥入太陰(脾)、少陰(腎),針對寒瘧、厥瘧之陰寒內伏。
治療邏輯推演
- 溫陽破寒:草烏直祛寒邪,破除瘧疾伏留之陰凝,尤其針對「但寒不熱」之厥瘧,非此峻藥難以奏效。
- 時機運用:於「瘧未來之前兩個時辰」服藥,趁邪氣未盛時攔截,符合《內經》「截瘧」原則。
- 脾胃兼顧:瘧多傷脾,神曲、棗、薑護胃氣,避免草烏損傷中陽。
- 截斷病勢:強調「一服痊癒」,乃因草烏力專效猛,直搗病所。
延伸思考
此方與《蘇沈良方》「七棗散」(炮川烏、棗、薑、蔥白)同源,然三瘅丸以生草烏加強峻性,更適寒邪深重者;七棗散炮製後毒性減而溫性存,宜於體弱寒瘧。兩者皆體現「以熱治寒」之核心思維,反映宋代醫家對峻藥緩攻的精准拿捏。
傳統服藥法
草烏頭4兩(去皮,開水泡十四次,以碗蓋良久,切片,焙乾)。
上為極細末。神曲打糊為丸,如豌豆大。
用老薑5錢,大棗5個,蔥頭3個煎湯,在瘧未來之前兩個時辰送服30丸。1服痊癒,多則2服,再無不止者。瘧不致再發矣。
服藥後停進飲食三時。
《蘇沈良方》卷三有七棗散,方用炮川烏頭、大棗、生薑、蔥白。見該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瘧丸, 出處:《慈航集》卷下引蘇東坡方。 組成:草烏頭4兩(去皮,開水泡14次,以碗蓋良久,切片,焙乾)。 主治:先寒後熱,名曰寒瘧;但寒不熱,面色黑者,名曰厥瘧;寒多熱少,面黃腹痛,名曰脾瘧:三證並宜治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