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靈蓋膏」方劑中並不存在「天靈蓋」這一味藥材。
「天靈蓋」在中醫中指代頭頂正中,並非藥材。 而藥方中所使用的藥材,應為「天靈蓋」的別稱或與其功效類似的藥材。
例如:
- 天靈蓋可能是指 「全蠍」,因其性寒,具有熄風止痙、通絡止痛之效,常用於治療中風、癲癇等症。
- 也可能指 「蜈蚣」,其亦性寒,具有通絡止痛、解毒散結之效,常用於治療中風、偏癱、口眼歪斜等症。
因此,需根據實際方劑中的其他藥材,才能確定「天靈蓋」的具體指代。
天靈蓋膏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功效。天靈蓋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頭痛、眩暈等症,附子可溫經散寒,驅散風寒濕邪,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部疼痛。
- 通絡止痛: 附子亦具通絡止痛之效,可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頭部血管痙攣,達到止痛的效果。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部疼痛,附子可起到雙重作用,既溫陽散寒,又通絡止痛。
「天靈蓋膏」的組成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補氣益血、振奮精神的功效。人參作為補氣藥之首,能補益元氣,增強體力,對於因氣虛而導致的精神不振、頭暈目眩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同時,人參還具有補血生血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腦部的血液供應,從而提升頭部供血,改善因血虛所致的頭昏腦脹等症狀。總而言之,人參在「天靈蓋膏」方劑中,起到補氣益血、振奮精神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頭部氣血不足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天靈蓋膏中的[烏頭],主要用於通經活血、止痛。烏頭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能夠改善因寒凝血滯引起的疼痛及經絡不通。其加入在[天靈蓋膏]中,能夠幫助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但由於其毒性,使用時需謹慎。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天靈蓋膏」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太平聖惠方》記載,天靈蓋膏方的主治為「一切?」。此方由天靈蓋、附子、人參、烏頭四味藥材組成,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皂莢白皮塗醋炙微黃搗末煎湯送服。
分析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點探討:
針對病機: 「?」在中醫範疇中,多指瘡瘍潰破後,形成的管道,其中可能積聚膿液、瘀血等。此類病症往往伴隨局部紅腫疼痛,且易反覆發作。從藥方組成來看,此方的主要治療目標應為:消腫止痛、化瘀排膿、通經活絡,並兼顧扶正。
藥材功效與配伍:
- 天靈蓋: 其性味可能偏於走竄,功效為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主要作用於局部,促進患處瘀血消散,緩解疼痛,並有助於膿液排出。
- 附子: 性味辛熱,功效為溫經散寒、補火助陽。針對「?」的形成,往往與寒凝氣滯有關,附子能夠溫通經絡,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局部循環,為病灶癒合創造條件。
- 人參: 性味甘溫,功效為益氣固表、養心安神。由於「?」症日久,多耗氣血,人參可補益正氣,提高身體抗病能力,促進機體修復,並兼顧改善患者體虛乏力等狀況。
- 烏頭: 性味辛熱,功效為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可輔助附子,進一步加強溫陽通絡之效,對於經絡不暢,導致疼痛的「?」症,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整體藥性及作用:
- 此方整體藥性偏溫熱,以溫通為主要治療方向。
- 四味藥材相輔相成,天靈蓋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治療「?」之根本;附子、烏頭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為輔助治療之要;人參補益正氣,扶助正氣,為善後之功。
- 皂莢白皮塗醋炙微黃,?末煎?送服,推測其有助於藥效更好地發揮,並可能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
總結: 天靈蓋膏方針對「一切?」,治療原理為: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根本,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為輔助,益氣固表、扶助正氣為善後,達到消散?管、促進癒合之目的。此方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病症的病因病機,選用具有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
傳統服藥法
天靈蓋1分(淨洗,塗醋,炙黃),虎下頜骨1分(炙令黃),臘月豬脂4兩,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鐵精1分,川烏頭1分(炮裂,去皮臍)。
上為末,同豬膏和令稀稠得所。外塗四畔,不得侵著瘡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天靈蓋膏具有散寒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天靈蓋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天靈蓋1分(淨洗,塗醋,炙黃),虎下颌骨1分(炙令黃),臘月豬脂4兩,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鐵精1分,川烏頭1分(炮裂,去皮臍)。 主治:一切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