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膏以附子為主要成分,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肢體冰冷、畏寒怕冷、腰膝酸軟、陽痿等症狀,附子能溫暖脾腎陽氣,驅散寒邪,達到溫中散寒的效果。
- 回陽救逆: 附子能強心回陽,適用於亡陽證候,例如陽氣衰微、脈微欲絕、呼吸微弱、神志不清等危重症狀。附子可溫暖心陽,振奮心氣,改善循環,從而達到回陽救逆的效果。
附子膏中加入附子,旨在通過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藥效,治療寒邪所致的各種疾病,以及救治危重病患。
附子膏中含有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止痛:烏頭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入侵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附子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寒凝血瘀、脘腹冷痛等寒性疾病。
-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附子性溫,能溫陽補氣,與烏頭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同時,烏頭的毒性較強,附子可以起到緩和毒性,提高藥物安全性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牙疼,腮亦腫痛」,屬外用方劑。牙痛與腮腫多因風寒侵襲、寒凝經絡,或虛寒上浮所致。附子性大熱,能逐寒止痛;豬脂潤膚,助藥力滲透。二者合用,外敷患處,可溫通經脈、散寒消腫,緩解寒性牙痛及腮頰腫脹。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附子(生,去皮臍)
- 性味:大辛大熱,有毒。
- 功效: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生用逐寒力峻。
- 外用機理:直接作用于局部,透皮吸收後溫通經絡,散寒邪而止疼痛。針對寒凝氣滯之牙痛,能「引火歸元」,緩解虛寒上浮之腫痛。
豬脂
- 性味:甘涼,潤燥。
- 作用:作為基質,能滋潤皮膚、防止附子過度刺激,並助藥力緩釋滯留患處。古代外用膏方常以脂類載藥,增強滲透。
酒少許調和
- 酒性辛熱,可活血通絡,助附子藥性發散,同時防腐,延長膏劑保存。
三、配伍邏輯推論
此方以「溫通」為核心:
- 寒邪凝滯→用附子大熱破陰寒,豬脂緩其燥烈,共成「溫潤消腫」之效。
- 局部經絡瘀阻→酒與附子協力通行氣血,改善腫痛。
外用之法避開附子內服毒性,直達病所,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適用於陰寒實證之牙痛(患處畏寒、得熱稍減),若屬風熱或胃火疼痛(紅腫熱痛)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附子(生,去皮臍,為末)2兩,豬脂4兩。
先煉豬脂,去滓,入附子末拌勻,酒少許調如膏。
攤傷處,每日1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生附子(大者)1枚,生烏頭1個。 主治:牙疼,腮亦腫痛。
附子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爲末)2兩,豬脂4兩。 主治:腕折傷損。
附子膏,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甜瓜子1分,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 主治:耳聾。
附子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附子1枚(别搗爲末),鲫魚1枚(長5寸),亂發如雞子大,豬脂4兩。 主治:一切疥癬、惡瘡不癒。
附子膏,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古今錄驗》。 組成:附子(炮)3兩,天雄(炮)3兩,烏頭(炮)3兩,防風2兩(1方無防風)。 主治:白癜風。
附子膏,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附子2兩(去皮臍),吳茱萸1兩,川椒1兩(去目),白芷2兩,前胡1兩(去蘆頭),川芎2兩,白朮1兩,桂心1兩,當歸2兩,細辛1兩,漢防己1兩。 主治:腳氣風毒疼痛,及緩弱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