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丸

露宿丸

LU XI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六

熱性指數

40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3.3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腎經 25%
肝經 16%
脾經 16%
膀胱經 8%
肺經 8%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露宿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露宿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入侵所致的陽氣不足,如手足冰冷、面色蒼白、畏寒喜暖等症狀。附子性溫,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的功效,可以溫暖陽氣,驅散寒邪,達到治療寒症的目的。
  2. 助陽化氣: 露宿丸的組成中,往往還包含一些補氣藥物,如人參、黃芪等。附子能補腎助陽,與這些補氣藥物配合,可起到協同作用,共同增強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症。

露宿丸中加入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烏頭性溫熱,入厥陰、少陰經,擅長驅散寒邪,止痛止痺。露宿丸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烏頭在此可發揮其祛風散寒、止痛止痺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寒濕痺痛症狀。
  2. 溫陽補氣:露宿丸常用於寒邪入侵體內,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烏頭溫陽補氣,可溫煦脾腎陽氣,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寒凝血瘀的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露宿丸中加入桂枝,主要考量其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的作用。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露宿丸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痺症,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桂枝能溫經散寒,驅散風寒濕邪,並能通暢經絡,使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痺痛。

此外,桂枝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痺痛的消退。因此,桂枝是露宿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露宿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遇冷氣心下結緊,嘔逆,寒食不消;并傷寒晨夜觸寒冷惡氣」,其病機核心為 寒邪內侵,導致以下病理表現:

  1. 寒凝氣滯:冷氣直中,心下(胃脘)氣機痹阻,故見「結緊」之感,屬寒實結胸之輕證。
  2. 胃氣上逆:寒性收引,胃失和降,發為嘔逆。
  3. 中陽不足:脾胃虛寒則「寒食不消」,傷寒後復感冷惡之氣,提示陽氣未復,寒邪再客。

此方針對 陰寒內盛、痰飲凝滯 之證,強調溫散寒邪、破結除穢之功,適合外寒誘發內寒或寒濕穢濁之邪所致病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礬石(或礜石)
    • 若為「礬石」(明礬),則性寒酸澀,可化痰燥濕,但與全方溫性矛盾。
    • 若為「礜石」( arsenicum ,砷礦石),則大熱有毒,能 祛沉寒、破積聚 ,更合方意。考《證類本草》引作礜石,當以此為正,其性烈可直逐陰寒痼冷。

臣藥

  • 乾薑、附子、桂枝
    • 三藥共奏 溫陽散寒 之效。乾薑溫中守而不走,附子通行十二經,桂枝透達營衛,合而化解表裡寒邪。
  • 皂莢
    • 辛溫走竄, 滌痰開結 ,針對寒痰凝滯所致的心下痞硬、嘔逆。

佐使藥

  • 桔梗
    • 宣肺利氣,載藥上行,既可開提氣機助痰消,又引諸藥達上焦以散觸感之寒惡穢氣。

配伍特點

  1. 溫散結合:以礜石、附子為核心,配乾薑、桂枝形成「內溫中陽、外散寒邪」之勢。
  2. 痰氣並治:皂莢消痰,桔梗調氣,解決寒邪夾痰飲之病理產物。
  3. 猛藥製丸:蜜丸緩和峻烈之性,酒送服助藥力直達病所。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除古籍所述主治外,此方或可推廣用於:

  • 寒濕腹痛(冷痛拒按,舌苔白滑)。
  • 陰疽初起(寒痰凝滯皮下,皮色不變)。
  • 山嵐瘴氣(寒毒穢濁侵入,胸悶嘔惡),契合「觸寒冷惡氣」之描述。

原理總結:全方以 大辛大熱之品為主導 ,通過溫通破滯、開結化痰,使陰寒得散、陽氣復振,穢濁得除,故對寒邪與痰濕互結之實寒證尤宜。

傳統服藥法


礬石3兩,乾薑3兩,桂3兩,桔梗3兩,附子(炮)3兩,皂莢3兩。
搗篩,蜜丸如梧桐子大。
酒下10丸,加至15丸。
大露宿丸(《本草圖經》引《胡洽方》,見《證類本草》卷五)。方中礬石,《證類本草》引《本草圖經》作「礜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露宿丸, 出處:《肘後方》卷四。 組成:礬石3兩,乾薑3兩,桂3兩,桔梗3兩,附子(炮)3兩,皂莢3兩。 主治:積聚,寒冷百病。

露宿丸,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附子4兩,烏頭4兩,桂心4兩,礜石4兩。 主治:遇冷氣心下結緊,嘔逆,寒食不消;並傷寒晨夜觸寒冷惡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