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白丸

TAI YI BA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2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21%
肝經 21%
腎經 21%
膀胱經 6%
肺經 6%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太一白丸方劑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通絡止痛: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太一白丸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桂枝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改善患者的寒凝狀態,同時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調和營衛,協調氣血: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進而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太一白丸中包含桂枝,不僅能溫陽散寒,還能調和營衛,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太一白丸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之效。

烏頭味辛性熱,入心、肺、腎經,具有強烈的溫陽散寒作用,可驅散體內寒邪,尤其適用於陽氣虛衰、寒凝血脈所致的疼痛。同時,其祛風止痛之效可緩解寒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太一白丸中加入烏頭,旨在利用其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之效,達到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疾病的目的。

太一白丸中加入附子,乃因其 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 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 之效。此方以附子為君藥,旨在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用於治療 陽氣虛衰、寒邪內侵 所致的各種症狀,如 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 等。附子之強大溫陽之力,可 激發陽氣,溫暖脾腎,從而 恢復人體正氣,抵禦寒邪

太一白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緩解疼痛,調節氣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止痛調經、斂陰止汗之效。白芍能緩解因肝氣鬱結、氣血不暢導致的疼痛,並調節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從而減輕疼痛。
  2. 滋陰補血,潤燥生津:白芍亦具有滋陰補血之功,能滋養肝腎陰血,並潤燥生津,緩解因陰虛內熱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對於一些伴隨陰虛血虧的疼痛症狀,白芍的滋陰補血作用可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主治功效


太一白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及方劑組成分析

根據《千金翼方》記載,太一白丸主治「八痞,兩脅積聚,有若盤盂,胸痛徹背,奄奄惻惻,裡急氣滿噫,項強痛,極者耳聾,消渴,瀉痢,手足煩,或有流腫,小便苦數,淋瀝不盡,不能飲食,少氣流飲,時復悶塞,少腹寒,大腸熱,恍惚喜忘,意有不定,五緩六急,食不生肌肉,面目黧黑。」

太一白丸由以下藥物組成:

  • 桂枝: 溫經散寒、發汗解表。
  • 烏頭: 止痛鎮痙、祛風除溼。
  • 附子: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
  • 白芍: 養血斂陰、柔肝緩急。

治療原理分析

從症狀描述來看,太一白丸所治病症涉及多個臟腑,病情複雜,且寒熱虛實錯雜。

  1. 八痞、兩脅積聚、胸痛徹背、裡急氣滿噫: 這些症狀表明患者體內存在氣機阻滯、痰瘀互結的情況。兩脅為肝膽經脈循行之處,積聚如盤盂,提示病邪深重,阻滯經絡。胸痛徹背、裡急氣滿噫則反映了氣機逆亂,升降失常的病理狀態。
  2. 項強痛、耳聾: 項為太陽經脈所過,項強痛提示外邪侵襲,經脈不利。耳為腎之竅,耳聾可能與腎精虧虛或邪氣阻滯有關。
  3. 消渴、瀉痢: 消渴多與內熱傷津有關,瀉痢則與脾胃運化失司、濕熱內蘊相關。
  4. 手足煩、流腫、小便苦數、淋瀝不盡: 手足煩可能與心火亢盛或陰虛內熱有關。流腫提示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停聚。小便苦數、淋瀝不盡則反映了膀胱氣化不利,濕熱下注的病機。
  5. 不能飲食、少氣流飲、時復悶塞: 這些症狀反映了脾胃功能受損,運化失職,清氣不升,濁氣不降。
  6. 少腹寒、大腸熱: 少腹寒提示下焦虛寒,大腸熱則反映了腸道積熱,寒熱錯雜。
  7. 恍惚喜忘、意有不定、五緩六急: 這些精神情志症狀可能與心神失養或痰瘀蒙蔽清竅有關。五緩六急指脈象或症狀的緩急變化,提示病情的複雜性和多變性。
  8. 食不生肌肉、面目黧黑: 食不生肌肉提示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面目黧黑則可能與腎精虧虛或瘀血內阻有關。

綜合上述分析,太一白丸的治療原理應該包括:

  • 溫陽散寒: 附子、烏頭、桂枝皆為溫熱之品,可溫陽散寒,祛除體內的寒邪,尤其是針對「少腹寒」等症狀。
  • 行氣活血: 桂枝、烏頭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有助於改善「兩脅積聚」、「胸痛徹背」等氣血瘀滯的症狀。
  • 緩急止痛: 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可緩解「裡急」等症狀。而烏頭、附子也有止痛之效。
  • 綜合調理: 考慮到病症的複雜性,此方應還包含其它未列出的藥物來調和陰陽,補益氣血,從而達到整體調治的目的。

透過以上藥物的配伍使用,太一白丸旨在溫陽散寒、行氣活血、緩急止痛,從而改善患者的痞塊積聚、疼痛、消化不良、精神情志異常等諸多症狀,最終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

傳統服藥法


狼毒半兩,桂心半兩,烏頭(炮,去皮)1兩,附子(炮,去皮)1兩,芍藥1兩。
消谷長肌,強中。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旦服2丸,暮3丸,以酒送下;知熱,止。久服大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補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耳聾糖尿病心包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胃下垂腎盂腎炎尿道膿傷陰莖勃起不倒脖子頸項酸痛胸悶胸痛噯氣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前胸上部位疼痛胸骨疼痛肋間神經疼痛容易健忘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太一白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狼毒半兩,桂心半兩,烏頭(炮,去皮)1兩,附子(炮,去皮)1兩,芍藥1兩。 主治:消谷長肌,強中。主治:八痞,兩脅積聚有若盤盂,胸痛徹背,奄奄恻恻,裏急氣滿,噫,項強痛極者;耳聾,消渴泄痢,手足煩,或有流腫,小便苦數,淋瀝不盡,不能飲食,少氣流飲,時復悶寒,少腹寒,大腸熱,恍惚喜忘,意有不定,五緩六急,食不生肌肉,面目黧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