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附湯

蜜附湯

MI F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九

熱性指數

39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9.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脾經 23%
肺經 14%
腎經 13%
肝經 10%
胃經 9%
膀胱經 5%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蜜附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蜜附湯多用於寒凝血瘀、陽虛體寒之證,附子可溫陽化寒,改善血液循環,消除寒凝之痛。

二、 解毒:附子性溫,味辛,可解毒散寒。蜜附湯中常與甘草同用,甘草性甘,味甘,可解附子之毒,並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

因此,附子在蜜附湯中發揮著溫陽散寒、解毒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蜜附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入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改善寒邪引起的肢體疼痛、畏寒、脈沉等症狀,與蜜炙甘草、附子等藥物協同作用,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使營衛協調,促進機體恢復。蜜附湯中桂枝與附子、甘草等藥物配伍,溫陽補氣,調和營衛,對於氣虛陽虛引起的寒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蜜附湯方劑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解脾胃,緩解腹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在蜜附湯中,白芍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夠緩解因脾胃不和導致的腹痛症狀。

2. 滋陰潤燥,緩解腹瀉: 蜜附湯的組成中,蜂蜜具有潤燥止渴的功效,而白芍則可以養血滋陰,二者協同作用可以緩解腹瀉症狀。

蜜附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蜜附湯中多用辛燥之藥,甘草可緩和藥性,避免燥烈傷陰。
  2. 補脾益氣: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蜜附湯常用於治療肺系疾病,甘草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蜜附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蜜附湯主治以下病症:

  1. 霍亂樣症狀:心腹劇烈疼痛,伴隨嘔吐或腹瀉,類似霍亂的表現。
  2. 寒濕侵襲:因冒雨涉水或感受濕寒之邪,導致外在風寒濕氣深入腹內,引起腹中拘急、絞痛。
  3. 疝氣發作:寒凝氣滯所致的疝氣疼痛,多與下焦虛寒相關。

此方針對「陰寒內盛、氣血凝滯」之證,以溫陽散寒、緩急止痛為核心。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附子(生,蜜製)

  • 生附子大辛大熱,為祛陰寒、回陽救逆之要藥,但毒性較強,故以白蜜煎製減其峻烈之性。
  • 蜜製後,附子由「純陽燥烈」轉為「溫而不燥」,既能散寒止痛,又避開過度耗傷陰血之弊。
  • 蜜附配伍尤擅緩解寒性腹痛,因蜂蜜甘緩,可制附子毒性並延長藥效。

2. 桂心

  • 桂心為肉桂去粗皮,性溫味甘辛,能補命門火、溫通經脈。
  • 與附子協同,增強溫裏散寒之力,尤其針對「寒凝氣滯」的腹痛。

3. 芍藥

  • 芍藥酸甘微寒,常用於柔肝緩急止痛,與附子、桂心之辛溫相配,形成「剛柔並濟」之勢。
  • 其養血斂陰之效,可制約辛溫藥的燥性,防止溫陽過度傷陰。

4. 甘草(炙)

  • 炙甘草甘平,補脾益氣,與芍藥配伍(芍藥甘草湯結構)增強緩急止痛之效。
  • 同時調和諸藥,降低附子殘留毒性。

加味邏輯:白蜜

  • 若遇大便秘結,加白蜜半匙,取其潤腸通便之效,且甘緩之性助藥力綿長。

輔藥:生薑、大棗

  • 生薑散寒和胃,止嘔調中;大棗補脾養血,二藥調和營衛,助主藥溫中兼顧脾胃。

整體方義與邏輯

此方以「溫陽散寒」為主軸,結合「甘緩止痛」之法:

  • 附子+桂心:直入少陰、太陰,破除內寒;
  • 芍藥+甘草:解痙止痛,調和陰陽;
  • 蜜製工藝:減毒存效,專攻寒性絞痛。

適用於「寒邪直中、陽氣被遏」之急症,尤其對陰寒內盛之腹痛、疝氣,藉溫通與緩急並行,標本兼治。

傳統服藥法


附子(生,去皮臍,切作4片,以白蜜煎,令附子變色,以湯洗,去蜜,切)半兩,桂心3分,芍藥3分,甘草(炙)4錢。大便秘結,加白蜜半匙同煎。
上為散。
每服4大錢,水1盞,加生薑5片,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蜜附湯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蜜附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霍亂腹股溝疝氣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睪丸疼痛腫脹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蜜附湯,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切作4片,以白蜜煎,令附子變色,以湯洗,去蜜,切)半兩,桂心3分,芍藥3分,甘草(炙)4錢。 主治:心腹疼痛,或吐或泄,狀如霍亂;及冒涉濕寒,賊風入腹,拘急切痛。疝氣發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