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芍附子湯

甘芍附子湯

GAN SHAO FU Z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級》卷七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8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22%
胃經 11%
肺經 11%
腎經 11%
肝經 11%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芍附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芍藥性寒,甘草性平,能調和二者寒熱之性,使藥力協調,避免寒熱之弊,更能發揮藥效。
  2. 緩解附子毒性: 甘草具有解毒功效,能緩解附子毒性,確保藥物安全。此外,甘草還能增強附子的溫陽作用,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治療功效。

甘芍附子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附子毒性:附子性熱,容易造成心火亢盛、口乾舌燥等症狀。白芍性寒,能緩解附子的燥熱之性,並協調心腎陰陽,避免附子過度溫燥傷陰。
  2. 調和營衛:甘草補中益氣,附子溫陽散寒,白芍養血柔肝。三者合用,可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寒邪入侵導致的氣血瘀滯。

甘芍附子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此方中常因寒邪侵襲,導致陽氣虛衰,出現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而附子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達到回陽救逆之目的。
  2. 配合芍藥、甘草,緩解寒凝血瘀: 附子溫陽散寒,配合芍藥、甘草,可緩解寒凝血瘀,改善氣血循環,促進局部血液流通,有助於緩解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芍附子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汗出過多,陽虛營竭」,乃針對陽氣虛弱、腠理不固,導致津液外泄過甚之證。陽虛則衛外不固,營陰失守,故見大汗淋漓;而汗多又進一步耗傷營血,形成惡性循環。此時需溫陽固表、斂陰止汗,方中三藥協力,既可救陽氣之虛衰,又能顧護營陰,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附子:為君藥,性大熱,善補命門真火,溫助一身之陽。陽氣足則衛外有力,腠理緻密,汗出自止。附子亦能鼓動氣化,助陽生陰,從根本上解決陽虛致汗的病機。
  2. 白芍:為臣藥,酸寒斂陰,專入肝脾,能收斂外越之津液,固攝營陰。其性雖寒,與附子相配則寒性被制,反成「寓斂於溫」之效,既防附子燥烈傷陰,又協調陰陽平衡。
  3. 甘草:為佐使藥,甘平緩急,既能益氣和中,助附子溫補脾腎之陽;又可調和白芍之酸斂,緩和附子峻烈之性,使全方剛柔相濟。

全方配伍特點

  • 溫陽與斂陰並行:附子溫陽以治本,白芍斂汗以治標,甘草調和藥性,三藥相須為用,體現「陽生陰長」之旨。
  • 動靜結合:附子之辛動促氣化,白芍之靜斂固陰津,兩者相反相成,共奏止汗之效。
  • 層次分明:先以附子振奮陽氣,次以白芍收攝浮越,終以甘草穩固中焦,環環相扣,針對「陽虛-汗出-營竭」之病理鏈。

此方簡而力專,充分展現中醫「以少勝多」的組方智慧,通過調節陰陽氣機,恢復人體自和之能。

傳統服藥法


甘草、白芍、附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汗出過多、陽虛營竭的患者,但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的患者不宜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甘芍附子湯, 出處:《醫級》卷七。 組成:甘草、白芍、附子。 主治:汗出過多,陽虛營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