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甘草湯

白芍甘草湯

BAI SHAO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5%
肝經 21%
胃經 14%
心經 14%
肺經 14%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芍甘草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緩解疼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 鎮痛 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或脾虛所致的疼痛,如 腹痛、脅痛、腰痛 等,白芍能有效緩解。

二、養血柔肝:白芍具有 養血柔肝 的作用,能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滯,有助於改善因肝血不足引起的 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 等症狀。

白芍與甘草搭配,既能發揮鎮痛止痛的功效,又能滋養肝血,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白芍甘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白芍性微寒,具涼血止痛之效,但容易寒涼傷胃。甘草性甘溫,能調和白芍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並緩解其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解毒,並能增強白芍的止痛作用。白芍善於止痛,但對某些疼痛效果有限,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止痛效果,使治療更為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芍甘草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 「胃氣痛」,屬 陰虛血燥、肝氣妄動,木克土 之證。其痛感特徵如下:

  1. 痛位在 臍腹以上,胸膈之間,屬中上焦氣機壅滯之象。
  2. 疼痛 時作時癒,緩解時狀若無恙,然遇情志不遂(拂逆)則復發,顯示其與 肝氣鬱結 密切相關。
  3. 病機關鍵為 肝木乘脾土(木克土),陰血不足而肝氣橫逆,導致胃氣失和而痛。

此證本虛標實,陰虛血燥為基礎,肝氣亢動作亂為標。治療需 柔肝緩急、斂陰和胃,兼顧標本。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分析

  1. 白芍(醋炒,一兩)

    • 性味酸寒,醋炒增強其 入肝斂陰、柔肝止痛 之效。
    • 主責 養血柔肝,抑制肝氣過亢,緩解筋脈拘急所致疼痛。
    • 針對陰虛血燥之本,以酸斂滋陰,防肝木妄動。
  2. 甘草(三錢)

    • 性味甘平,與芍藥相配即為 「芍藥甘草湯」 基礎結構。
    • 甘緩和中,協同白芍 緩急止痛,直折胃脘攣痛。
    • 其甘味可補脾益氣,佐助白芍調和肝脾,化解木土相克。

(2)方義解析

此方核心機制在於:

  • 酸甘化陰:白芍之酸與甘草之甘相合,滋生陰液,潤燥緩急,改善陰虛血燥之底層病機。
  • 抑木安土:芍藥專入肝經,柔弛亢奮之肝氣;甘草守中護胃,二者協調肝脾,使肝氣條達而不犯胃。
  • 直接止痛:芍藥甘草配伍為經典緩急藥對,能鬆弛平滑肌痙攣,針對「時作時止」的陣發性疼痛。

(3)適用證延伸推論

雖原方主述胃氣痛,然其組方邏輯可推廣至:

  • 陰虛型 脅痛、腹痛(肝氣鬱久化熱傷陰者)。
  • 肝脾不調之 吞酸嘈雜,伴口乾舌燥、脈弦細者。
  • 現代對應疾患:慢性胃炎、胃痙攣、情緒壓力相關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屬肝胃陰虛夾滯者。

三、總結

白芍甘草湯以簡馭繁,透過 養肝體、制肝用 雙向調節,解決陰虛肝乘之胃痛。其酸甘化陰法不僅止痛治標,更能滋養肝血以固本,體現中醫「治病求本」之旨。

傳統服藥法


白芍1兩(醋炒), 甘草3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芍甘草湯, 出處:《醫門八法》卷三。 組成:白芍1兩(醋炒),甘草3錢。 主治:胃氣痛,證屬陰虛血燥,肝氣妄動,木克土者。其痛在臍腹以上,胸膈之間,時作時癒,癒則安然無恙,偶有拂逆,則復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