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戊己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急止痛: 白芍性微寒,味酸甘,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戊己湯主治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白芍可緩解肝氣鬱結,並舒緩疼痛。
- 調和營衛: 戊己湯中白芍與柴胡配伍,柴胡疏散風寒,白芍養血柔肝,二者相輔相成,協同作用,可調和營衛,使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
戊己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戊己湯以白朮、蒼朮為主,性燥溫,容易傷陰。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白朮、蒼朮的燥性,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服用,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益氣健脾、和中緩急的功效,能增強白朮、蒼朮健脾利濕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同時,甘草還能夠調和氣血,使藥物更加平和,不易引起副作用。
戊己湯中包含黃連,主要源於其清熱瀉火之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脾、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涼血等功效。戊己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陰,胃陰不足,症見口渴、心煩、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黃連在方中起着清心瀉火,生津止渴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滋陰清熱,養胃生津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戊己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戊己湯主治脾熱導致的水液代謝失常諸症。其核心病機為脾熱擾亂運化功能,使水液不能正常輸布,偏滲大腸而致瀉泄。主要症狀包括:
- 水谷不分的嚴重泄瀉
- 腹中漉漉作響
- 小便全無
- 或伴有腹痛
- 脾熱引起的全身浮腫
此方著眼於脾熱不能"分清降濁"的基本病機,即脾失健運導致水濕內停的病理變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戊己湯由白芍藥、甘草、川黃連三味藥組成,其配伍邏輯如下:
川黃連(君藥):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 清瀉中焦脾熱,特別是血分鬱熱
- 苦能燥濕,針對濕熱內蘊之病機
- 現代理解可能有抑制腸道過度分泌的作用
白芍藥(臣藥):
- 酸苦微寒,歸肝脾經
-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
- 配合黃連清肝脾血分之熱
- 可能調節腸道平滑肌功能,改善腹痛
甘草(佐使藥):
-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 與白芍協同增強解痙止痛效果
- 保護胃腸黏膜,緩和黃連苦寒之性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燥濕:黃連為主清瀉脾熱,消除致病主因
- 調和肝脾:白芍柔肝,防止肝木乘脾,恢復脾運
- 緩急止瀉:白芍甘草配伍緩解腸痙攣,減少泄瀉
- 恢復氣化:清除脾熱後,恢復脾升清降濁功能,使水液歸於正道
此方體現了"治病求本"的原則,從清除脾熱這一根本原因著手,而非單純止瀉,故能解決"小水全無"而水液偏滲大腸的矛盾現象。
傳統服藥法
白芍藥、甘草、川黃連。清肝脾血分之火。
煎湯服。
(原書卷四)。方中藥物用量原缺,黃連戊己湯用川連一錢,白芍藥五錢,甘草一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戊己湯有清熱利濕、和中止瀉的功效,但是脾胃虛寒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戊己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白芍藥、甘草、川黃連。 主治:清肝脾血分之火。主治:脾熱,不能分清降濁,水液偏滲大腸,泄瀉不止,水谷不分。腹中漉漉有聲,或痛或不痛,小水全無,及脾熱身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