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六一湯

黃連六一湯

HUANG LIAN LIU Y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胃經 19%
心經 19%
大腸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肺經 7%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六一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六一散本身為治療小兒暑熱證的方劑,而黃連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更有效地消除暑熱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2. 制止濕熱: 黃連可以抑制腸道內的濕熱,減少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六一散中的滑石、淡竹葉等藥物也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與黃連相互配合,可更有效地消除濕熱,改善腹瀉等症狀。

黃連六一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黃連六一湯以黃連為主藥,性苦寒,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性緩和,可中和黃連的苦寒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的功效。在黃連六一湯中,甘草可增強黃連清熱燥濕之功效,並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治療濕熱下注所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六一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要針對飲食不節所致之胃脘痛、嘔吐甚至反胃。其病因明確指向「多食煎煿燒餅熱面之類」,即過食煎烤燥熱之物,導致胃中積熱,氣機受阻。熱邪蘊結於胃,則當心窩處疼痛(胃脘當心而痛);胃氣上逆則嘔吐不已;若遷延不愈,胃失和降之常,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此證屬「胃熱氣逆」,故治需清熱降火、和胃止嘔。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連(六錢)

    • 性味苦寒,主入心胃經,善清中焦實火。《本草備要》謂其能「瀉火解毒,燥濕開鬱」,此處重用為君,直折胃中熾熱,解除熱毒壅滯之病機。現代研究亦支持黃連有抗炎、抑菌作用,可緩解胃黏膜炎症。
  2. 臣藥:炙甘草(一錢)

    • 甘平緩急,炙後溫中益氣,一則佐制黃連苦寒之性,防其傷胃;二則緩急止痛,《傷寒論》中「芍藥甘草湯」即示甘草緩攣急之效。此外,甘味能「緩」嘔逆之勢,協助恢復胃氣和降。

配伍特點

  • 六一比例(6:1):黃連用量六倍於甘草,側重清熱瀉火,佐以少量甘草調和,體現「急則治標」原則。此配伍避免苦寒傷正,又確保清熱之力集中。
  • 煎法與服法:水煎至七分(約剩70%藥液),去滓溫服,利於藥力快速作用於中焦。溫服更順應胃之喜溫惡寒特性,防涼藥驟激氣機。

推論延伸功效
除原文所述,此方當對下列證候有效:

  • 胃熱泛酸:黃連可降胃火,減少胃酸上逆。
  • 濕熱口臭:苦寒燥濕,清除腐穢之氣。
  • 心胃火盛之煩躁:黃連兼瀉心火,可緩解熱擾心神之證。

治療原理總結
以「苦寒清熱為主,甘緩和中為輔」,通過瀉火解毒、調和氣機,使胃熱得清、逆氣得降,從而改善疼痛嘔吐。契合《內經》「熱者寒之」「酸苦涌泄為陰」之法,屬典型清瀉胃火之簡效方。

傳統服藥法


黃連6錢,甘草(炙)1錢。上細切,作一服。
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上腹胃脘痛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六一湯, 出處:《醫學正傳》卷三引朱丹溪方。 組成:黃連6錢,甘草(炙)1錢。 主治:因多食煎煿燒餅熱面之類,以致胃脘當心而痛,或嘔吐不已,漸成反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