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甘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瀉火除熱,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炎症、瘡瘍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燥濕止瀉: 黃連亦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下注、脾虛泄瀉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黃甘散中加入黃連,一方面可以清熱解毒,另一方面可以燥濕止瀉,達到清熱解毒、止瀉止痛的目的。
黃甘散中包含甘草,其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黃甘散中多用苦寒藥物,甘草可中和藥物的苦寒之性,防止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芩、黃連等苦寒藥物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總之,甘草在黃甘散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甘散]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多食炙煿,郁熱當心而痛」。指因過食燒烤煎炸、辛辣厚味,導致脾胃積熱,熱鬱於中焦(心窩處),引發脘腹灼熱疼痛。其病機為「鬱熱內結」,屬實熱證,臨床可能伴隨口乾、煩躁、舌紅苔黃等熱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連(君藥)
- 性味苦寒,歸心、脾胃、大腸經,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要藥。
- 此方重用六錢,旨在直折中焦鬱熱,尤其擅長清胃火(針對炙煿飲食所致熱毒),並能緩解因熱結導致的疼痛。
甘草(佐使藥)
- 性味甘平,歸脾胃經,能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 僅用一錢,佐制黃連苦寒之性,防止傷胃;其甘緩特性亦能舒緩脘腹拘急疼痛。
配伍特點:
- 苦甘合化:黃連苦寒瀉火,甘草甘緩和中,二者相配,既清熱又不致過度克伐胃氣。
- 標本兼顧:黃連治本(清熱毒),甘草治標(緩痛),針對「郁熱當心而痛」之病機。
原理推演:
此方以瀉火為核心,從心胃兩經入手。中醫認為「心胃火熱相通」,過食炙煿之熱可上擾心胸。黃連清心胃之火,熱去則痛止;佐以甘草,體現「急則甘緩」的治法,符合《內經》「火鬱發之」的原則,通過苦寒直折鬱熱,恢復中焦氣機。
延伸思考:
若兼見便秘,可加大黃;若熱傷陰液(如口渴甚),可加麥冬、生地。此方簡潔,反映古代醫家對「飲食致病」的辨證思維,突顯苦寒清熱法在實熱胃痛中的應用。
傳統服藥法
黃連6錢,甘草1錢。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容易焦慮恐懼容易憂鬱
相同名稱方劑
黃甘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黃連6錢,甘草1錢。 主治:多食炙煿,鬱熱當心而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