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黃散

乳黃散

RU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脾經 23%
胃經 15%
膀胱經 7%
肺經 7%
大腸經 7%
肝經 7%
膽經 7%
心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乳黃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利濕: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和,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乳黃散針對脾胃濕熱所致的皮膚病,赤茯苓可健脾燥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源上減輕濕熱對皮膚的影響。
  2. 清熱解毒: 赤茯苓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減輕皮膚炎症反應,促進皮膚修復。

乳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和,能調和藥性,避免其他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避免刺激脾胃,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和發揮功效。
  2. 增強療效,協同作用: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可以減輕黃芩的苦寒之性,提高黃芩的抗菌消炎效果。

乳黃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乳黃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濕疹、膿皰瘡等皮膚病。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之效。其寒性可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則可去除濕熱,改善皮膚病的症狀。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控制感染,進一步促進皮膚病的康復。因此,乳黃散中加入黃連,可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引起的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乳黃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腹痛,不肯哺乳」,此症狀多因小兒脾胃嬌嫩,易受風熱或痰濕阻滯,氣機不暢,導致腹中不適而拒食。方中藥物組合旨在解利風熱、化痰行氣,兼顧鎮驚安神,以緩解腹痛、恢復哺乳意願。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滴乳、天竺黃

    • 滴乳(疑為乳香之別稱)能活血行氣、止痛,天竺黃清熱化痰、涼心定驚,兩者合用可解小兒痰熱內擾所致之煩躁腹痛。
  2. 雌黃、枯礬

    • 雌黃(需注意其毒性,古方偶然用之)燥濕殺蟲,枯礬收斂化痰,共奏燥濕止瀉之效,針對痰濕積滯引起的腹痛。
  3. 臘茶、荊芥穗

    • 臘茶(陳茶)清熱消食,荊芥穗輕宣風熱,兩者協同解表透邪,疏解風熱外襲導致的氣機不暢。
  4. 綠豆(半生半炒)、炙甘草

    • 綠豆生用清熱解毒,炒用和中健脾;甘草調和諸藥兼緩急止痛,共護脾胃之氣。
  5. 赤腳蜈蚣

    • 性善走竄,通絡止痛,酒浸後減其峻烈之性,助破滯通經,針對腹痛兼驚風者。

整體配伍邏輯
此方以清熱化痰(天竺黃、枯礬)、行氣止痛(滴乳、蜈蚣)為主軸,輔以解表透邪(荊芥、臘茶)與調和中焦(綠豆、甘草),形成表裡兼顧、風熱並除之格局。尤其適用於小兒因外感風熱、痰食積滯或輕微驚風引起的腹痛拒乳,透過疏解內外邪氣,使氣機通暢而症狀得緩。

潛在延伸功效
除主治所述外,依其組成推測,或可兼治小兒痰熱驚啼、輕度泄瀉(因燥濕止瀉之雌黃、枯礬),以及風熱初起之微熱煩躁(荊芥、綠豆協同解表)。然因古方語境簡略,具體辨證仍需參合四診。

傳統服藥法


滴乳1錢(另研),天竺黃1錢半,雌黃(另研)1錢,臘茶1錢,枯礬1錢,炙甘草、荊芥穗(炒)、綠豆100粒(半生半炒),赤腳蜈蚣1條(酒浸,炙)。
解利風熱。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煎人參、薄荷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會導致腹瀉、胃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腹瀉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乳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赤茯苓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黃連1分(去須)。 主治:小兒腹痛,不肯哺乳。

乳黃散,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三○。 組成:滴乳1錢(另研),天竺黃1錢半,雌黃(另研)1錢,臘茶1錢,枯礬1錢,炙甘草、荊芥穗(炒),綠豆100粒(半生半炒),赤腳蜈蚣1條(酒浸,炙)。 主治:解利風熱。主治:小兒天釣,壯熱,翻眼,手足搐掣,頭目反仰。由乳母過食熱物蘊毒,痰滯經絡,兼挾風邪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