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卻暑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
暑熱傷人,易導致心火亢盛,出現心煩、口渴、失眠等症狀。黃連苦寒,能清心火,降心熱,且其味苦降,能瀉心火而止煩渴,並能清熱燥濕,改善暑熱引起的濕熱內蘊,達到卻暑止渴、清心安神之效。
因此,黃連在卻暑湯中,起着清熱瀉火、燥溼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暑熱引起的各種不適。
卻暑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卻暑湯中常含有辛涼解暑藥物,容易造成脾胃虛寒,甘草可以調和這些藥物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傷脾。
- 補益氣陰: 甘草具有補氣益陰的功效,可以緩解暑熱所致的氣陰兩虛,補充人體流失的津液,促進身體恢復。
卻暑湯是一張用於清解暑熱、安神定志的中藥方劑。在該方中,硃砂作為一味成分被加入,主要基於其傳統功效與應用。硃砂,在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重鎮安神、清心火的作用,且色澤鮮紅,象徵著火熱之象,能對應夏季火旺的特性,因此常被用於治療因暑熱引起的煩躁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然而,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若使用不當或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汞中毒等不良反應。因此,在實際臨床應用中,需嚴格控制用量並注意其安全性。儘管如此,從傳統中醫理論角度來看,卻暑湯中添加硃砂,是為了增強其清熱解暑及安神的功效,藉以達到治療目的。隨著時間推移與科學進步,對於硃砂的使用也越來越趨向謹慎和規範化。
卻暑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氣化水濕: 暑邪易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水濕停滯。桂枝性溫,可溫陽散寒,振奮脾胃,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緩解暑濕困脾所致的惡寒發熱、頭昏乏力、脘腹脹滿等症狀。
2.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 暑邪傷氣,易導致營衛不和,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痠痛、皮膚麻木等症狀。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疏通經絡的作用,可改善氣血循環,緩解暑邪所致的各種不適。
總之,桂枝在卻暑湯中發揮溫陽散寒、利水消腫、調和營衛等作用,有助於緩解暑濕困脾所致的各種症狀,提高機體抗暑能力。
卻暑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固護中氣:暑濕之邪易傷脾胃,導致脾氣虛弱,出現倦怠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可補脾益氣,固護中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暑濕侵襲。
- 助藥力,增強療效:白朮可作為君藥或臣藥,與其他藥物配伍,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例如,白朮與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藥物配伍,可加強祛暑化濕的效果;與甘草等補氣藥物配伍,可增強益氣固表的作用。
卻暑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大原因:
- 健脾利濕,清暑除熱: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暑熱傷脾,導致脾氣虛弱,濕熱內蘊,出現口渴、乏力、小便不利等症狀。茯苓可健脾利濕,清暑除熱,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機體抵抗暑熱侵襲。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茯苓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藥效。例如,與蒼朮、厚朴等藥物合用,可加強健脾利濕之功,與麥冬、玉竹等藥物合用,可滋陰生津,清熱除煩。茯苓的加入,可以使卻暑湯的功效更加全面,療效更顯著。
卻暑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清熱解暑: 暑熱傷津,導致水液停滯,濕熱內蘊,而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暑的功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及濕熱排出,達到清熱解暑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澤瀉與卻暑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芩、石膏等,共同作用,更能有效地清熱利濕,消暑解表,達到治病的效果。澤瀉的利水作用,配合其他藥材的清熱作用,能更好地消除體內濕熱,恢復人體的正常機能。
卻暑湯中加入豬苓,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利水滲濕,清熱除暑:豬苓味甘淡,性寒,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除暑的功效。夏季暑熱易傷脾胃,導致濕熱內蘊,表現為口渴、小便不利、腹脹等症狀。豬苓可利水滲濕,清熱除暑,改善這些不適症狀。
- 配伍增效:豬苓與卻暑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滑石等相配伍,共同發揮清熱利濕、解暑止渴的作用。例如,豬苓與滑石相配,利水滲濕之力更強,有助於消除體內濕熱,達到更好的清暑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卻暑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中暑發搐」,即小兒因暑熱之邪侵襲,出現高熱、煩躁、神昏、四肢抽搐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暑為陽邪,易耗氣傷津,且熱極生風,易擾動心神,導致驚風抽搐。此方結合清暑、涼心、下痰、安神之效,針對暑熱夾痰、上擾心神的病機,以鎮驚止搐為主要目的。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結構
此方以 五苓散(1兩) 為基礎,加 黃連末(2錢5分)、甘草末(2錢5分)、朱砂(1錢半),煉蜜為丸,以麥門冬煎湯送服。
2. 各藥物配伍分析
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
- 原方利水滲濕,解表化氣,屬「太陽蓄水證」主方。
- 本方用於中暑發搐,推測取其 利水瀉熱 之效,使暑濕從小便而解,避免熱邪內壅;桂枝兼能 通陽化氣,助氣機流通。
黃連
- 苦寒清熱,直折心火,主 瀉火解毒,針對暑熱擾心所致的煩躁、神昏。
- 與五苓散結合,一利一清,分消暑熱之邪。
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 益氣生津,緩解暑熱傷津之弊。
- 與黃連相配(類似「黃連解毒湯」思路),避免苦寒傷胃。
朱砂
- 性寒質重,主 鎮驚安神,針對小兒熱極生風、抽搐神昏之證。
- 其「水飛」製法使其更細膩,易於吸收,增強鎮靜作用。
煉蜜為丸
- 蜜能緩和藥性,潤燥護胃,適合小兒服用。
- 丸劑形如芡實大,便於控制劑量,緩釋藥效。
麥門冬煎湯送服
- 麥門冬甘寒滋陰,清心除煩,助 養陰生津,彌補暑熱耗傷之陰液。
3. 整體方義與治療原理
- 清暑瀉熱:五苓散利濕瀉熱,黃連直清心火,共解暑邪。
- 涼心安神:朱砂鎮驚,黃連瀉火,麥門冬滋陰,三者協同安定心神。
- 下痰止搐:五苓散化痰濕,朱砂重鎮,扼制痰熱上擾所致的抽搐。
4. 配伍特點
此方融合 利濕、瀉火、鎮驚、滋陰 四法:
- 以 五苓散 治其標(暑濕內蘊);
- 以 黃連、朱砂 治其本(熱擾心神);
- 佐以 甘草、麥冬 顧護正氣,體現「標本兼治」思想。
三、推測適用證候延伸
除原文所述「中暑發搐」外,此方可能適用於:
- 暑熱夾濕,見 煩渴、小便不利、嘔惡 者。
- 痰熱內擾,見 夜啼驚悸、眠差多夢 之小兒證候。
- 熱邪初入營分,尚未深陷,見 舌紅苔黃膩 者。
總結:卻暑湯以利濕清熱為基礎,結合鎮驚安神,用藥層次清晰,堪稱古代兒科暑證的典型方劑。
傳統服藥法
五苓散1兩加黃連末2錢5分,甘草末2錢5分,朱砂(水飛)1錢半。
清暑,涼心,下痰,安神。
上藥都拌勻,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丸,麥門冬煎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卻暑湯, 出處:《育嬰秘訣》卷二。 組成:五苓散1兩加黃連末2錢5分,甘草末2錢5分,朱砂(水飛)1錢半。 主治:清暑,涼心,下痰,安神。主治:小兒中暑發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