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暑散

卻暑散

QUE S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五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20%
心經 20%
肺經 20%
膀胱經 10%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卻暑散方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清熱利濕: 赤茯苓性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清熱利濕、健脾和胃之效。暑熱傷津,脾胃受損,導致濕熱內蘊,赤茯苓可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緩解暑熱引起的胃口不佳、腹脹、乏力等症狀。

二、 利水滲濕: 赤茯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有助於消除暑熱引起的浮腫、尿少等症狀。

卻暑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卻暑散中多用辛涼解表之藥,如石膏、知母等,容易寒涼傷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辛涼藥物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
  2. 增強藥效,益氣養陰: 甘草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營衛的作用。在卻暑散中,甘草可以增強解暑藥物的功效,同時滋養陰氣,避免暑熱傷陰。

因此,甘草在卻暑散中起到調和藥性、緩解毒性、增強藥效、益氣養陰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卻暑散中包含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解表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之功效。暑熱傷人,易導致氣機阻滯,脾胃失和,出現惡寒發熱、頭昏乏力等症狀。生薑可發散風寒,溫通氣血,幫助機體恢復正常功能。

二、 和胃止嘔:暑熱易傷脾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生薑可溫中和胃,降逆止嘔,緩解暑熱造成的胃腸不適。

綜上所述,生薑在卻暑散中發揮解表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暑熱症狀,恢復機體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卻暑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冒暑伏熱」所致諸症,包含頭目眩暈、嘔吐泄瀉、煩渴、背寒、面垢等,均屬暑濕傷人或暑熱挾濕之證。暑性炎熱,易耗氣傷津,濕性黏滯,阻遏氣機,故見眩暈(清陽不升)、嘔泄(脾胃升降失司)、煩渴(津液受灼)、背寒(濕鬱肌表)、面垢(濕濁上泛)。全方以清暑化濕、和中降逆為主要功效,契合夏季外感暑濕之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赤茯苓(4兩)

    • 性味甘淡平,主利水滲濕,兼能健脾。暑濕為患,濕去則熱孤,且脾胃得運則嘔瀉自止。此藥既可導濕下行從小便出,又可助甘草固護中焦,為祛濕之核心。
  2. 甘草(生,4兩)

    • 生用偏涼,能清熱解毒、和中緩急。與赤茯苓相配,增強健脾益氣之功,防止暑濕傷脾;其甘緩之性亦可制約生薑之辛散,調和藥性。
  3. 寒食麵(1斤)

    • 小麥麵性涼,經「寒食」處理(可能指發酵或特殊炮製)後,更增清熱除煩之效。其質輕可解表,又含穀氣能養胃,助赤茯苓、甘草健運中焦,兼緩暑熱之煩渴。
  4. 生薑(1斤,搜麵令勻)

    • 辛溫發散,外解表寒(背寒),內降逆止嘔(嘔吐),並能宣通濕鬱。與寒食麵同用,一涼一溫,調和陰陽;其辛散之性亦助赤茯苓化濕,防諸藥涼遏之弊。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全方以「清暑化濕、表裡雙解」為核心:

  • 清利濕熱:赤茯苓導濕下行,配合生甘草清熱,從內分解暑濕。
  • 調和脾胃:寒食麵與甘草固護中焦,生薑醒脾止嘔,恢復升降之機。
  • 表裡同治:生薑外散表邪,寒食麵輕清透熱,兼解暑濕鬱表之症。
  • 劑型設計:散劑便於急用,新汲水(甘寒清涼)送服,增強清暑之效;「不拘時候」提示暑病發病急,需頻服取效。

此方結構簡潔,祛濕為主、清暑為輔,佐以調和脾胃,充分體現「暑病當以濕為治」的古法思路,尤其適合暑濕偏盛、脾胃受困之證。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4兩,甘草(生)4兩,寒食面1斤,生薑1斤(搜面令勻)。上為末。
每服2錢,新汲水調下,或湯點服,不拘時候。
(《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瀉下作用,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 本方含有生薑,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嘔吐腹瀉口乾口渴噁心反胃面色灰暗

相同名稱方劑


卻暑散, 出處:《三因》卷五。 組成:赤茯苓4兩,甘草(生)4兩,寒食面1斤,生薑1斤(搜面令勻)。 主治:冒暑伏熱,頭目眩暈,嘔吐泄利,煩渴,背寒,面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