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乾葛散中包含葛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葛根性涼,能解肌退熱:乾葛散主治外感風熱,發熱頭痛,葛根清熱解表,可有效緩解症狀。
二、 葛根具升陽解表之效:乾葛散除解表退熱外,更需疏散風邪,葛根能升散陽氣,使風邪得以外解,促進患者康復。
因此,乾葛散中使用葛根,既能清熱解表,又能升陽解表,是治療外感風熱的重要藥材。
乾葛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因為甘草具有以下兩個重要作用:
- 調和藥性: 乾葛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而葛根性寒,甘草性甘平,能夠調和葛根的寒性,避免寒涼過度,更符合患者的體質,使藥性更趨和緩,避免產生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緩解肌肉痙攣等作用,能協同葛根,增強其清熱解表、透疹止痛的效果,使療效更顯著。
因此,甘草在乾葛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乾葛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葛根之寒性: 乾葛散以葛根為君藥,性寒涼,可解肌退熱。生薑性溫,可解葛根之寒,避免其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 增強解肌退熱效果: 生薑辛溫,可發汗解表,與葛根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肌膚腠理開泄,達到解表退熱的效果。
此外,生薑亦可溫中和胃,減輕葛根對脾胃的寒性刺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葛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胃膈熱,吐逆不定,諸藥無效」,其病機核心為「熱鬱胃膈,氣逆不降」。熱邪內擾,耗傷津液,故見煩渴咽乾;胃氣上沖則嘔吐反覆,乃至常規藥物難以奏效。方名「乾葛散」提示以葛根(乾葛)為主藥,結合其他成分共奏「涼膈、止煩渴」之效,透過清熱生津、調和氣機以平息嘔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乾葛(葛根):
- 性涼味甘辛,主入胃經,《本草綱目》載其「開胃下食,止煩渴」,能生津清熱、升發脾胃清陽。此處用葛根(或葛粉)既可清胃膈鬱熱,又能滋潤咽乾,此外,其「升清」特性可助降濁止嘔,調和氣機升降。
- 若以葛汁製粉,更增强生津潤燥之效,契合「止煩渴」之需。
綿黃耆(黃芪):
- 雖性溫,但配伍涼藥可制其溫性,而發揮「補虛瀉火」之功。《本草備要》指出黃芪能「瀉陰火,解肌熱」,此處用至四兩,或為補益脾胃之氣,助正氣以托邪外出,同時防止清熱藥過傷中陽。
白茯苓:
- 甘淡滲濕,能引膈間熱邪從小便而解,並健脾以固中焦,輔助黃芪健運脾胃,杜絕濕熱相兼為患。
蕗草(甘草):
- 炙用可補中益氣,生用則清熱解毒。此方用二兩(低於黃芪、茯苓),推測取其甘緩調和,既緩急止嘔,又能調和諸藥寒溫偏性。
配伍思路
全方以「清熱生津」為主軸,佐以「補氣健脾」:
- 清熱:乾葛直接清解胃膈熱邪,甘草輔助清熱。
- 生津:乾葛潤燥,茯苓滲濕以防生津不助濕。
- 調氣:黃芪補氣助升降,葛根升清以降濁,共止嘔逆。
- 固本:茯苓、黃芪健脾,使清熱不傷正,吐逆後氣陰得復。
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除主治所述症狀外,或可擴展用於:
- 熱病後期胃津未復之口乾呃逆。
- 脾胃虛弱兼熱邪上擾之輕症痞滿(需加減配伍)。
煎服法特點
「沸湯調下」取其輕清上浮之性,速達膈上;散劑更利於中焦滯熱時之吸收,避免滋膩助邪。
傳統服藥法
綿黃耆4兩,白茯苓4兩,蕗草(既甘草)2兩,乾葛2兩(葛汁中粉尤佳)。
涼膈,止煩渴咽乾。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以沸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葛散,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仙人骨(去花結子後之乾蘿蔔)、仙人蓑衣(出了蓮子之乾蓮蓬)、乾葛、銀湯瓶內堿各等分主治:消渴。 。 主治:消渴。
乾葛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三。 組成:乾葛12兩(如白面肥好者),甘草3兩(上者,生用),齊州半夏3兩(用生薑汁半盞,水1鬭,同煮,切,焙乾)。 主治:胃膈熱,吐逆不定,諸藥無效。
乾葛散,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許仁則方》。 組成: 乾葛散(《外台》卷十四引《許仁則方》。)出處:《外台》卷十四引《許仁則方》。組成:乾葛3斤,乾地黃3斤,新香豉心1升。主治:預防熱病、急黃、賊風。 。 主治:預防熱病、急黃、賊風。
乾葛散, 出處:《元和紀用經》。 組成: 乾葛散(《元和紀用經》。)出處:《元和紀用經》。組成:綿黃耆4兩,白茯苓4兩,蕗草(既甘草)2兩,乾葛2兩(葛汁中粉尤佳)。主治:涼膈,止煩渴咽乾。 。 主治:涼膈,止煩渴咽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