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葛根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肌肉痙攣及疼痛:葛根具解肌退熱功效,但同時可能引發肌肉痙攣。白芍味苦酸,性微寒,能緩解葛根的燥熱之性,並具有養血柔筋、止痛的效果,有效舒緩肌肉痙攣和疼痛。
- 調和藥性,防止寒涼過度:葛根性寒,桂枝性溫,兩者搭配能有效緩解風寒表證,但若寒涼之性過度,恐傷脾胃。白芍能中和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和緩,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桂枝加葛根湯方劑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解肌,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解肌、散寒止痛之效。方中葛根、麻黃等藥材皆具發汗解表之功,桂枝可助其溫陽散寒,提高發汗效果,並緩解寒邪所致的疼痛。
- 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 桂枝入心經,有調和營衛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葛根則能疏通經絡,利於營衛氣血的運行,與桂枝配合,可更有效地緩解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疾病。
桂枝加葛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桂枝性溫、葛根性涼,甘草能調和其寒熱之性,使其藥性更平和,避免過於燥熱或寒涼,使藥效更穩定。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桂枝的解表發汗作用,並促進葛根的解肌退熱功效,共同發揮治療風寒表證、肢體痠痛、發熱惡寒等症的功效。此外,甘草還有緩解肌肉痙攣、消除水腫、益氣生津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藥方整體療效。
桂枝加葛根湯中添加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助桂枝發汗: 生薑性溫,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可協助桂枝散寒解表,增強其溫陽發汗之力。同時,生薑還能調和藥性,避免桂枝燥烈傷津。
- 和胃止嘔,防葛根寒涼: 葛根性涼,可引起胃寒嘔吐。生薑具有溫胃和中之效,能緩和葛根的寒涼之性,預防其引起胃部不適。
因此,生薑在桂枝加葛根湯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不僅增強了藥效,還確保了方劑的安全性。
桂枝加葛根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 桂枝性溫,葛根性微寒,大棗性甘溫,能中和藥性,使藥效更溫和,避免寒熱之邪互相攻伐。同時,大棗能健脾胃,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 補益氣血,增強抵抗力: 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使機體更能抵抗外邪侵襲。在治療感冒、風寒濕邪等疾病時,大棗的補益作用能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桂枝加葛根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肌散寒,祛風溼: 葛根性涼,味甘,歸脾、胃、膀胱經。具有解肌發表,昇陽止瀉,通經活絡的功效。可與桂枝、芍藥等藥協同作用,增強解表散寒,祛風溼的效果,緩解風寒束表,肌肉關節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疏通經絡,利水消腫: 葛根具有疏通經絡,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阻滯經絡,水液停滯導致的肢體沉重、腫脹等症狀,配合桂枝、麻黃等藥,增強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桂枝加葛根湯之探討
桂枝加葛根湯出自《傷寒論》,為治療太陽病常用方劑之一。本方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葛根,增強瞭解肌祛風、生津止渴之效,主治太陽病兼有項背強几几(頸項僵硬不適),且汗出惡風之證。
方劑組成與功效
桂枝加葛根湯由以下藥物組成:
- 桂枝:發汗解表,溫通經脈,為方中君藥,能祛除在表的風寒邪氣。
- 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與桂枝相配,一散一收,調和營衛。
- 葛根:升陽解肌,生津止渴,善於解除項背部的肌肉僵硬,並能緩解因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
- 生薑:發散風寒,溫中止嘔,助桂枝發汗解表。
- 大棗:補脾益氣,調和營衛,緩和藥性。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治療原理分析
太陽病為外感風寒所致,若風寒邪氣侵犯太陽經脈,則可見發熱、惡風、頭痛、汗出等症狀。若邪氣進一步侵犯項背部的經脈,則可導致項背強几几。此時,單純的桂枝湯解表之力不足以解除項背部的肌肉僵硬,故需加入葛根。
葛根質輕而升,能升發陽氣,疏通經絡,解除項背部的肌肉痙攣。同時,葛根又能生津止渴,緩解因風寒外束,津液不能外達而出現的汗出。因此,桂枝加葛根湯具有解肌祛風、生津止渴、調和營衛之功效。
古籍論點與比較
歷代醫家對桂枝加葛根湯的認識和應用有所不同,茲列舉如下:
- 《本經疏證》/鄒澍:
- 認為桂枝加葛根湯能調和營氣,散陽氣之鬱遏,通邪氣之相迸。
- 強調本方適用於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
- 將本方與葛根湯相比較,認為其區別在於有無汗。
- 《皇漢醫學》/日本·湯本求真:
- 指出項背強几几為項背肌之強直性痙攣,葛根為治療此證之君藥。
- 強調本方與葛根湯的鑑別點在於有無汗出,即“反汗出”是使用本方的關鍵。
- 引用東洞翁之言,認為本方主治“桂枝湯證而項背強急者”。
- 探討了葛根與瓜蔞根在藥理作用上的異同,並提出不能單純以分析判斷藥效。
- 《經方實驗錄》/曹穎甫:
- 從臨牀角度分析,認為勞苦之人,用力不節,易耗傷津液,導致項背緊張,易受風邪侵襲,出現項背強几几,或有汗或無汗。
- 強調熟讀《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重要性。
- 《本草思辨錄》/周巖:
- 認為桂枝加葛根湯適用於太陽病汗出惡風,而葛根湯適用於無汗惡風。
- 強調本方與栝蔞桂枝湯的區別在於脈象,前者脈浮,後者脈沉遲。
- 《傷寒論慢慢教》/JT叔叔(譚傑中):
- 從臨牀案例出發,強調根據主症與脈象選擇合適方劑的重要性。
- 舉例說明葛根湯不僅適用於項背強急,也可用於乳房炎症等。
- 《醫方考》/吳昆:
- 將痙病分為柔痙和剛痙,柔痙有汗不惡寒,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剛痙無汗惡寒,以葛根湯主之。
- 《古今名醫方論》/羅美:
- 引用喻嘉言之言,認為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項背強几几,乃因邪在表。
- 將本方與栝蔞桂枝湯相比較,認為後者適用於濕熱內蘊之證。
- 《醫方集解》/汪昂:
- 認為本方為足太陽藥,適用於中風表實證,並引用張元素之言,說明本方不可誤用於太陽初病。
- 區分了本方與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的異同。
- 《成方切用》/吳儀洛:
- 強調本方適用於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並解釋了項背強几几的含義。
- 區分了本方與葛根加半夏湯的異同。
- 《時方妙用》/陳念祖:
- 強調根據有無汗、脈象緩急等區分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麻黃湯、葛根湯的應用。
- 提供了本方的煎服方法。
- 《長沙方歌括》/陳念祖:
- 以歌訣的形式概括了本方的組成、功效、主治和用法。
- 引用張令韶之言,說明葛根能直入肌絡,外達膚表。
- 比較了本方與麻黃湯,認為前者治汗出,後者治無汗。
- 強調辨證加減的重要性。
- 《退思集類方歌注》/ :
- 認為本方主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汗出惡風者,乃太陽邪兼陽明之證。
- 強調「几几」為引頸難伸之象,並解釋了本方與葛根湯的區別。
- 將本方與梔豉湯、升麻葛根湯等進行比較,說明不同陽明表證的治療方劑。
- 《婦人大全良方》/陳自明:
- 將痙病分為陽痙(剛痙)和陰痙(柔痙)。
綜合以上觀點,可知歷代醫家對桂枝加葛根湯的認識基本一致,均認為本方適用於太陽病兼有項背強几几,且汗出惡風之證。但在具體應用上,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加減。
總結
桂枝加葛根湯為治療太陽病常用方劑,以其解肌祛風、生津止渴、調和營衛之功效,在臨牀上廣泛應用。通過對古籍的分析比較,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本方的治療原理和應用範圍,從而更好地指導臨牀實踐。
傳統服藥法
右七味,以水2000cc(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400cc(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600cc(三升),去滓,溫服200cc(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葛根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葛根4兩,麻黃3兩(去節),芍藥2兩,生薑3兩(切),甘草2兩(炙),大棗12枚(擘),桂枝3兩(去皮)。 主治:發汗解肌。解肌祛風,升津舒經。主治:外感風寒,項背強,汗出惡風;麻疹、痢疾及胃腸病起見上述症狀者。太陽病。寒瘧,寒傷陽明,寒多熱少。麻疹初期,疹初見未齊,見桂枝湯證者;痢疾初期,或胃腸病兼見桂枝湯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