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 Zhi Jia Ge Gen Tang Syndrome

經方「桂枝加葛根湯證」的組成、症狀及應用時機

- 最後更新:2021-08-21

桂枝加葛根湯證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太陽表虛經輸不利太陽中風兼太陽經脈不利

桂枝加葛根湯證之組成

桂枝加葛根湯證之組成是:葛根四兩,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二兩(去皮)。

古法服用桂枝加葛根湯的程序,是先煮葛根去沫,將所有藥物煎煮,全身微汗,方中雖然有桂枝湯成分,卻不需要喝粥。其餘的調養法與桂枝湯一樣。古法強調先煮葛根,近代煎藥並沒有運用這種方法。

禁忌:不能吃生冷、黏膠不易消化、肉麵、酒類、乳酪、惡臭相關食物,也不能吃五辛(大蒜、蔥、薤、小根蒜、韭菜、興渠),主要是避免損傷胃氣。(原文見參考典籍)。

有些人覺得困惑,因為有些書上「桂枝加葛根湯」組成是有麻黃的。而後人普遍認為,就學理上「桂枝加葛根湯證」是從桂枝湯變化出來的類方,適用於「有汗」。而「葛根湯」是從麻黃湯變化出來的類方,適用於「有汗」。因此「桂枝加葛根湯」加麻黃發汗,已經是明顯錯誤,所以此方的組成不應有麻黃。

桂枝加葛根湯證之《傷寒論》原文主要內容與解釋

桂桂枝加葛根湯證的運用時機,主要出自於以下《傷寒論》條文: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見汗出惡風,屬於太陽表虛之中風證,包括頭痛、發熱、脈浮緩等脈證。太陽病出現頭痛、脖子痛、脖子緊,俯仰不能自如者,稱為「項背強几几」,是風寒之邪,侵入太陽經的表現。

桂枝加葛根湯證太陽病
桂枝加葛根湯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範疇

桂枝加葛根湯證之症狀辨別

本方是「桂枝湯證」的兼證,代表本方原本具有「桂枝湯證」的症狀(太陽表虛),同時又出現頭部、脖子堅硬疼痛等經絡不通的症狀。關鍵症狀就是:「脖子背部緊痛」、「汗出」、「惡風」。所以本方又被稱為「太陽表虛經輸不利」或「太陽中風兼太陽經脈不利」,就是太陽經(膀胱經)不通所造成的疼痛。

太陽病出現「項背強几几」,就是脖子、背部很緊、很痛,通常這種症狀是屬於表實無汗的「葛根湯證」。但是現在「汗出」了,所以說「反」。在《傷寒論》中,凡是不應該出現而出現,或少見的症狀,前面都會用一個「反」字,提示本證的關鍵在於「汗出」。

汗出惡風是太陽表虛、中風證的主證,所以用「桂枝湯」,太陽經氣血不通, 所以加「葛根」以宣通膀胱經之氣。有另外一派卻認為,這是外邪入陽明,加葛根為解陽明之邪,或發陽明之汗,或阻斷外邪進入陽明病。

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

值得探討的是,雖然此方證主治太陽病,卻有可能出現三陰症狀。在《傷寒論桂林古本》也提到:「寒病,骨痛,陰痹,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引痛,脈沉而遲,此寒邪干腎也,桂枝加葛根湯主之。」代表外寒入侵體內之後,造成膀胱經及腎經相關症狀,尤其是提到全身骨節痛、腰背痛與便秘,類似現代醫學所提到的「僵直性脊椎炎」。

現代中醫運用桂枝加葛根湯證之疾病

現代應用此方於神經、精神、循環、傳染病等多系統疾病之治療上,列之如下:

  1. 內科:治療感冒、頭痛、眩暈、面部偏側浮腫、面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僵人綜合症、慢性多發性肌炎、特發性震顫、胃痛、痢疾初起、急性腸炎。
  2. 外科:落枕、頸椎病、風疹作癢。兒科麻疹。臨床發現對於外感風寒所遺留下來的的脖子痛,效果特別好。
  3. 《傷寒論譯釋》提到:本方治肩凝症、落枕、肩周炎、脊背痛、半身麻木、目斜視、復視、顏面神經麻痹。
  4. 近代臨床還發現可以改善「頸椎增生症」

臨床上常有加減中藥,例如:頸椎骨質增生,加姜黃、生黃耆、桃仁。面神經麻痹加黃耆、當歸、紅花、地龍。頭痛加細辛、川芎、白芷。面部浮腫加地龍、防己、白朮。重症肌尤力加黃耆。多發性肌炎加姜黃、桑枝。眩暈加天麻、鈎藤。風疹作癢加浮萍、蛇床子。葛根宜重用,一般15~50g。

造成桂枝加葛根湯證的1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桂枝加葛根湯證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浮脈緩脈沉脈遲脈

桂枝加葛根湯證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下腹脹氣胃腸脹氣暈眩大便秘結汗出(身體易出汗)怕吹到風皮膚風疹頭痛肩痛(肩頸交接處)脖子(頸項)酸痛腰痛後頭痛眼窩前額眉稜骨痛肩痛(肩關節)斜視重症肌無力貝爾氏癱瘓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僵直性脊椎炎肩頸痠痛

桂枝加葛根湯證的相關證型


改善桂枝加葛根湯證的常用方劑


改善桂枝加葛根湯證的常用穴道


桂枝加葛根湯證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探討「桂枝加葛根湯證」的經絡型態之前,必須先理解「有汗」與「無汗」的判斷方法,請先閱讀本文(點選閱讀)。

「桂枝加葛根湯證」的經絡型態,常見於「膀胱經虛證」之相關經絡體質現象,偶爾伴隨腎經虛證,列舉幾種如下:

 

載入中...

桂枝加葛根湯證的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