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本穴物質為啞門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吸濕並化為天部橫行的風氣,本穴為天部風氣的重要生髮之源,故名「風府穴」。
解剖位置
- 位於項韌帶和項肌之間。
- 深層處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
- 此處有枕動脈和靜脈的分支,以及棘間靜脈叢。
- 分佈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的分支。
針刺方法
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深部接近延髓,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與深度
注意事項
針尖不可向上過深,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穴道介紹
風府穴主治功效「散風熄風,通關開竅」。主治舌急不語,半身不遂,失音,頭痛,眩暈,頸項強急,癲癇,神經性頭痛,感冒。
現代研究風府穴可心治療男童「搖頭風」,治療眩暈,可改善腦出血病。風府要針尖對向印堂,不得偏向一側,也不可向上過深,以免傷及動脈和延髓。
穴道配伍
1. 疏風解表:
- 風府穴配風門穴、風池穴、列缺穴、合谷穴、復溜穴治風寒感冒: 此配伍以風府穴為主穴,配合其他穴位,協同疏散風寒邪氣。風門穴、風池穴皆位於頸項部,與風府穴相鄰,共同疏散頸項部之風寒;列缺穴、合谷穴為手太陰肺經、陽明大腸經原穴,能宣肺解表;復溜穴為腎經俞穴,可補腎助陽,提高機體抵抗力。此配伍以疏風散寒,解表為主。
2. 鎮靜安神:
- 風府穴配昆侖穴治癲狂,多言: 昆侖穴為足少陽膽經原穴,具有鎮靜安神之效。風府穴配昆侖穴,能平肝潛陽,鎮驚安神,治療癲狂、多言等症。
- 風府穴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強難言: 此配伍針對舌強難言,金津、玉液、廉泉三穴皆與津液代謝相關,配合風府穴疏通經絡,以改善津液運行,恢復言語功能。
3. 通絡止痛:
- 風府穴配腰俞穴治足不仁: 腰俞穴為腎經俞穴,足不仁多由腎經經氣不足或風寒痹阻引起,風府穴配腰俞穴,可疏通督脈及腎經經氣,溫通經絡,改善足部感覺。
- 風府穴配後溪穴治後頭痛: 後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原穴,可通達頭部經絡。風府穴配後溪穴,可疏通督脈及小腸經經氣,緩解後頭痛。
- 風府穴配陽谷穴治目妄視,狂走: 陽谷穴為手太陽小腸經原穴,具有平肝熄風之效。與風府穴配合,可平肝潛陽,治療目妄視、狂走等症。
4. 理氣解鬱:
- 風府穴配肺俞穴、太沖穴、豐隆穴,有理氣解鬱的作用,狂躁奔走,煩亂欲死: 此配伍針對氣鬱導致的狂躁奔走、煩亂欲死等症狀。肺俞穴為肺經俞穴,太沖穴為肝經原穴,豐隆穴為脾經絡穴,三穴合用,可理氣解鬱,疏肝解鬱,寧心安神。
5. 其他:
- 風府穴配風市穴,有疏風通絡的作用,寒傷肌膚經絡: 風市穴位於大腿外側,可疏通下肢經絡,與風府穴配合,可疏通全身經絡,治療寒傷肌膚經絡。
- 風府穴配二間穴,迎香穴治鼽衄: 二間穴、迎香穴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的經穴,鼽衄與肺、胃經相關,此配伍能清熱涼血,止血。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言語障礙
神經系統疾病
- 言語障礙
- 癲癇
- 四肢麻痺癱瘓
- 梅尼爾氏病
- 頭痛
耳與乳突疾病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腦中風
- 原發性高血壓
呼吸系統疾病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感冒
- 急性咽喉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僵直性脊椎炎
- 脖子頸項酸痛
艾灸刮痧
不宜運用灸法
按摩推拿
風府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姿勢: 正坐,頭部微向前傾。
- 定位: 找到後腦勺正中線上,髮際線向上1寸處。
- 按摩方式:
- 指壓: 用食指或中指指腹輕輕按壓風府穴,持續5-10秒,反覆3-5次。
- 揉按: 用拇指指腹輕輕揉按風府穴,以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每次1分鐘,反覆3-5次。
- 刮痧: 用刮痧板輕輕刮拭風府穴,由上往下刮,每次5-10次,反覆3-5次。
- 力度: 力度要輕柔,以感到舒適為宜,不可過於用力。
- 頻率: 每天可按摩風府穴1-2次。
注意事項:
- 按摩過程中,注意觀察身體反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按摩。
- 孕婦、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者,按摩前請諮詢醫生。
- 按摩時,注意避開枕骨大孔,避免誤傷延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