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 Zhi Tang Syndrome

經方「桂枝湯證」的組成、症狀及應用時機

- 最後更新:2021-08-08

桂枝湯證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太陽表虛證太陽中風證

桂枝湯之組成

桂枝湯之組成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古法服用桂枝湯的程序,是將這五味藥煮後去渣,之後喝一碗熱稀飯可以助藥力。蓋棉被之後,全身微汗,皮膚濕潤即可停止服用藥。不能讓大汗淋漓,否則不會痊癒。如果汗不出,再次服用1-2劑。由此可見,桂枝湯本身並非發汗劑,需要借助熱粥或溫覆使汗出。

服用桂枝湯藥的時候,不能吃生冷、黏膠不易消化、肉麵、酒類、乳酪、惡臭相關食物,也不能吃五辛(大蒜、蔥、薤、小根蒜、韭菜、興渠),主要是避免損傷胃氣。(原文見參考典籍)。

桂枝湯證之《傷寒論》原文主要內容與解釋

桂枝湯的運用時機,主要出自於以下《傷寒論》條文:

  1.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2.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陽浮陰弱,指出桂枝湯證是外感風寒之後,營衛不和,衛強營弱的病機。 因為「衛氣」陽性浮盛,故稱「衛強」,衛陽浮盛失卻固外的作用。陰弱代表「營氣」陰性不能內守,以致營陰不能內守而汗出。

「營氣」的主要職能是營養滋潤人體臟腑及各部組織,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衛陽為營陰之使,營陰為衛陽之守,各司其職,營衛調和。

當人體在衛陽不足的情況下,風寒外襲於皮毛,則體表的營衛之氣受邪,衛氣奮起抗邪,表現為衛陽浮盛,衛陽與邪相爭出現發熱、脈浮等亢奮的現象,故稱「衛強」。

因衛陽浮盛於外,而失於固密,則營陰不能內守,所以會流汗。衛氣為風寒之邪所襲,失其「溫分肉」的正常功能,加上流汗所以「惡風惡寒」,風性輕揚,上犯頭部又可出現頭痛。外邪襲表,肺氣不利就會出現鼻子症狀,若胃氣上逆就會出現乾嘔。

研究脈象者認為,這裡的陽浮陰弱,指的是脈象浮緩,輕按明顯,所以稱為「陽浮」,重按見弱,所以稱為「陰弱」。

桂枝湯證也常被稱為「太陽表虛證」,這是指外感風邪以後,由於汗出而肌腠酥鬆,衛表不固,營陰不足所造成,所以稱之為「表虛」,而這個虛只是衛陽相對的虛,非絕對的虛證。此證亦 被稱為「太陽中風證」,屬於邪在肌表的太陽病之一。

桂枝湯屬於太陽病
桂枝湯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範疇

桂枝湯雖然是太陽中風證的主方,但在《傷寒論〉中,桂枝還用於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兼有表證,證似太陽中風者及里虛寒而表未解者,凡表證見發熱、汗出、惡風均可用桂枝湯治療,其中發熱較為輕淺是桂枝湯證發熱的特點。

此外,桂枝湯還是治療雜病營衛不和「發熱自汗出者」之良方,臨證又以「脈弱自汗」為審證要點。

桂枝湯證之症狀辨別

桂枝湯證的主要症狀症是: 發燒、惡風寒、頭痛、汗出4個主症。還可見鼻鳴(鼻塞、打噴嚏)、乾嘔等症狀。尤其是「汗出」是用來區分桂枝湯證的特徵症狀。其他如惡風、發燒、頭痛為,在其他太陽病方證中也會出現。

後世醫家廣泛應用本方,即使是溫病學家也不例外。現代應用桂枝湯及其加味的範圍更為廣闊,足見本方是秘陰和陽、內和脾胃、外調營衛、解肌去風、溫通降逆、扶正祛邪的方劑。

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

這裡將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列出,請參考本文相關典籍之原條文:

  1. 主治「太陽中風證」,見12條、13條。
  2. 用於營衛不和常自汗出證,見53條。
  3. 用於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見54條。
  4. 用於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見57條。
  5. 用於太陽病雖經誤下而表證不罷者,見15條、164條。
  6. 用於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見42條。
  7. 用於太陰病表未解者,見276條。
  8. 脾腎陽氣大虛兼表證,以四逆湯先溫其里,里和而表未解者,用桂枝湯,條、372條、387條。
  9. 陰陽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解者,仲景仍以桂枝湯治之,見208條。
  10. 《金匱要略》桂枝湯一用於婦人妊娠嘔吐,一用於產後中風。

現代中醫運用桂枝湯之疾病

  1. 呼吸系統:常用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炎症等。
  2. 消化系統:現代臨床發現,桂枝湯對大腸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能治脾虛運化不利的久利,又能治氣郁、結腸痙攣引起的便秘。
  3. 循環系統:桂枝湯及其類方,能治療心血管疾病巳被臨床所證實。
  4. 運動系統:頸肌勞損、肩肌損傷、急性腰背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腰椎病、梨狀肌綜合徵、骨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慢性滑膜炎及肢體麻木疼痛等病證。
  5. 神經系統:臨床上多用桂枝湯加味及其類方,治療遺精、夢交、陽痿、失眠、多寐、健忘、脫發、癲病、偏癱、交感神經緊張症、耳聾等神經系統疾病。
  6. 內分泌系統:經常性自汗、盜汗、頭汗、半身汗(偏沮)、非黃疽性黃汗及無汗症等,皆可用桂枝湯或加味治療,桂枝湯既能發汗,又能止汗,對汗液有雙向調節作用。
  7. 婦科:桂枝湯或加味可用於下列病證:月經病(寒滯痛經、經行後期、經行頭痛、經行身癢、經行浮腫、崩漏等),妊娠病(妊娠惡阻、水腫、癃閉、低熱、滑胎等),產後病(產後發熱、自汗、身痛、惡露不絕、乳汁自出等),手術後病(人流或絕育術後低熱),絕經期綜合徵及白帶陰癢等。
  8. 兒科:小兒厭食症、營養不良症、遺尿症、夜尿症、多動症、地圖舌、過敏性紫斑症...等等。
  9. 皮膚科:桂枝湯可改善多形性紅斑、濕疹、皮膚搔癢症、冬季皮炎、凍瘡、蛇皮癬、過敏性紫斑症等多種皮膚病。
  10. 其他方面:虛勞綜合徵、暈眩、過敏性鼻炎、無脈症、痿症、奔豚氣、慢性闌尾炎、淺層點狀角膜炎...等,只要符合桂枝湯證的病因病機特點的,即可用之。

現代實驗室對桂枝湯之研究

  1. 對體溫雙向調節作用:桂枝湯的解肌去風、調和營衛的功能,實際上是桂枝湯對機體功能的雙向調節作用,可對於「體溫」的雙向調節作用,降體溫或發熱。
  2. 對汗腺分泌的雙相調節作用:研究於大鼠後發現,桂枝湯能使汗腺分泌減少至正常範圍,也可使汗腺分泌增加。
  3. 對腸蠕動的雙相調節作用:研究發現,桂枝湯能顯著抑制小鼠腸蠕動亢進,興奮腎上腺素引起的腸蠕動減慢,使之恢復到正常範圍。
  4. 對免疫功能的雙向調節:研究發現,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引起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時,桂枝湯能使其體液、細胞免疫參數上升,能使其恢復到正常動物的相應水平
  5. 抗病毒、抗炎、鎮痛及鎮靜作用:研究發現,桂枝湯能顯著抑制流感病毒所致肺病變的發展,減輕肺病變的嚴重程度
  6. 止咳祛痰作用:研究發現桂枝湯呈現顯著的祛痰和鎮咳效果,但無平喘作用。而同一實驗表明,麻黃湯有顯著的平喘作用。
  7. 抗過敏作用:研究發現,桂枝湯及桂枝湯去芍藥、桂枝加桂湯和桂枝加芍藥湯具有抑制「延遲性過敏反應」的作用,其作用強弱依次是桂枝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加桂和桂枝加芍藥湯,其中桂枝湯呈明顯的量效關係。
  8. 改善消化功能作用:研究發現,桂枝湯在整體水平上能極其顯著地激活胃消化酶的活力,印證桂枝湯具備調整胃功能的機理。
  9. 時間藥理學及毒性研究:研究發現,桂枝湯用藥時間晚上較佳,其鎮痛及解熱作用夜間高於白晝。
  10. 組方配伍研究:研究發現,將五味藥合煎,無論在抑制病毒性肺炎和對抗炎性滲出、腫脹以及鎮痛作用上,合煎的作用均顯著強於分煎。

造成桂枝湯證的1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桂枝湯證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浮脈

桂枝湯證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氣喘發熱(發燒)怕冷汗出(身體易出汗)乾嘔鼻塞打噴嚏流鼻涕腹瀉大便秘結食慾不振容易健忘容易掉頭髮只有偏向身體的一側(左或右)出汗皮膚搔癢經常疲勞想睡皮膚風疹月經不調月經期間皮膚搔癢月經淋漓不止頭痛男性勃起障礙(陽痿)腰痛肩痛(肩頸交接處)月經偏頭痛濕疹蕁麻疹更年期綜合症慢性鼻炎肺炎骨關節病遺精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心臟病坐骨神經痛五十肩神經性厭食症異位性皮膚炎

桂枝湯證的相關證型


改善桂枝湯證的常用方劑


改善桂枝湯證的常用穴道


桂枝湯證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桂枝湯證之經絡型態,常見於「膀胱經虛證」之相關經絡體質現象,列舉幾種如下:

載入中...

桂枝湯證的相關典籍


本文參考之現代書籍

  • 熊曼琪主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
  •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傷寒論原文

  •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12)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灕,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15)
  •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18)
  •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19)
  •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
  •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
  •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漐漐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28)
  •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
  •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44)
  •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癒。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癒。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45)
  •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3)
  •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癒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54)
  •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56)
  •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57)
  •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
  •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95)
  •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162)
  •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164)
  •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洩下。(208)
  •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234)
  •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240)
  •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276)
  •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2)
  •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387)
  •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17.79]
  •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方見利中)。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20.3]
  • 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桂枝湯)[21.16]

歷代註解原文

  • 《註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成無己:陽以候衛,陰以候營。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營氣弱也。風並於衛,則衛實而營虛,故發熱汗自出也。經曰: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者是也。嗇嗇者,不足也,惡寒之貌也。浙浙者,灑浙也,惡風之貌也。衛虛則惡風,營虛則惡寒,營弱衛強,惡寒復惡風者,以自汗出,則皮膚緩,滕理疏,是亦惡風也。翁翁者,燭嫡然而熱也,若合羽所覆,言熱在表也。鼻鳴乾嘔者,風壅而氣逆也。與桂枝湯和營衛而散風邪也。
  • 《傷寒論尋源·下集》呂搽村:衛強故陽脈浮,營弱故陰脈弱。衛本行脈外,又得風邪相助,則其氣愈外浮,陽主氣,風為陽邪,陽盛則氣易蒸,故陽浮者熱自發也。營本行脈內,更與衛氣不諧,則其氣愈內弱,陰主血,汗為血液,陰弱則液易洩,故陰弱者汗自出也。嗇嗇惡寒,內氣虛也;漸浙惡風,外體疏也;惡寒未有不惡風,惡風未有不惡寒,二者相因,所以經文互言之。翁翁發熱,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鳴,陽邪壅也,乾嘔,陽氣逆也,太陽中風之病狀如此。諦實此證,宜用上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須辨證也。
  • 《傷寒貫珠集·太陽篇上》尤在涇:太陽中風者,陽受風氣而未及乎陰也,故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不待閉郁而熱自發,陰弱者,不必攻發而汗自出。所以然者?風為陽邪而上行,衛為陽氣而主外,以陽從陽,其氣必浮,故熱自發;陽得風而自強,陰無邪而反弱,以弱從強,其氣必俀,故汗自出。嗇嗇惡寒,浙浙惡風者,肌胰疏緩,衛氣不諧,雖無寒若不能御,雖無風而常覺灑浙也。翁,越也,動也,盛也,言其熱時動而盛,不似傷寒之一熱至極也。鼻鳴乾嘔,不特風氣上壅,亦邪氣暴加,里氣上爭之象。是宜桂枝湯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內也。
  • 《傷寒論後條辨·辨太陽病脈證篇》程郊倩:陽浮而陰弱,釋緩字之體狀也,陰陽以浮沈言,非以尺寸言,觀傷寒條只曰脈陰陽俱緊,並不著浮字可見。惟陽浮同於傷寒,故發熱同於傷寒;惟陰弱異於傷寒,故汗自出異於傷寒,虛實之辨在此。熱自表發,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沈以候之。得其同與異之源頭,而歷歷諸證自可不爽。
  • 《注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成無己《內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為主,芍藥甘草為佐也。《內經》曰:風淫於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生薑大棗為使也。
  • 《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柯韻伯: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咸得用此發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當用此解肌。如所雲頭痛發熱,惡寒惡風,鼻鳴乾嘔等病,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愚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虛疤、虛痢,隨手而愈。
  • 《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醫宗金鑒〉: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營。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於和營中有調衛之功。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陽里,氣衛血營,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又妙在溫覆令一時許,禁榮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灕,病必不除,是禁入以不可過汗之意也。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