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 Huang Tang Syndrome

經方「麻黃湯證」的組成、症狀及應用時機

- 最後更新:2021-08-15

麻黃湯證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太陽表實太陽傷寒

麻黃湯之組成

麻黃湯的組成是: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古法服用麻黃湯的程序,是將這四味藥拿依照程序煎煮,麻黃必須先煮去除泡沫,而後再與其他3味藥一起煎煮。服藥只追求輕微流汗即可,不需要像桂枝湯一樣要喝粥,以防止汗出太多,其餘的調養方法與桂枝湯提到的一樣。

麻黃湯證之《傷寒論》原文主要內容與解釋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的特色有兩條。第1條提出:「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第3條提出:「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麻黃湯證也常被稱為「太陽表實證」或「太陽傷寒證」,因為風寒之邪襲擊太陽,衛氣受到束縛而難以伸展,所以怕冷、且怕風。而被束縛之衛氣,必須尋求出路而開始抵抗,邪正交爭劇烈就會發燒。

麻黃湯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範疇
麻黃湯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範疇

《傷寒論》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太陽經」就是「膀胱經」,而從疼痛的路線看來就是膀胱經。 膀胱經起於頭部通過頸部,所以出現典型的頭痛、脖子痛。

陽主一身之表,風寒外束,陽氣不伸,所以全身疼痛。膀胱經通過腰部,所以腰痛。太陽主筋所生病,諸筋者,皆屬於節,所以「骨節疼痛」。因為風寒入侵體內,所以怕風,因為風寒皮毛閉塞,所以無汗。太陽主諸陽之氣,陽氣閉郁於內, 所以會氣喘。

太陽經與太陰經對應,由於肺主氣,外合皮毛,既然毛竅閉塞,必然影響肺氣之宣降功能,所以出現胸滿、氣喘,這就是太陽傷寒之主要症狀。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時,不可用瀉下法,就是要運用麻黃湯。

研究脈學者認為太陽病的脈相應該是浮緊的,也是一種判斷的依據。

麻黃湯證之症狀辨別

桂枝湯證(太陽中風)與麻黃湯證(太陽傷寒),都是屬於「表證」,其區別的重點在於桂枝湯證是「有汗」、「脈浮緩」。麻黃湯證是「無汗」、「脈浮緊」。

有汗、無汗,是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的重要分水嶺,而脈象受多種因素影響,反而不是判別的重要依據。

就疼痛而言,麻黃湯證的疼痛(眉骨痛、頭痛、脖子痛、背痛)更明顯。麻黃湯是發散風寒、宣肺平喘之典型方劑,組方嚴謹,功效專一,頗受歷代醫家之重視。但因為其發汗力量峻猛,後代醫家常多有顧慮,甚至不敢使用,反而被使用之頻率愈來愈低。

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

這裡將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列出,請參考本文相關典籍之原條文:

  • 太陽與陽明合病,重在太陽,無汗而喘或喘而胸滿者(見36、235條)
  •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見37條)
  • 太陽傷寒日久不解,表證仍在者,麻黃湯主之,服湯後,可能發生心煩、鼻衄等欲解之兆(見46條)
  • 太陽傷寒,一般為脈浮緊,若證候不變,而見脈浮、浮數者,仍可用本方(見51、52條)
  • 太陽傷寒之證,浮緊之脈,未曾發汗,而有少許鼻衄者,可用本方發汗解表(見55條)。

現代中醫運用麻黃湯類方之相關疾病

在臨床上很少單純以麻黃湯來治療,通常會加減其他中藥(麻黃湯類方),現代臨床上運用麻黃湯類方於以下領域:

  1. 呼吸系統:常用於治療各類感冒、扁桃體炎、肺炎、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病。
  2. 循環系統:麻黃湯具有通調營衛的功效,臨床上以寒凝表郁為特徵的多種循環系統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壓、胸痹胸痛、末梢循環障礙等,亦可辨證使用。
  3. 消化系統:以衛閉營郁、氣機不利為病理特徵,可用於黃疸、習慣性便秘、膈肌痙攣等病症。
  4. 神經運動系統:以肢痛、惡寒、脈緊、無汗、苔白為診斷重點。臨床常以本方加減治療坐骨神經痛、肩周炎、關節炎、肌肉疼痛等。
  5. 泌尿系統:因氣化不利導致體內津液失調為辨證要點。臨床常用本方治療急性腎炎、慢性尿路感染、遺尿、尿瀦留等病。
  6. 婦科病症:乳腺炎、痛經、產後高熱、妊娠中毒。
  7. 五官皮膚科疾病: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失音、急性結膜炎,皮膚科病症蕁麻疹、風疹、皮膚搔癢、銀屑病等,只要病機是衛閉營鬱而病性屬寒者,均可辨證使用。

現代實驗室對麻黃湯之研究

  1. 解熱作用:實驗針對正常小鼠皮膚溫度的觀察結果表明,麻黃湯能迅速降低其體溫,於30分鐘時達到最高值(平均降低5度C),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2. 增強腺體分泌作用:麻黃湯對小鼠唾液腺分泌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對淚腺分泌亦有較強的增強作用,自身前後對照差異顯著。
  3. 祛痰鎮咳平喘作用:實驗結果表明,麻黃湯可顯著延長氨霧刺激所致小鼠咳嗽的潛伏期,減少咳嗽次數。同時,亦能顯著抑制蟾蜍口腔粘膜纖毛運動,可顯著促進小鼠支氣管對酚紅的分泌,顯著擴張支氣管,並能對抗乙酰膽鹼所致的支氣管收縮。
  4. 抗細菌及病毒作用:本方能抑制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等的生長,並在RSV的噬菌體噬斑形成過程中,能顯著減少其生成數,從而提示本方具有明顯的抗菌和抗小兒感冒病毒及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的作用。
  5. 增強抗癌效果:研究顯示麻黃湯可以增加抗癌劑順鉑的抗癌效果、增加其給藥量和減輕其亡別反應的藥理作用。

造成麻黃湯證的1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麻黃湯證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緊脈浮脈

麻黃湯證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咳嗽氣喘黃疸大便秘結發熱(發燒)怕吹到風不易流汗排尿困難夜間遺尿失音(啞)皮膚搔癢身體沉重怕冷皮膚風疹頭痛胸悶胸痛腰痛四肢關節疼痛月經腹痛慢性鼻炎結膜炎蕁麻疹心臟病乳腺炎異位性皮膚炎牛皮癬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腎炎坐骨神經痛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扁桃腺炎肺炎支氣管炎

麻黃湯證的相關證型


改善麻黃湯證的常用方劑


改善麻黃湯證的常用穴道


麻黃湯證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麻黃湯證是一種實寒,其經絡現象常見於秋冬常見之經絡體質型態,或是體內寒氣陽虛之相關經絡體質現象,列舉幾種如下:

載入中...

麻黃湯證的相關典籍


本文參考之現代書籍

  • 熊曼琪主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
  •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傷寒論原文

  •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 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
  •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 痛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 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46)
  •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51)
  •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52)
  •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55)
  •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232)
  •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235)

歷代註解原文

  • 《註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成無己:此太陽傷寒也,寒則傷營,頭痛身疼腰痛,以至牽連骨節疼痛者,太陽經營血不利也。(內經〉曰:風寒客於人,使人亳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者,寒在表也。風並於衛,衛實而營虛者,自汗出而惡風寒也;寒並於營,營實而衛虛者,無汗而惡風也。以營強衛弱,故氣逆而喘,與麻黃湯以發其汗。
  • 《傷寒論條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方有執:此條申上條(指第3條)而更互言之,所以致其詳而出其治也。頭痛己見太陽病,而此猶出者,以其專太陽而主始病也。上條先言或巳發熱,或未發熱,而此言頭痛,次言發熱者,則是以其巳發熱者言也......上條言必惡寒,而此言惡風者,乃更互言之,與上篇(指桂枝湯證)嗇嗇惡寒,浙浙惡風,雙關互文之意同。無汗乃對上篇之有汗而言,以見彼此兩相反,所以為風寒之辨別,不然無是證者,則不言也。然所以無汗者,汗乃血之液,血為營,營強則滕理閉密,雖熱,汗不出也。喘,氣逆也,衛主氣衛弱則氣乏逆,呼吸不利而聲息所以不遂也。然上條言嘔而此言喘,嘔與喘皆氣逆,亦互言以明互見之義......
  • 《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此承上條而詳言其證,以出其治也。太陽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至足小趾出其端。寒邪客於其經,則營血凝澀,所傷之處,無不痛也。營病者惡寒,衛病者惡風,今營病而言惡風者,蓋以風動則寒生,惡則皆惡,未有惡寒而不惡風,惡風而不惡寒者,所以仲景於中風、傷寒證中,每互言之,是以知中風、傷寒,不在惡風惡寒上辨,而在微甚之中別之也。無汗者,傷寒實邪,胰理閉密,雖發熱而汗不出,不似中風虛邪,發熱而汗自出也。陽經被寒邪所遏,故逆而為喘,主之以麻黃湯者,解表發汗,逐邪安正也。
  • 《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麻黃湯證上》柯韻伯:太陽主一身之表,風寒外束,陽氣不伸,故一身盡疼。太陽脈抵腰中,故腰痛。太陽主筋所生病,諸筋者,皆屬於節,故骨節疼痛。從風寒得,故惡風。風寒客於人則皮毛閉塞,故無汗。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閉郁於內,故喘。太陽為開,立麻黃湯以開之,諸證悉除矣。麻黃八證,頭痛,發熱,惡風,同桂枝證,無汗,身疼,同大青龍證,本證重在發熱,身疼,無汗而喘。
  • 《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名曰麻黃湯者,君以麻黃也。麻黃性溫,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溫,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證屬有餘,故主以麻黃必勝之算也;監以桂枝,制節之師也。杏仁之苦溫,佐麻黃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內而拒外。飲入於胃,行氣於玄府,輸精於皮毛,斯毛脈合精,深深汗出,在表之邪,必盡祛而不留。痛止咳平,寒熱頓解,不須啜粥而借汗於谷也
  • 《傷寒論辨證廣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汪芩友:......又間:仲景法無汗不得用桂枝,今麻黃湯內復用桂枝者,何也?余答雲:按仲景法,無汗不得服桂枝湯,以其中有芍藥、姜、棗也。夫傷寒無汗為表實,表實者,津液內固而不外洩,故禁用芍藥以收斂津液,且使寒邪不得外散。津液既不得洩,更用姜棗以升脾胃中之津液,尤為無為。其用生薑固無害,若用大棗則過於溫補,恐非表實證之所宜。今麻黃湯內用桂枝者,以寒傷營,桂枝亦營中藥,能通經脈而發散寒邪,兼佐麻黃而洩營衛中之邪實。蓋風寒在表,營衛俱實,肌膚僚熱,頭痛項強,腰脊痛,骨節不利,惡寒無汗者,必須用之,其湯中用杏仁者,以利喘也。用甘草者,和營衛也,且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炙甘草有補虛之義,大抵古人用疏利之藥,必少兼補藥,有如調胃承氣湯中,亦用炙甘草,即此意也。仲景此方,乃冬月正傷寒,太陽經發表的藥,後學如辨證精切,何難遵而用之。
  • 《傷寒來蘇集·傷寒論附翼·麻黃湯證上》柯韻伯:此為開表發汗逐邪之峻劑也,古人用藥用法象之義,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故能去骨節之風寒,從毛竅而出,為衛分發散風寒之品。桂枝之條縱橫,宛如經脈系絡,能入心化液,通經絡而汗出,為營分散解風寒之品。杏仁為心果,溫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氣,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風寒,內和氣血,為中宮安內攘外之品。此湯入胃行氣於玄府,輸精於皮毛,斯毛脈合精而汗出,在表之邪,其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不煩啜粥藉汗於谷也。其不用姜、棗者,以生薑之性,橫散解肌,礙麻黃之上升;大棗之性;滯泥於隔,礙杏仁之速降,此欲急於直達,稍緩則不迅,橫散則不峻矣。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