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風門穴」。「風」,言穴內的氣血物質主要為風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風門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化風上行,故名「風門穴」。本穴為「手足太陽之會」。
解剖位置
- 表層肌肉包括斜方肌、菱形肌和上後鋸肌。
- 深層為最長肌
- 附近有第2肋間的動脈和靜脈後支通過。
- 穴位周圍分布著2、3胸神經後支的皮膚分支。
- 在更深度的位置,有第3胸神經後支的外側分支。
針刺方法
斜刺0.5-0.7寸
穴道介紹
風門穴主要「功效祛風,宣肺解表」。主治傷風感冒、咳嗽、頭痛、發熱、惡風、鼻塞多涕、項強、胸背痛、發背、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蕁麻疹、肋間神經痛、肩背軟組織勞損。
穴道配伍
1. 風門穴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氣喘:
- 原理: 此配伍主要針對肺氣不足、風邪客肺引起的咳嗽、氣喘。風門穴疏散風邪,肺俞穴補益肺氣,大椎穴為督脈穴位,具有總督一身陽氣的作用,三穴合用,能有效宣肺止咳,化痰平喘。肺俞穴為肺的背俞穴,直接作用於肺,與風門穴協同作用,效果更佳。
2. 風門穴配合谷穴治傷風咳嗽:
- 原理: 此配伍側重於解表散寒。風門穴疏散風邪,合谷穴為大腸經原穴,具有通經活絡、疏風解表之功,二者合用,能迅速驅除體內風邪,緩解傷風咳嗽。合谷穴的強大疏通作用,能更有效地配合風門穴達到解表效果。
3. 風門穴配肩井穴、支溝穴,有舒筋通絡鎮痛的作用,肩背疼痛,肋間神經痛:
- 原理: 此配伍針對肩背疼痛、肋間神經痛等筋絡痹痛。風門穴疏通經絡,肩井穴為手足陽經交會穴,具有舒筋活絡、止痛的功效,支溝穴為三焦經穴位,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三穴合用,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肩井穴與風門穴相鄰,協同作用更佳。
4. 風門穴配合谷穴、外關穴,有解表清熱的作用,發熱,咳嗽:
- 原理: 此配伍適用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咳嗽。風門穴疏散風邪,合谷穴解表透邪,外關穴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三穴合用,能清熱解表,消退炎症。外關穴的加入,強化了清熱的作用,使治療更全面。
5. 風門穴配曲池穴、血海穴,有清熱涼血的作用,治蕁麻疹:
- 原理: 此配伍主要針對熱毒蘊結引起的蕁麻疹。風門穴疏散風邪,曲池穴為大腸經合穴,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血海穴為脾經穴位,具有涼血活血的功效。三穴合用,能清熱涼血,消退皮疹。血海穴的加入,有效地清血熱,對於蕁麻疹這種血液循環相關的疾病特別有效。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肺結核
- 百日咳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頭痛
耳與乳突疾病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腦中風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 肺炎
- 慢性鼻炎
- 支氣管炎
- 感冒
消化系統疾病
- 慢性肝炎
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
- 蕁麻疹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肩關節痛
- 背痛
- 脖子頸項酸痛
- 腰痛
艾灸刮痧
風門穴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艾灸:
- 準備:
- 選擇適合的艾灸條或艾灸盒。
- 清潔風門穴周圍皮膚。
- 點燃:
- 點燃艾灸條或艾灸盒,使其燃燒穩定。
- 施灸:
- 將艾灸條或艾灸盒置於風門穴上,距離皮膚約1-2寸,以溫熱舒適為宜。
- 施灸時間約10-15分鐘,可根據個人體質調整。
- 結束:
- 艾灸結束後,用乾淨的毛巾擦拭殘留的艾灰。
- 注意事項:
- 艾灸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反應,如有灼痛感,應立即停止施灸。
- 艾灸後,建議多喝溫水,避免著涼。
- 艾灸期間,應避免食用寒涼的食物。
遠紅外線加熱:
- 準備:
- 準備遠紅外線燈 (神燈)。
- 清潔風門穴周圍皮膚。
- 加熱:
- 將遠紅外線燈開啟,調整至適當的距離和溫度,以溫熱舒適為宜。
- 將燈光照射於風門穴上,時間約15-20分鐘,可根據個人體質調整。
- 結束:
- 關閉遠紅外線燈。
- 注意事項:
- 避免長時間直接照射,以免造成皮膚灼傷。
- 照射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反應,如有灼痛感,應立即停止照射。
- 照射後,建議多喝溫水,避免著涼。
- 照射期間,應避免食用寒涼的食物。
按摩推拿
風門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 深呼吸: 閉目深吸一口氣,盡量吸滿。
- 氣止按壓: 呼氣至盡時,用食指強力按壓風門穴,保持6秒鐘。
- 緩慢放手: 緩慢呼氣,同時慢慢放鬆手指,結束一次按壓。
- 重複操作: 重複步驟1-3,進行10-30次。
- 方向與次數: 從大杼穴至肺俞穴,沿背部脊柱兩側,反覆按壓多次,每天一次。
- 力度: 力度適中偏大,以局部酸脹發紅為度。
- 最佳時間: 白天按壓有利於肺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