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

M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心經 19%
膀胱經 14%
脾經 13%
大腸經 7%
肝經 6%
腎經 6%
胃經 5%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8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其發汗解表之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宣肺散寒、發汗解表、利水消腫之功效。

麻黃湯適用於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喘促等。麻黃能發汗解表,驅散風寒,並能宣肺通竅,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故成為麻黃湯中的主要藥物。

麻黃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 麻黃性溫,發散風寒,但易傷津耗氣。桂枝性溫,辛甘,可溫通經絡,調和營衛,且能補氣固表,恰好彌補麻黃的不足,使藥力溫和,不致傷陰耗氣。
  2. 協同作用: 麻黃宣肺解表,桂枝溫經通脈,兩者合用,可增強解表散寒之效,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使藥效更顯著,更利於治療風寒表證。

麻黃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麻黃湯以麻黃、桂枝宣肺散寒,杏仁則進一步助其宣肺止咳,針對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起到更有效的治療作用。
  2. 潤肺化痰:杏仁亦能潤肺化痰,對於風寒束表引起的痰液黏稠難以咳出者,杏仁可以幫助化痰,使咳嗽更容易排出,達到更好的止咳效果。

麻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1.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燥,容易傷津耗氣,甘草性甘平,能緩解麻黃的燥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過於刺激,達到溫和發汗的效果。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血的作用,能增強麻黃的發汗解表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能緩解麻黃的毒性,保障患者的安全。

總之,甘草在麻黃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功效和保障安全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麻黃湯,來自古代醫學典籍《傷寒雜病論》。這張方子的成分和用法如下:需要麻黃三兩(去除節部)、桂枝二兩(去除樹皮)、炙甘草一兩以及杏仁七十個(去除外皮和尖端)。把這些藥材共四種,先用水九升來煮,首先煮麻黃,等到水減少了兩升後,去掉表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最後煮到剩二升半的水量,過濾掉藥渣,溫熱地服用八合的量。服藥後,應蓋被子讓自己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粥補充能量。其餘的護理方式,可參考桂枝湯的使用方法。

本方針對的病症是由外感風寒所引起,導致肺部宣發功能受阻。當風寒邪氣侵犯身體表面時,首先影響到營衛系統,寒氣使身體收縮導致衛氣受阻,毛孔關閉,營氣積滯,經脈流通不暢,進而出現畏寒、發燒、無汗、頭痛和全身疼痛等症狀。

本方主要治療外感風寒的實證,症狀包含畏寒、發燒、頭痛、身體及腰部疼痛、骨節酸痛、無汗且伴有喘息,脈象浮緊;同時適用於太陽病與陽明病併發,症見喘息且胸部滿悶的情況。

作為治療外感風寒實證的基本方,臨床上辨識的關鍵在於畏寒、發燒、無汗、喘息及脈象浮緊。

肺主掌管氣體與保卫身體表面的皮毛。寒邪束縛肌表,影響到肺氣的正常宣發下降,進而可能引起喘息。其他如舌苔呈薄白色、脈搏浮而緊,都是風寒侵犯表層的典型表現。治療上,應當以發汗解表,同時舒暢肺氣以平喘。

方中,麻黃味苦辛,性溫,作用於肺和膀胱經,能有效打開肌表出汗,驅除外在的風寒,並疏浚肺氣,緩解喘息,打通鬱塞的肺氣,因此作為本方的主藥。考慮到本方的病機涉及到衛氣鬱滯和營氣阻滯,單獨使用麻黃只能解決衛氣的鬱滯問題,故加入桂枝作為輔助藥,以助於肌膚發汗,溫通血液,既增強麻黃解表發汗的效果,又促使營氣暢通,緩解疼痛。兩藥相輔相成,是典型的辛溫發汗搭配。

杏仁具有降肺氣的作用,與麻黃一同使用,一升一降,恢復肺氣的正常升降,進一步增強平喘效果,是常用的肺氣調理組合,扮演佐藥的角色。炙甘草除了能助麻黃和杏仁止咳平喘,還能補氣調和中氣,平衡藥性,既是調和藥性之使藥,也兼有佐藥的功能。

四味藥物相配合,可驅散表寒,暢通營衛,恢復肺氣宣發,從而治療上述各項症狀。對於特殊情況,例如喘息急迫、胸悶、咳嗽多痰而表證不重者,可去掉桂枝,加入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鼻塞流涕明顯者,可加蒼耳子、辛夷以畅通鼻腔;若有濕邪困擾,症見骨節酸痛,可加蒼朮、薏苡仁祛風除濕;內有熱象、煩躁口乾,可適當添加石膏、黃芩以清熱。

此方廣泛應用於感冒、流感、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發熱咳嗽、水腫、痹證、鼻炎、風疹等,只要辨證屬風寒實表證的疾病。

在臨床上,我們可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調整藥方。例如,如果病人呼吸急促、胸悶、咳嗽且痰多,可以去掉桂枝,加入蘇子和半夏來幫助化痰、止咳和平喘;如果鼻塞、流鼻涕的症狀嚴重,可以加入蒼耳子和辛夷來通暢鼻子;如果還有濕氣導致的骨節疼痛,可以加入蒼術和薏苡仁來驅風除濕;如果併有煩躁、口渴等內熱表現,可以酌情加入石膏和黃芩來清熱。

傳統服藥法


傷寒論: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飯後熱服,溫覆取汗;但要防止大汗出,而反造成虛脫;或汗出不徹,病反不解。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 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

正如《傷寒來蘇集》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

現代藥理研究


  1. 抗菌試驗:〈麻黃、桂枝、甘草〉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 〈麻黃、桂枝〉能使皮膚血管擴張,同時使汗腺分泌增加,因而其發汗作用較強;〈杏仁、麻黃〉平喘鎮咳;〈甘草〉矯味。
  3. 綜觀全方,〈麻黃〉與〈桂枝〉配伍,發汗、解熱、止痛之力甚強;〈杏仁、甘草〉與〈麻黃〉配用,又使本方長於平喘鎮咳。 其主要作用有: A.發汗:中樞神經興奮發汗及抑制汗腺導管對鈉離子的再吸收。 B. 平喘: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機轉為促進腎上腺素及直接興奮平滑肌上受體。 C. 鎮咳:抑制口腔粘膜上皮絨毛運動及中樞鎮咳作用。D. 抗病毒作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麻黃、石膏、元紅、大力子、荊芥、防風、杏仁、前胡、乾葛、川芎、連翹、甘草。 主治:熱邪在表,頭痛,骨節痛。

麻黃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麻黃5錢,黃連5錢,蛇床子5錢,蕲艾3錢,烏梅3枚,大戟8錢,防風8錢,白礬8錢。 主治:陰腫或瘡爛。

麻黃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麻黃、桂枝、川芎、杏仁、白芷、防風、羌活、升麻、甘草。 主治:冬月正傷寒,足太陽膀胱經受邪,頭疼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緊,無汗。

麻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九引《集驗良方》。 組成:麻黃(去節)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研)3兩,紫菀3兩,柴胡4兩,橘皮4兩。 主治:久患氣嗽,發時奔喘,坐卧不得,並喉裏呀呷,聲氣欲絕。

麻黃湯, 出處:《得效》卷十五。 組成:前胡5錢,柴胡(去毛)5錢,石膏5錢,蒼朮(銼,炒)5錢,藁本5錢,赤芍藥5錢,白芷5錢,土芎5錢,乾葛5錢,升麻5錢,麻黃3錢。 主治:發散四時傷寒。主治:四時傷寒,潮熱頭痛,及時疫。

麻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三引《醫方妙選》。 組成: 麻黃湯(《普濟方》卷三七三引《醫方妙選》。)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三引《醫方妙選》。組成:麻黃1兩(去節),防風1兩,細辛1兩,大川附子1枚(重半兩,炮),羌活半兩,黃芩1分,甘草1分(炙)。主治:祛風,爽精神。 。 主治:祛風,爽精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