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其發汗解表之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宣肺散寒、發汗解表、利水消腫之功效。
麻黃湯適用於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喘促等。麻黃能發汗解表,驅散風寒,並能宣肺通竅,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故成為麻黃湯中的主要藥物。
麻黃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 麻黃性溫,發散風寒,但易傷津耗氣。桂枝性溫,辛甘,可溫通經絡,調和營衛,且能補氣固表,恰好彌補麻黃的不足,使藥力溫和,不致傷陰耗氣。
- 協同作用: 麻黃宣肺解表,桂枝溫經通脈,兩者合用,可增強解表散寒之效,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使藥效更顯著,更利於治療風寒表證。
麻黃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麻黃湯以麻黃、桂枝宣肺散寒,杏仁則進一步助其宣肺止咳,針對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起到更有效的治療作用。
- 潤肺化痰:杏仁亦能潤肺化痰,對於風寒束表引起的痰液黏稠難以咳出者,杏仁可以幫助化痰,使咳嗽更容易排出,達到更好的止咳效果。
麻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燥,容易傷津耗氣,甘草性甘平,能緩解麻黃的燥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過於刺激,達到溫和發汗的效果。
-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血的作用,能增強麻黃的發汗解表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能緩解麻黃的毒性,保障患者的安全。
總之,甘草在麻黃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功效和保障安全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麻黃湯,出自《傷寒論》,為中醫經典方劑之一,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歷代醫家對其應用和加減變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發揮。
組成: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桂枝:溫通心陽、散寒止痛
- 杏仁:潤肺止咳、平喘化痰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
主治功效:
麻黃湯主要針對外感風寒表實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脈浮緊。具體而言:
- 發汗解表: 麻黃為君藥,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發汗解表之力較強,能開腠理、透毛竅,使在表的風寒之邪從汗而解。桂枝為臣藥,辛甘溫,溫經散寒,助麻黃發汗解表,並能溫通經脈,緩解肢體疼痛。
- 宣肺平喘: 麻黃又能宣肺平喘,與杏仁相配,一宣一降,恢復肺氣宣降功能,使喘咳得平。杏仁苦降,降氣止咳平喘,潤肺化痰。
- 調和營衛: 桂枝與甘草同用,辛甘化陽,調和營衛。
治療原理分析:
麻黃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開腠理,散風寒: 外感風寒,邪氣束表,衛陽被遏,毛竅閉塞,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等症。麻黃、桂枝辛溫發散,能開腠理、散風寒,使邪氣從汗而解,則諸症自除。
- 宣肺氣,平喘咳: 風寒束表,肺氣失宣,則見喘咳。麻黃宣肺平喘,杏仁降氣止咳,二藥合用,宣降並施,恢復肺氣宣發肅降之常,喘咳自平。
- 調營衛,和陰陽: 桂枝甘草合用,辛甘化陽,溫通經脈,調和營衛;杏仁甘草合用,甘苦合化陰,二者合用以調和陰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歷代醫家應用發揮
從古文記載來看,歷代醫家對麻黃湯的應用不僅限於外感風寒表實證,還根據其藥理作用,靈活運用於其他病症:
- 水腫: 《聖濟總錄》中提及麻黃湯治「風水舉身腫滿,短氣欲絕」,取其發汗利水之功。
- 產後傷寒: 《博濟方》中記載用熱煎麻黃湯治療產前傷寒中風,體如板者,取其發汗解表、溫通經脈之效。
- 陰腫瘡爛: 《濟陰綱目》中「麻黃湯洗方」用於治療婦人陰腫或瘡爛,取麻黃開竅通氣,艾葉溫經散寒之功。
- 咳喘吐血: 《醫學綱目》中提及「肺咳喘息而有音,甚則吐血,麻黃湯」,取其宣肺平喘之效。
- 表熱證: 《大方脈》中提到表熱惡寒無汗者,可用麻黃湯或升陽發表湯,體現了根據症狀辨證用藥的原則。
此外,歷代醫家還根據具體病情對麻黃湯進行加減化裁,如:
- 桂枝麻黃合半湯: 用於榮衛俱傷,無汗發熱惡寒,脈浮緩者。
- 麻黃加朮湯: 用於濕家身煩疼,取麻黃發汗散寒,白朮燥濕健脾。
- 厚朴麻黃湯: 與小青龍加石膏湯類似,用於散邪蠲飲。
- 甘草麻黃湯: 用於里水,小便不利,取其內助土氣、外行水氣之功。
總結:
麻黃湯作為辛溫發汗的代表方劑,其核心功效在於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僅嚴格遵循其主治原則,還根據其藥理作用,靈活應用於多種病症,並發展出多種加減方劑,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對麻黃湯的深入研究和應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醫方劑的配伍規律和臨床應用技巧,為中醫臨床實踐提供寶貴的經驗。
傳統服藥法
傷寒論: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飯後熱服,溫覆取汗;但要防止大汗出,而反造成虛脫;或汗出不徹,病反不解。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 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
正如《傷寒來蘇集》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
現代藥理研究
- 抗菌試驗:〈麻黃、桂枝、甘草〉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 〈麻黃、桂枝〉能使皮膚血管擴張,同時使汗腺分泌增加,因而其發汗作用較強;〈杏仁、麻黃〉平喘鎮咳;〈甘草〉矯味。
- 綜觀全方,〈麻黃〉與〈桂枝〉配伍,發汗、解熱、止痛之力甚強;〈杏仁、甘草〉與〈麻黃〉配用,又使本方長於平喘鎮咳。 其主要作用有: A.發汗:中樞神經興奮發汗及抑制汗腺導管對鈉離子的再吸收。 B. 平喘: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機轉為促進腎上腺素及直接興奮平滑肌上受體。 C. 鎮咳:抑制口腔粘膜上皮絨毛運動及中樞鎮咳作用。D. 抗病毒作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麻黃、石膏、元紅、大力子、荊芥、防風、杏仁、前胡、乾葛、川芎、連翹、甘草。 主治:熱邪在表,頭痛,骨節痛。
麻黃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麻黃5錢,黃連5錢,蛇床子5錢,蕲艾3錢,烏梅3枚,大戟8錢,防風8錢,白礬8錢。 主治:陰腫或瘡爛。
麻黃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麻黃、桂枝、川芎、杏仁、白芷、防風、羌活、升麻、甘草。 主治:冬月正傷寒,足太陽膀胱經受邪,頭疼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緊,無汗。
麻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九引《集驗良方》。 組成:麻黃(去節)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研)3兩,紫菀3兩,柴胡4兩,橘皮4兩。 主治:久患氣嗽,發時奔喘,坐卧不得,並喉裏呀呷,聲氣欲絕。
麻黃湯, 出處:《得效》卷十五。 組成:前胡5錢,柴胡(去毛)5錢,石膏5錢,蒼朮(銼,炒)5錢,藁本5錢,赤芍藥5錢,白芷5錢,土芎5錢,乾葛5錢,升麻5錢,麻黃3錢。 主治:發散四時傷寒。主治:四時傷寒,潮熱頭痛,及時疫。
麻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三引《醫方妙選》。 組成: 麻黃湯(《普濟方》卷三七三引《醫方妙選》。)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三引《醫方妙選》。組成:麻黃1兩(去節),防風1兩,細辛1兩,大川附子1枚(重半兩,炮),羌活半兩,黃芩1分,甘草1分(炙)。主治:祛風,爽精神。 。 主治:祛風,爽精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