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加生地黃湯
MA HUANG JIA SHENG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雲歧子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4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加生地黃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表寒證: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可驅散表寒,宣肺通鼻,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涼,具有滋陰潤燥、涼血止血之效,可緩解麻黃發汗後可能引起的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等現象。
麻黃加生地黃湯的組成,正是利用麻黃發汗解表和生地黃滋陰潤燥的特性,達到疏風解表、滋陰潤燥的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麻黃加生地黃湯」中,桂枝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解表、溫經通絡的作用。桂枝性溫味辛,能夠散寒解表、溫經通絡,適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項背強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桂枝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解表作用,對改善風寒感冒和肌肉骨骼問題非常有益。
麻黃加生地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性辛溫,生地黃性寒涼,甘草性甘平,能緩解麻黃的發散之性,並調和生地黃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麻黃和生地黃的功效得以更好地發揮,並能增強其止咳平喘的效果。此外,甘草還能緩解麻黃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在中藥方劑「麻黃加生地黃湯」中,杏仁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杏仁性溫味苦,能夠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適用於治療咳嗽、哮喘、便秘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杏仁能夠增強方劑的止咳平喘作用,對改善呼吸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麻黃加生地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 麻黃性溫,容易燥熱傷陰。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可有效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避免傷及陰液。
- 配合麻黃疏風解表: 麻黃擅長疏風解表,但對於風寒表證兼有內寒者,單用麻黃容易傷陰,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配合麻黃疏風解表,達到溫和解表的功效,避免寒邪內侵。
因此,麻黃加生地黃湯以麻黃的發汗解表作用和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相輔相成,達到治療風寒表證兼有內寒的功效。
主治功效
麻黃加生地黃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麻黃加生地黃湯主要用於治療婦人傷寒,表現為脈浮而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且有熱入血室的風險。以下是從各個文獻中提取的關鍵信息:
- 《醫學綱目》|樓英: 指出婦人傷寒與男子治療方法大致相同,但需特別注意熱入血室及妊娠傷寒。此處提到麻黃加生地黃湯是用於婦人傷寒,脈浮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汗後恐熱入血室的情況。
- 《祖劑》|施沛: 簡潔地指出麻黃加生地黃湯即麻黃湯加生地,用於治療婦人傷寒,脈浮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汗後恐熱入血室者。
- 《傷寒論綱目》|沈金鰲: 引用張云岐的觀點,再次強調了麻黃加生地黃湯適用於婦人傷寒,脈浮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汗後恐熱入血室的情況。同時也提到了與其他相關證型的區別和治療方法。
治療原理分析
麻黃加生地黃湯的組成為: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桂枝: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杏仁:潤燥化痰、降氣定喘。
- 生地黃:滋陰養血、涼血止血。
從方劑組成來看,麻黃加生地黃湯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生地黃而成。麻黃湯本身是辛溫發汗的經典方劑,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而加入生地黃的目的,根據古文所述,是為了預防「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是指婦女在經期或產後,感受外邪,邪熱乘虛內陷血分,與血相搏,導致的一系列證候。常見症狀包括寒熱往來、胸胁苦滿、心煩喜怒無常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神昏譫語。
因此,麻黃加生地黃湯的治療原理可以理解為:
- 利用麻黃湯發汗解表,祛除外邪: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的組合,可以發散風寒,解除表證,使邪氣從汗而解。
- 加入生地黃滋陰涼血,預防熱邪深入血分: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預防或緩解因發汗過度或邪熱內陷導致的血分證候,從而防止熱入血室。
總結來說,麻黃加生地黃湯是在發汗解表的同時,兼顧了婦女的生理特點,通過加入生地黃來滋陰涼血,預防熱入血室,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加生地黃湯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發熱、出汗、大汗淋漓時服用。此外,麻黃加生地黃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口乾、咽乾、便秘等,因此在服用時應注意觀察自身的症狀,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加生地黃湯, 出處:《雲歧子保命集》卷下。 組成:麻黃2兩半,桂枝2兩,甘草半兩,杏仁25個(去皮尖),生地黃1兩。 主治:婦人傷寒,脈浮而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汗後恐熱入血室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