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感奪命湯

兩感奪命湯

LIANG GAN DUO M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怡堂散記》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7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肺經 21%
脾經 16%
腎經 12%
膀胱經 8%
肝經 7%
胃經 4%
大腸經 4%
膽經 3%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兩感奪命湯」中含有麻黃,乃因其具備以下兩大功效: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汗解表,驅散外邪。此湯方主治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者,麻黃可助其發汗解表,宣肺解表,使風邪外解。
  2. 宣肺止咳: 麻黃可宣肺氣,利肺氣,故能止咳化痰。兩感奪命湯以麻黃宣肺止咳,佐以其他藥物,可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兩感奪命湯組成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兩感奪命湯主治寒邪入體,導致的發熱、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桂枝能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對人體的侵襲,改善寒證。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兩感奪命湯中桂枝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使營衛之氣調和,達到解表散寒、止痛消腫之效。

「兩感奪命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其宣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

杏仁味苦、性微溫,入肺經,能宣肺氣、降肺熱,對於肺熱壅盛、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療效。同時,杏仁也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排解體內毒素,減輕肺熱的負擔。

因此,兩感奪命湯中加入杏仁,可以有效緩解肺熱咳嗽,並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

「兩感奪命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助陽化氣之效。該方劑針對的是寒邪入裏,陽氣虛衰,導致心陽不振,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等危重病症,附子可溫補心陽,回陽救逆,改善患者寒涼狀態。
  2. 溫散寒邪: 附子辛溫,可散寒止痛,溫通經脈。該方劑中,附子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溫散寒邪,恢復人體陽氣,改善患者的寒涼症狀,達到治療效果。

兩感奪命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溫經通絡:細辛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溫經通絡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與兩感奪命湯主治的表寒證相符。
  2. 助藥力,增強療效:細辛與其他藥材如麻黃、桂枝等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物的發散作用,更快地驅散寒邪,達到快速解表的效果,進一步提高療效。

因此,細辛的加入,不僅能解表散寒,也能協調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符合兩感奪命湯整體的治療目的。

兩感奪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兩感奪命湯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急,性平能調和,可緩解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過於傷陰。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急止痛、和中健脾之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疾病。例如,甘草可以解毒,減輕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甘草可以緩急止痛,緩解疼痛症狀;甘草可以和中健脾,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兩感奪命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 主治: 兩感傷寒。
  • 兩感傷寒解讀: 外感風寒之邪,同時侵犯太陽經和少陰經。太陽經主表,少陰經主裡,邪氣由表入裡,表裡同病。症狀可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煩躁、四肢厥冷、脈沉細等。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 核心藥物: 麻黃、桂枝、附子、細辛。

    • 麻黃+桂枝: 發汗解表,驅散太陽經風寒。
    • 附子+細辛: 溫裡散寒,振奮少陰經陽氣。
    • 組合解讀: 表裡同治,外散風寒,內溫陽氣,針對兩感傷寒表裡同病的核心病機。
  • 輔助藥物: 杏仁、甘草。

    • 杏仁: 宣降肺氣,助麻黃桂枝宣散表邪。
    • 甘草: 調和諸藥,緩和麻黃附子之峻烈。
  • 加減法解讀:

    • 二日加葛根、黃連: 邪氣入裡化熱,葛根解肌退熱,黃連清熱解毒。
    • 泄瀉加乾薑、白朮、茯苓: 脾陽受損,溫中止瀉,健脾利濕。
    • 譫言加石膏: 熱擾心神,清熱除煩。
    • 三日加柴胡、黃芩: 邪傳少陽,和解少陽。
    • 囊縮而厥加吳萸: 寒凝肝經,溫肝散寒。

治療原理:

  1. 表裡同治: 通過麻黃桂枝解表寒,附子細辛溫裡寒,同時解決表裡兩經的病邪。
  2. 扶正祛邪: 在發散外邪的同時,溫補少陰陽氣,防止正氣內潰。
  3. 動態調整: 根據病程演變和症狀變化,靈活加減藥物,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總結:

兩感奪命湯以表裡雙解為核心,針對兩感傷寒表裡俱寒的病機,通過發汗解表、溫裡散寒的組合,達到驅邪扶正的目的。其加減法則體現了對疾病動態變化的應對策略,展現了中醫方劑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傳統服藥法


麻黃、桂枝、杏仁、附子、細辛、甘草。
二日,加葛根,黃連;泄,加乾薑、白朮、茯苓;譫言,加石膏;三日,加柴胡、黃芩、囊縮而厥,加吳萸。
水煎服。

相同名稱方劑


兩感奪命湯, 出處:《怡堂散記》。 組成:麻黃、桂枝、杏仁、附子、細辛、甘草。 主治:兩感傷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