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1.”風池穴”。“風”,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風氣。“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內物質富含水濕。風池名意指有經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腦空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外部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輸散於頭頸各部,故名“風池穴”。
2.“熱府穴”。“熱”,指本穴氣血性熱溫高。“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的變化為受熱膨脹。理同風池名解。
3.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傳輸膽經,同時亦輸向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部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分支。
穴道圖片
針刺方法
向鼻尖方向針0.5~0.8寸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120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72種。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結膜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甲狀腺腫
- 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
- 甲狀腺機能減退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四肢抽搐
- 睡眠障礙
- 神經衰弱症
神經系統疾病
- 三叉神經痛
- 偏頭痛
- 睡眠障礙
- 小兒驚巒
眼與附器疾病
- 散光
- 麥粒腫
- 近視
循環系統疾病
- 原發性高血壓
- 心絞痛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消化系統疾病
- 慢性肝炎
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
- 皮膚搔癢
- 濕疹
- 蕁麻疹
- 牛皮癬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肩痛(肩關節)
- 骨關節病
- 顳頷關節痛
- 痛風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背痛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 噯氣
- 上腹胃脘痛
- 頭痛
- 言語障礙
- 嗅覺減退/喪失
- 流鼻血
- 打噴嚏
- 氣喘
- 咳嗽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 肩痛(肩中部)
- 眼睛癢
- 月經期間暈眩
- 發燒及發冷
- 上腹胃脘痛
- 眼部產生飛蚊現象
- 四肢關節疼痛
- 心臟痛
- 肩痛(肩關節)
- 噯氣
- 皮膚搔癢
- 眼白部分有紅血絲
- 頭髮乾燥
- 眼睛模糊
- 吞咽障礙
- 眼睛乾澀
- 耳鳴
- 肩痛(肩背交接處)
- 腳跟痛(足底筋膜炎)
- 忽冷忽熱
- 顏面抽搐
- 容易流眼淚
- 癲癇
- 頭脹痛
- 後側頭痛
- 大椎穴痛
- 言語障礙
- 全身酸痛
- 容易健忘
- 眼睛紅痛
- 流鼻血
- 鼻部疼痛
- 咽喉痛
穴道配伍
- 氣喘 :風池+風門+雲門+曲池+膻中+大椎+陰陵泉
- 言語障礙 :風池+啞門+通里+風府+勞宮+尺澤
- 原發性高血壓 :風池+足竅陰+百會+內關+太衝+太溪+太陽
- 鼻竇炎 :風池+上星+迎香+合谷+齦交
- 精神分裂症 :風池+百會+水溝+風府+四神聰+通里+太衝+內關+中脘+三陰交
- 嘔吐 :風池+內關+正營+中脘+印堂+外關
- 偏頭痛 :風池+率谷+外關+後頂+太陽
- 暈眩 :風池+陰陵泉+申脈+豐隆+太衝+頷厭+頭臨泣+後頂+玉枕+陽谷+百會+足臨泣+養老+外關+腕骨
-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 :風池+風門+列缺+合谷+復溜
- 咳嗽 :風池+合谷+身柱+中府+至陽+大椎+列缺
- 顏面神經麻痺 :風池+頰車+聽會+合谷+下關+太陽+地倉+尺澤
- 眼睛脹 :風池+攢竹+瞳子髎+睛明+絲竹空+地五會
- 眼睛癢 :風池+合谷+太衝+太陽+委中
艾灸刮痧
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