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
經絡運行時間:23:00-01:00經絡屬性::五行:木 陰陽:少陽
經絡對應::表裡對應:足厥陰肝經。 臟腑別通對應:手少陰心經。同名對應:手少陽三焦經
相關臟腑或器官:頭部、肩頸部、眼睛、耳朵、肝臟、膽、陰部器官
最後更新日:2022-10-09
足少陽膽經的基本介紹
足少陽膽經是屬於陽經,運行時間是11:00 pm-1:00am。所以膽經有病的人,通常會在這個時候特別嚴重,許多人在這段時間內無法入睡就是一個現象。我們分析膽經的症狀,必須區分以下三個方向來辨證:
1. 循行路線與聯繫臟器
就是膽經所走過的路線,會影響相關的臟腑或是器官。從膽經循行路線看來,小趾次小趾痛,腳外側痛,腳踝痛,小腿大腿外側痛,坐骨神經痛,臀部痛,下腰痛,肩頸痛,偏頭痛,耳痛,就是在循行路線上。
治療膽經異常所造成的痛證就是以這個為辨證基礎。膽經絡肝,與眼,耳有相互聯繫。
2. 主要影響臟腑的病候
膽經主要影響的臟腑是膽,膽腑如果異常,會有消化系統的問題,例如食慾減退、腹脹、腹痛、嘔吐、噁心、消化不良等。膽有問題的人,嘴裡會有苦苦的現象。
《靈樞.經脈》提到:「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膽經異常時會出現以下病症:
- 口苦、口乾、口臭
- 善太息、胸脅痛、不能轉側
- 面色晦暗、身體無光澤
- 小腿外側熱、厥冷、麻木、痠痛
膽經上的穴道主治有關「骨」方面的病症,例如:
- 頭痛、顳額痛、眼睛外側痛
- 缺盆(鎖骨上窩)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等症
- 自汗出、戰慄發冷、瘧疾
- 胸脇肋、大腿及膝部外側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絕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節都痠痛
- 小趾側的次趾(足第四趾)運作不暢
此外,膽經還主治以下病症:
- 耳鳴、耳聾
- 目赤腫痛、流淚
- 喉嚨痛
- 肩頸痛
- 牙痛
- 癲狂、癇症
3. 相互影響的經絡與臟腑病候
膽經與肝經互為表裡關係,因此膽經異常也會有肝經的病變,例如:口苦、口乾、口臭、善太息、胸脅痛、不能轉側、面色晦暗、身體無光澤、小腿外側熱、厥冷、麻木、痠痛等。
膽經與心經互為臟腑別通關係,因此從心經上也可以找出改善膽經疼痛的反射穴道,例如:合谷穴、勞宮穴、內關穴等。
膽經與三焦經互為同名(少陽經)關係,因此膽經異常也會有三焦經相關的症狀,例如:耳鳴、耳聾、目赤腫痛、流淚、喉嚨痛、肩頸痛、牙痛、癲狂、癇症等。
膽經屬於陽經,只要體內有寒氣,就會造成陽虛,因此膽經就會第一個受影響。現代人普遍陽虛,因此幾乎都有膽經異常的問題,就養生上而言是一個重點經絡。
現代人普遍少陽經異常,主要表現為膽經虛證、三焦經實證,構成「寒熱夾雜」的複雜經絡體質狀態。
本經常見的疼痛
本經的常見症狀或疾病
足少陽膽經的44個穴道清單
足少陽膽經的影片介紹
足少陽膽經相關文章資訊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草藥單方
本經常見之歸經食物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藥方劑
足少陽膽經的良導絡研究
【良導絡實症】 相關部位:眼,頭部,肌肉。實症抑制點:陽輔穴。主要生理症狀:頭痛,頭重,食慾不振,嘔逆,惡寒,發熱出汗,易怒,口苦。
【良導絡虛症】 相關部位:眼,頭部,肌肉。虛症興奮點:俠谿穴。主要生理症狀:眩暈,眼睛異常,手腳重,步履不穩,眼無神,眼黃,血壓異常。
相關經脈、別絡與絡脈
足少陽膽經經脈
《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足少陽膽經經脈起於眼外角瞳子髎,在此接納手少陽三焦經經氣。向上行至頭角,再向後屈而下行,至耳前上方,繞耳後,沿頸部下行至肩上,前屈下行入鎖骨上窩。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在耳後分支進入耳中,從耳前穿出斜行到外眼角外側。又有一支脈,從外眼角下至大迎處,分出一支斜行向上,經過顴骨前面到眼下方。其幹線從大迎處至下頜角,下行經頸側部到鎖骨上窩,與上述下行的主幹線會合。
「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
在此分為腹內、腹外兩支:腹內支,入胸中,穿過橫隔,分布於膽和肝,沿脅肋內面下行,從腹股溝穿出,繞陰毛,橫向走到髖關節後方。外行支從鎖骨上斜行至肩關節前,下行至腋下,在胸腹外側下行,經髂前下棘到股前,與腹內下行支會合。
「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從髖關節後方沿股外側,經膝關節外側,下行經腓骨、外踝前面,沿足背至第四趾的外側端。在足背有一分支,斜行至大趾端,分布於大趾的叢毛中,在此銜接足厥陰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溝通。
足少陽膽經絡脈
《靈樞.經脈》:「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
足少陽膽經的絡脈,起於外踝上方5寸處足少陽膽經的光明穴。在此分出兩支:
- 一支走向脛骨內側,與足厥陰肝經相銜接,組成表裡經氣互相交流的通路。
- 另一支沿足少陽膽經下行分布於足背。
足少陽膽經別絡
《靈樞.經別》:「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頜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
足少陽膽經的別絡,從股外側髖關節處的足少陽膽經分出,沿足少陽膽經向內上斜行,到腹股溝及陰毛處,分支與厥陰肝經相銜接,組成表裡經經氣相互交流的第二通路。
其幹線沿季肋上行到第八肋端入腹(日月穴),分布於膽和肝,由肝上行穿橫隔進入心臟,從心臟穿出沿食道至咽喉,由此上行經過下頜,分支分布於面頰部。
主幹上行至眼外角,在眼外角入眼球後,分布於通往腦的脈絡「目系」,在眼角分支與足少陽膽經相銜接。其線路組成了關聯線路,加強了足少陽膽經與肝、心、眼的聯繫。
皮部與經筋(肌肉筋膜)
《靈樞.經筋》:「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蹻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痺也。」
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五趾,向後行於足背,結於踝關節(相關肌肉:趾短伸肌)。從踝關節向上沿脛骨外側結於膝關節外側(相關肌肉:趾長伸肌、腓骨短肌,腓骨長肌)。
在膝關節處有一分支,斜行於股前的伏兔穴處(相關肌肉:股直肌)。其主於上行股外側至髖關節處(相關肌肉:股外側肌及股間肌)。在髖關節下方有一分支,斜行至腰骶部(相關肌肉:臀大肌)。
主幹從髖關節處上行,經過腹側、胸側,上行至腋前方,分布於胸的乳部,再上行結於缺盆(相關肌肉:腹外斜肌、前鋸肌、胸大肌等)。
在腋前方有一分支,自腋前上至缺盆,與前支會合。從缺盆上行,沿足太陽經筋前方,經耳後繞至額角,左右交會於頭頂(相關肌肉:斜方肌前部、胸鎖乳突肌鎖骨頭、耳後肌、耳上肌、顳肌等)。
在前額處有一分支,下行耳前,至下頜,再轉向顴骨前方上行,結於鼻旁(相關肌肉:顳肌前部、耳前肌、嚼肌、頰肌、上唇方肌內眥頭及鼻肌等)。在鼻旁的下方又分支,斜行結於眼外角(相關肌肉:眼輪匝肌)。
足少陽經筋病候:本經受風、濕、寒邪氣侵犯後,會發生沿經筋分布區的肌痛。經氣不暢時,發生肌肉痙攣;經氣不足時,足部發冷,下肢外側肌肉萎縮或軟弱無力。
經筋的時令病候:陰曆正月為孟春,氣候為生陽,足少陽經易發生經氣不暢或閉塞,出現沿手少陽經分布區的肌肉痙攣、小趾轉筋、膕內痙攣而使膝不能伸直,牽引到股前和骶部,此向上蔓延,可出現肋脅胸乳部及頸部肌肉痙攣,如左側痙攣有時右側有癱瘓症狀。
治療:用火針在壓痛點快速針刺,針刺數次以見效為止。
足少陽膽經的相關典籍
- 《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 《靈樞.經筋》: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蹻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痺也。
- 《靈樞.經別》: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頜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
- 《靈樞.經脈》: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