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Prunus humilis Bge. Seed of Chinese Dwarf Cherry, Seed of Bunge Cherry, Seed of Dwarf Flowering Cherry, Seed of Chinese Bushcherry
- 別名:千金藤,郁里仁,郁李仁,側李,鬱李,秧李,歐李,車下李,雀李,山李,英梅,仁,郁子,鬱里仁,烏拉柰,李仁肉,歐梨,爵李,爵梅,鬱子,白棣,酸丁,樣藜,穿心梅
- 來源:薔薇科落葉灌木歐李郁李的成熟種子。夏、秋二季採收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乾燥。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河北, 甘肅, 陝西, 遼寧, 山東, 河南, 江蘇, 浙江, 江西, 寧夏, 內蒙古, 東北地區, 蒙古
- 生長環境:山坡, 草原, 溝旁, 路旁, 灌叢, 林緣, 坡地, 灌木叢,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郁李仁的傳統功效
1. 利水消腫
鬱李仁,歷代醫家在其利水消腫功效方面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利尿,而是透過多重途徑,緩解水腫。
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窺見鬱李仁利水消腫的佐證。《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均明確記載鬱李仁主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闡述其「甘苦而潤,其性降,故能下氣利水」,並以案例說明其疏通氣機,改善水腫的作用。 《本草新編》更指出鬱李仁「消浮腫,利小便,通關格」,強調其不僅能利水,還能疏通水道,解決水腫的根本原因。
多部典籍也從不同角度闡述其作用機制。《食療本草》的「破癖氣,下四肢水」指出其能排除體內瘀滯之氣,從而利水。《本草求真》則將其與胡麻區分開來,認為鬱李仁「入脾下氣,行氣破血」,其辛甘苦三味俱全,能潤滑腸道,並具有行氣破血的功效,利水消腫的機制更為全面。 《藥性論》和《蘭室祕藏》則側重其通利腸道,解決便祕,從而改善水腫的作用。而《日華子諸家本草》及《本草再新》更提及其通暢五臟,甚至能通關節,其利水消腫作用範圍更為廣泛。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充分證明鬱李仁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其機理可能涉及疏通水道、行氣破血、潤腸通便等多個方面,並非單純的利尿劑,而是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腫問題,為後世臨牀應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然而,需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其功效和作用機理的理解有所差異,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辨證施治。
2. 潤燥
鬱李仁,自古以來即為重要的中藥單方,其潤燥功效在諸多古代醫籍中皆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亦有相通之處。
《本草求真》指出鬱李仁潤燥通便之效,並強調其與胡麻不同,胡麻僅能潤燥,而鬱李仁則能「入脾下氣,行氣破血」,此處突顯鬱李仁的特殊性,不單純只是潤澤乾燥,更能疏通氣血,改善因氣滯血瘀導致的便祕和水腫。 《珍珠囊藥性賦》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破血潤燥」,點明其潤燥作用是建立在破除血瘀的基礎之上。 《蘭室祕藏》更進一步說明鬱李仁「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這與現代醫學中便祕與腸道乾燥的概念相符。
多部本草書中記載鬱李仁可治療水腫,如《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食療本草》、《本草再新》等,皆提到其利水消腫的功效。這與鬱李仁潤澤腸道,促進腸蠕動,排除體內積液的機理相關。 《本草新編》則認為鬱李仁入肝、膽二經,能調逆氣,通關格,此說明其潤燥作用,並非單純滋潤,更能疏通經絡,改善因氣機不暢導致的乾燥症狀。
《本草綱目》則從更深層次闡述其潤燥機制,指出鬱李仁「甘苦而潤,其性降,故能下氣利水」。它不只是單純的潤澤,更是通過降低氣機,利水消腫來達到潤燥的目的。 然而,《神農本草經疏》也提醒,鬱李仁下後可能導致津液虧損,故為治標救急之藥,需謹慎使用。
綜上所述,鬱李仁的潤燥功效並非單純的增加體內水分,而是通過疏通經絡、利水消腫、改善氣血運行等多重途徑,來解決因氣滯血瘀、津液虧損導致的乾燥和便祕等問題。其潤燥功效的精妙之處,正體現在它對症下藥,標本兼顧的治療理念上。
3. 降氣
鬱李仁,其「降氣」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與藥性息息相關。
《本草求真》指出鬱李仁「味辛甘與苦,而能入脾下氣,行氣破血」,認為其辛味能散,苦味能降,潤澤的藥性則能使氣機通利,與僅能潤燥的胡麻不同,更能有效治療水腫、便祕等因氣滯不通導致的病症。 《藥性論》則簡潔地指出其能「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說明其在疏通腸道氣滯方面的功效。 《日華子本草》更進一步闡述其「通洩五臟,下氣」的作用,顯示其降氣功效並非侷限於腸胃。
《本草綱目》則從藥性入手分析其降氣機理:「郁李仁甘苦而潤,其性降,故能下氣利水。」 書中更以一個案例說明鬱李仁如何通過疏通肝膽之氣,治療目張不得瞑的症狀,從側面印證其「降氣」功效能作用於全身。 《本草新編》則強調鬱李仁「善入肝,以調逆氣」,說明其能調節肝氣,使氣機得以暢達,從而解決關格不通等問題。
然而,《神農本草經疏》也提醒,鬱李仁「下後多令人津液虧損,燥結愈甚」,提示其雖能有效解決氣滯導致的症狀,但需謹慎使用,避免過度使用造成體液不足等問題。綜上所述,鬱李仁的「降氣」功效主要體現在疏通氣機,調和臟腑,尤其針對腸胃、肝膽等處的氣滯不通,具有良好的療效。但其藥性偏於峻下,需遵從醫囑使用。
4. 利水滲濕
鬱李仁,古籍中記載其利水滲濕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機理值得細細探究。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均記載鬱李仁能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指出,水腫脹滿多因脾虛濕熱,鬱李仁「辛苦能潤熱結,降下善導癃閉」,能有效排出體內積聚的水分。這說明鬱李仁的利水作用,是透過疏通水道,排除體內濕熱,而非單純利尿劑的脫水作用。
《本草求真》中提到鬱李仁「入脾下氣,行氣破血」,與常見的潤燥通便藥材胡麻不同。其辛甘苦三味俱全,辛能散,甘能潤,苦能降,三者合力,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滲濕的效果。此觀點強調鬱李仁利水滲濕的機制是多層面的,並非單一作用。
《食療本草》記載鬱李仁「破癖氣,下四肢水」,《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指出其「通洩五臟,膀胱急痛」,說明其利水作用不僅限於四肢水腫,更能改善全身水液代謝失衡的情況,甚至能緩解膀胱相關的病症。
《本草綱目》則從肝膽角度分析,認為鬱李仁「甘苦而潤,其性降,故能下氣利水」,並以錢乙治療目張案例佐證,說明其藥性可達肝膽,疏通氣機,從而改善相關症狀。 由此可見,鬱李仁利水滲濕的功效,並非單純的排水,而是透過調節氣機,疏通經絡,排除濕熱,從而達到平衡水液代謝的目的,其臨牀應用也相當廣泛。
5. 瀉下
鬱李仁的瀉下功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值得深入探討。
從多部古籍記載來看,鬱李仁的瀉下作用並非單純的峻下,而是具有多重機制。例如,《本草求真》指出鬱李仁「性潤,其味辛甘與苦,而能入脾下氣,行氣破血」,其潤滑、辛散、苦降的特性,能有效改善水腫、便祕等症狀,並與潤燥的胡麻有所區別,但可互相配合使用。這說明鬱李仁的瀉下作用,與其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以及行氣活血的功效密切相關。
《藥性論》提到其能「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食療本草》則記載其「破癖氣,下四肢水」,《日華子本草》更指出其能「通洩五臟」,這些都佐證了鬱李仁瀉下作用的廣泛性,不僅能通利大腸,還能改善因氣滯、水腫等引起的便祕。 《珍珠囊》的「破血潤燥」說明其瀉下作用與破除血瘀、潤澤腸道密切相關。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更明確指出其「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點明瞭其治療便祕的特定病機。
《本草新編》則從經絡角度分析,認為鬱李仁「入肝、膽二經」,能「調逆氣」,從而達到通利關格的效果。 《本草綱目》更以臨牀案例說明其作用機制,認為鬱李仁「甘苦而潤,其性降,故能下氣利水」,並能疏通肝膽之氣,解決因氣結導致的病症。 而《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脾虛濕熱的角度解釋其瀉下作用,認為其能「導大腸燥結,利周身水氣」。但同時也指出其「下後多令人津液虧損」,說明其使用需謹慎,不可濫用。 總而言之,鬱李仁的瀉下功效,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並非單純的刺激性瀉下。
郁李仁的古代典籍
郁李仁的現代功效
1. 潤腸通便
郁李仁的潤腸通便功效,主要源於其豐富的脂肪油和多種維生素成分。在現代藥理學分析中,郁李仁中的脂肪油在腸道內難以被消化吸收,這使其能起到潤滑腸道壁的作用,降低糞便通過腸道的阻力。更關鍵的是,這些脂肪油對腸壁產生溫和的化學及物理刺激,能有效促進腸道平滑肌的蠕動,增加腸內容物的推進,加速糞便排泄,從而直接緩解便秘。
此外,郁李仁所含的豐富維生素被認為對腸道健康有積極影響。這些維生素有助於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生長與繁殖,同時抑制有害菌的過度增殖。健康的腸道菌群環境對於維持正常的腸道功能至關重要,它能改善消化吸收效率,減少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間接且持久地改善腸道功能,預防便秘的發生。因此,郁李仁發揮通便作用是透過脂肪油的潤滑作用、對腸道的刺激性蠕動促進作用,以及維生素對腸道微生態環境的調理作用等多重機制協同實現。
2. 抗發炎
郁李仁的抗炎效用,現代藥理學分析顯示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類黃酮、三萜類化合物及多糖等活性物質。這些成分能多靶點作用,包括顯著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β (IL-1β) 等促炎細胞激素的釋放,同時透過調控核轉錄因子NF-κB訊號傳導通路,及抑制環氧合酶-2 (COX-2) 等關鍵炎症酵素活性,進而減少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質的生成,從而減輕組織損傷及疼痛。
3. 保肝利膽
郁李仁的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其保肝功效主要源於富含的維生素E及多種天然抗氧化物質。這些活性成分能有效清除體內過量的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顯著降低氧化應激對肝細胞造成的損害,從而保護肝細胞膜結構與功能完整性,維持肝臟生理平衡,有助於預防及修復化學性或病理性肝損傷。
在利膽方面,郁李仁能促進膽汁分泌與排出,增加膽汁流量,此機制不僅有助於脂質的消化吸收,更關鍵地加速了膽固醇、膽紅素及其他脂溶性代謝廢物經膽道系統的排泄,減輕肝臟代謝負擔,並可預防膽汁淤積。此外,其富含的營養成分,如不飽和脂肪酸,亦可能參與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過程,協同提升肝臟的整體解毒代謝能力,進一步強化其對有害物質的清除作用。
4. 改善睡眠
郁李仁改善睡眠的現代藥理機制,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礦物質與特定胺基酸協同作用。
郁李仁所含的鎂離子在神經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能作用於GABA受體,增強GABA(γ-胺基丁酸)的抑制性神經傳導,從而產生鎮靜效果並促進肌肉放鬆,有助於緩解內在緊張,為入睡創造有利條件。鉀離子則有助於維持神經細胞膜電位的穩定,確保神經信號的正常傳導。鋅離子可能影響多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鈣離子則參與神經元的興奮性調節。這些礦物質共同維護神經系統的穩定性,減少過度興奮。
更為關鍵的是,郁李仁含有色胺酸。色胺酸是人體合成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5-HT)的必需前驅物。血清素在大腦中進一步轉化為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是調節人體晝夜節律和睡眠-覺醒週期的關鍵激素,其分泌量的增加能有效地引導身體進入睡眠狀態,並維持睡眠的深度與品質。雖然酪氨酸主要參與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但其在維持整體神經系統平衡方面也間接重要,確保睡眠-覺醒週期的協調運作。
總體而言,郁李仁透過提供神經系統所需的關鍵礦物質,並直接供應褪黑激素合成的原料,多方面調節神經功能與生物節律,從而達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5. 降血脂
鬱李仁的降血脂作用,其現代藥理機制主要涉及兩大方面。首先,其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能調節體內脂質代謝,如抑制肝膽固醇合成酶活性,並提高肝細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表達,促進LDL-C從血液中清除,有效降低血清總膽固醇(TC)及LDL-C水平。其次,鬱李仁所含膳食纖維可在腸道中與膽固醇及膽汁酸結合,阻礙其小腸吸收,並增加糞便中膽固醇排出量,從而降低血脂。此雙重作用協同效應,使其具備降血脂之功效。
郁李仁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郁李仁的炮製
鬱李仁處理步驟:
- 篩去泥屑
- 淘淨
- 揀淨雜質和碎殼
- 曬乾
- 用時搗碎
- 採得郁李仁後,先湯浸
- 削去上尖
- 去皮令淨
- 用生蜜浸一宿
- 漉出陰乾
- 研如膏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鬱李仁注意事項
- 陰虛液虧者慎服:鬱李仁性寒利濕,陰虛液虧者使用可能會加重口乾舌燥、失眠等症狀。
- 孕婦慎服:鬱李仁有活血破瘀的功效,孕婦服用可能會導致流產。
- 忌牛、馬肉:鬱李仁與牛、馬肉相剋,食用後可能引起腹痛、嘔吐等不適症狀。
郁李仁相關的方劑
郁李仁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郁李仁含有的化學成分
苦杏仁甙(Amygdalin), 郁李仁甙A(Prunuside A), 郁李仁甙B(Prunuside B), 蛋白質 IR-A(IR-A Protein), 蛋白質 IR-B(IR-B Protein), 薔薇甙A(Multiflorin A), 薔薇甙B(Multiflorin B), 熊果酸(ursolic acid), 香草酸(Vanillic acid), 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阿福豆甙(Afzelin), 山柰甙(Kaempferitrin), 野薔薇甙A(Multinoside A)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