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肺大黃煎

瀉肺大黃煎

XIE FEI DA HUANG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大腸經 15%
肝經 14%
肺經 13%
心經 13%
胃經 7%
小腸經 7%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瀉肺大黃煎中包含大黃,乃因其苦寒泄熱,瀉下攻積之效。肺熱壅盛,熱邪內陷,導致咳嗽喘促、痰黃黏稠,甚則胸痛、氣急。大黃能清熱瀉火,瀉肺通腑,下氣降逆,可有效祛除肺熱,宣通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咳嗽、喘促等症狀。同時,大黃還可活血化瘀,改善肺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進一步達到治癒之效。

瀉肺大黃煎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肺熱燥咳時,生地黃可以清肺熱,滋陰潤燥,緩解燥咳症狀,並保護肺陰。
  2.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生地黃與其他藥物如大黃、知母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潤肺止咳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生地黃可緩解大黃的燥性,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瀉肺大黃煎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肺止咳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瀉肺、止咳化痰的療效。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在該方劑中,杏仁可以潤燥止咳,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同時,也能與大黃等藥材相輔相成,清熱瀉火,促進肺熱的消除。此外,杏仁的降氣平喘作用,還能緩解肺熱引起的喘息。總而言之,杏仁在瀉肺大黃煎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藥效的發揮,達到治療效果。

瀉肺大黃煎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肺氣鬱滯,則氣機不利,易致嘔吐,而枳殼可疏肝理氣,使肺氣下降,止嘔止咳。
  2. 配合大黃,瀉熱通便:枳殼與大黃同用,可增強大黃瀉熱通便的功效。枳殼能理氣行滯,促進大黃藥性運行,使藥效發揮更佳。同時,枳殼能緩解大黃的燥性,避免其過於傷津。

瀉肺大黃煎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宣肺透疹:牛蒡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宣肺透疹之功效。對於肺熱壅盛、熱毒鬱結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疹出不暢等症狀,牛蒡能有效清熱解毒,宣散肺熱,促進疹出,達到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效果。
  2. 輔助大黃瀉熱:大黃性寒,味苦,瀉熱力強,但其瀉下作用較為猛烈,易傷正氣。牛蒡性寒,味甘,與大黃合用,可緩和大黃的瀉下作用,避免過於猛烈,使藥效更為平和,同時也能增強大黃的清熱解毒之效,達到協同作用,達到瀉熱而不傷正氣的效果。

瀉肺大黃煎中加入鬱李仁,是因其具有潤腸通便,滑腸泄熱之效。

鬱李仁性平味甘,入脾、大腸經,能潤腸通便,對於燥熱便祕者,可緩解腸道燥熱,促進排便。

此方以大黃瀉火解毒為主,配以鬱李仁潤腸通便,可更好地清除肺熱,促進痰液排出,達到瀉肺止咳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瀉肺大黃煎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肺臟氣實」,表現為心胸煩悶壅滯、咳嗽喘促,兼見「大腸氣滯」之證。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壅滯易影響大腸傳導功能,故本方通過瀉肺通腑,達到上下氣機暢通之效。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川大黃(瀉肺通腑)

  • 性味功效:苦寒,歸大腸、脾、胃經,具瀉下攻積、清熱瀉火之效。
  • 方中作用:直瀉肺與大腸之實熱,解除氣機壅滯,為「瀉肺通腑」的核心藥物。

2. 臣藥:杏仁、枳殼(降氣化痰)

  • 杏仁(苦溫,歸肺、大腸經):
    • 宣降肺氣,止咳平喘,助大黃通降肺氣。
  • 枳殼(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 行氣寬中,破滯消脹,與杏仁協同調暢氣機。

3. 佐藥:生地黃汁、牛蒡根汁(清熱滋陰)

  • 生地黃汁(甘寒,歸心、肝、腎經):
    • 滋陰涼血,防大黃、枳殼燥烈傷陰。
  • 牛蒡根汁(辛寒,歸肺、胃經):
    • 清熱解毒,利咽散結,助瀉肺熱。

4. 佐使藥:鬱李仁(潤腸通便)

  • 性味功效:辛甘平,歸大腸、小腸經,潤燥滑腸,利水消腫。
  • 方中作用:輔助大黃通便,兼顧肺燥腸閉之證。

5. 輔料:蜜、酥(調和藥性)

  • 蜂蜜:甘平,緩和大黃峻猛之性,兼能潤肺止咳。
  • 酥(乳酪):滋養肺陰,使瀉而不傷正。

治療原理與邏輯推理

此方以「瀉肺通腑」為主軸,結合「降氣化痰」「清熱滋陰」三法:

  1. 瀉肺實:大黃為君,直瀉肺與大腸之熱結,解除氣機壅滯。
  2. 調氣機:杏仁、枳殼一降一行,恢復肺氣宣肅功能。
  3. 護陰液:生地黃、牛蒡根、蜜、酥滋養陰津,防燥熱傷肺。
  4. 通腑氣:鬱李仁輔助通便,使肺熱從腸道下泄。

整體配伍體現「肺病治腸」的傳統理論,通過通腑以減輕肺氣上逆,達至「上病下取」之效。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生地黃汁3合,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研),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牛蒡根汁2合,鬱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上為細散。
用蜜四兩,酥2兩,入前二味汁,同於銀鍋子內,入諸藥末,攪令勻,慢火熬令成膏,收於瓷盒內。每服1茶匙,以清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瀉下力強,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肺大黃煎,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生地黃汁3合,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研),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牛蒡根汁2合,鬱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主治:肺臟氣實,心胸煩壅,咳嗽喘促,大腸氣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