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瀉肺麥門冬煎
XIE FEI MAI MEN DONG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九引《神巧萬全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瀉肺麥門冬煎」方劑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能緩解肺燥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
- 清熱降火:本方以瀉肺為目的,麥門冬的清熱降火作用,可有效降低肺熱,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瀉肺止咳的效果。
麥門冬作為本方重要藥材,其滋陰潤肺、清熱降火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療效相輔相成,起到緩解肺熱咳嗽、潤燥止咳的作用。
瀉肺麥門冬煎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潤腸通便,助瀉肺止咳:鬱李仁性味甘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肺燥咳嗽往往伴隨便祕,鬱李仁可潤腸通便,使痰液易於排出,有助於瀉肺止咳。
二、利水消腫,促進痰液排出:鬱李仁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濕氣排出,有利於痰液的化解和排出,進一步增強了瀉肺止咳的效果。
瀉肺麥門冬煎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肺: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肺熱咳嗽、痰黃粘稠者,大黃可清熱解毒,宣肺化痰,與麥門冬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瀉肺止咳之效。
- 通腑排毒:大黃能通便瀉熱,對於熱毒鬱積肺絡,導致肺氣閉塞者,大黃可通腑排毒,使熱毒從大便排出,減輕肺部的負擔,促進肺氣宣降,達到治療效果。
「瀉肺麥門冬煎」方劑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辛,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潤肺化痰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氣喘等症狀,杏仁能有效疏散肺熱,使痰液稀化易於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 潤肺生津: 麥門冬性味甘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熱生津之效。而杏仁則能配合麥門冬,起到潤肺生津、清熱解毒的作用,使肺部得到滋潤,緩解口乾舌燥等症狀。
因此,杏仁的加入,可以與麥門冬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宣肺止咳、潤肺生津的效果,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的目的。
瀉肺麥門冬煎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氣止咳:枳殼味苦性寒,具有降氣止咳之效。肺熱壅盛,氣機不暢,咳嗽痰多者,枳殼可清熱降火,化痰止咳,配合麥門冬滋陰潤肺,共奏清熱化痰、降氣止咳之效。
- 行氣止痛:枳殼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氣滯,緩解胸悶、胸痛等症狀。對於肺熱壅盛導致的胸痛,枳殼可以起到輔助緩解的作用。
「瀉肺麥門冬煎」中加入川貝母,是因其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川貝母味甘微苦、性寒,入肺經。其性寒能清熱,化解肺熱燥邪,潤肺止咳;其苦能降氣,能化痰止咳,宣肺止咳。
因此,川貝母與麥門冬、沙參等藥物配伍,可以起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熱邪犯肺、肺燥咳嗽、痰稠難咳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瀉肺麥門冬煎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針對肺熱燥咳、津液不足的情況。
生地黃味甘苦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它可以清泄肺熱,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咳嗽、痰粘等症狀。同時,生地黃還能滋陰生津,補充肺陰不足,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咽乾口渴、聲音嘶啞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在瀉肺麥門冬煎中起着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瀉肺止咳、滋陰潤燥的效果。
「瀉肺麥門冬煎」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宣肺透疹: 牛蒡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宣肺透疹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疹出不暢等症狀,牛蒡能起到清熱解毒,促進肺氣宣通的作用,與麥門冬、知母等藥物配合,共奏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功。
- 疏散風熱,利咽止痛: 牛蒡還具備疏散風熱、利咽止痛的作用。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咽喉疼痛、口乾舌燥等症狀,牛蒡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有效緩解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瀉肺麥門冬煎]主治「肺臟氣實,胸煩壅,咳嗽喘促,大腸氣滯」,其核心病機為 肺氣壅實兼燥熱內結,臨床表現以胸悶煩躁、咳嗽氣喘為主,並伴隨大腸氣機不暢。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不降則影響大腸傳導,故方劑設計不僅瀉肺實,亦兼通腸腑。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主藥(瀉肺潤燥):
- 麥門冬(去心): 甘寒潤肺,清熱生津,針對肺燥熱傷陰。
- 鬱李仁、大黃(炒): 二者均能降泄通便,鬱李仁潤腸利水,大黃瀉熱破滯,引肺熱從大腸而解,體現「肺病治腸」之法。
輔藥(宣降肺氣):
- 杏仁: 苦降肺氣,止咳平喘,配合鬱李仁增強肅降之效。
- 枳殼(麩炒): 行氣寬胸,解胸脘痞滿,與杏仁一降一宣,調暢氣機。
佐藥(清熱化痰):
- 貝母(炮): 清化熱痰,開鬱散結,助麥門冬緩解肺中痰熱膠結。
- 生地黃汁、牛蒡根汁: 滋陰涼血(生地黃)、解毒利咽(牛蒡根),針對熱傷津液及咽喉不利。
使藥(調和藥性):
- 蜜、酥(熬膏): 甘緩潤燥,既能矯味,又可護胃,緩和大黃、枳殼峻烈之性。
三、方劑邏輯與整體作用:
此方以 「瀉實潤燥」 為綱,結合「通腑降肺」思路:
- 上清肺熱: 麥門冬、貝母、牛蒡根清潤肺燥;
- 中調氣機: 杏仁、枳殼一降一散,解胸悶咳喘;
- 下通腸腑: 大黃、鬱李仁導熱下行,釜底抽薪。
全方通過滋陰與瀉實並用,緩解肺實燥熱之標,兼顧津液耗傷之本,膏劑形式更宜久服緩圖。
四、推論適應證延伸:
此方可能適用於 肺熱壅盛兼腸燥 之證,如痰黃黏稠、口乾便秘、舌紅苔薄黃者,後世類似「痰熱咳嗽」或「肺熱移於大腸」之候。其組方體現「以降為補」的治療思維,強調氣機通暢對肺功能恢復的重要性。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去心)2兩,鬱李仁(去皮尖,炒)2兩,大黃(炒)2兩,杏仁(去皮尖,細研)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貝母1兩(炮),生地黃汁3合,牛蒡根汁2合。
上為散。
用蜜4兩,酥2兩,入前二味汁,同於銀鍋子內,入諸藥末,攪令勻,慢火熬成膏,收於瓷盒內,每服1茶匙,清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火通便的功效,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肺麥門冬煎, 出處:《醫方類聚》卷九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麥門冬(去心)2兩,鬱李仁(去皮尖,炒)2兩,大黃(炒)2兩,杏仁(去皮尖,細研)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貝母1兩(炮),生地黃汁3合,牛蒡根汁2合。 主治:肺臟氣實,胸煩壅,咳嗽喘促,大腸氣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