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浚川丸方劑中加入甘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瀉水消腫: 甘遂性寒,入膀胱經,具有瀉水消腫之效。對於水腫、腹水、小便不利等症狀,甘遂能促進水液代謝,消除體內積水,達到消腫利水的目的。
- 逐痰止咳: 甘遂亦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壅肺、咳嗽氣喘等症狀,甘遂能幫助排除痰液,改善呼吸道症狀。
然而,甘遂性峻,使用需謹慎,不可單味服用,需配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其功效,並避免其毒副作用。
浚川丸方劑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通便: 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浚川丸用於治療濕熱阻滯、小便不利、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的瀉下作用可以幫助排出濕熱、通暢大便,改善患者的排泄功能。
- 清熱解毒: 芒硝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毒,緩解患者因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尿赤等症狀。
芒硝在浚川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浚川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考慮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潤腸通便:鬱李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能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浚川丸主要用於治療腸燥便祕、小便不利等症,鬱李仁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促進排便,使藥效更顯著。
- 利水消腫:鬱李仁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體內水液代謝,減少水腫。浚川丸中加入鬱李仁,可增強利水功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消腫利水的目的。
浚川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因為其瀉熱通便的作用。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等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並瀉除腸道積熱;其通便作用則可潤腸通便,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
因此,浚川丸中加入大黃,旨在清熱解毒,通便排毒,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浚川丸方劑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通便: 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黑牽牛,主要用於治療便祕、腹脹等症狀,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
- 利水消腫: 黑牽牛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在浚川丸中,黑牽牛可能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浚川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積聚」,即氣血水液停滯成實之證,屬中醫「癥瘕」「水腫」「便秘」等範疇。積聚成因多為氣滯、血瘀、痰濕膠結,阻遏腑氣,而浚川丸以峻下逐水、通腑瀉積為主,擅攻有形實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黑牽牛(二兩)
性苦寒,瀉下逐水之力峻猛,擅消「三焦壅滯」,通利二便。其量獨重,決定了全方「瀉下攻積」之主導方向,尤善攻逐水飲積滯。臣藥:甘遂、芒硝
- 甘遂(二錢)為逐水要藥,直達水飲結聚之處,破癥消腫,與牽牛協力攻下。
- 芒硝(二錢)軟堅瀉熱,助大黃通腑,針對燥屎內結,使積滯更易排除。
佐藥:大黃、鬱李仁
- 大黃(三錢)瀉熱通腸,與芒硝相須為用(類「大承氣湯」配伍),蕩滌腸胃實熱。
- 鬱李仁(一錢)潤腸利水,緩和諸峻藥之燥烈,兼防傷陰。
全方配伍特點
- 峻下與潤降並存:牽牛、甘遂峻逐水濕,配伍鬱李仁潤滑,既增藥效,又制其烈性。
- 集中攻逐下焦:諸藥皆歸大腸、膀胱經,協力通腑、利水、破積,尤宜「水熱互結」之實證。
- 丸劑緩圖:雖藥性峻烈,但製為丸劑(如梧桐子大),每次少量服用(30-50丸),寓「峻藥緩攻」之意,減緩對正氣的耗傷。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瀉下通腑→利水消腫→破結散聚」三重機轉,針對積聚之「標實」急症。其核心在於:
- 通利二便:使水濕、燥屎從下竅而出,腑氣得通則氣血自調。
- 分解邪結:芒硝軟堅、甘遂破水、牽牛行氣,合力分解膠結之病邪。
- 給邪出路:集中引邪下行,避免攻伐過度傷及中上二焦。
總結
浚川丸乃「瀉積逐水」之猛劑,適用於體實症急者,其組方體現「去菀陳莝」之法,通過峻瀉消除有形實邪,重建氣血流通。然須精準辨證為「水熱實積」者,方可得效。
傳統服藥法
甘遂2錢,芒消2錢,鬱李仁1錢,大黃3錢,黑牽牛末2兩。
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峻烈,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浚川丸, 出處:《袖珍》卷三引張子和方。 組成:甘遂2錢,芒消2錢,鬱李仁1錢,大黃3錢,黑牽牛末2兩。 主治:積聚。
浚川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桑白皮5錢,大戟5錢,雄黃5錢,茯苓5錢,芫花5錢,甘遂5錢,商陸5錢,澤瀉5錢,巴戟5錢,葶藶5錢。 主治:十種水氣初起。
浚川丸, 出處:《準繩·幼科》卷七。 組成:大戟半兩,芫花(醋炒)半兩,沉香半兩,檀香半兩,南木香半兩,檳榔半兩,蓬莪朮半兩,大腹皮(洗,焙乾)半兩,桑白皮(銼,炒)半兩,黑白牽牛(曬,研取生末)1兩,巴豆(去殼膜心,存油)35粒。 主治:水腫及單腹脹,氣促食減,遍身面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