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效疏風散

DA XIAO SHU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大腸經 15%
胃經 15%
小腸經 10%
三焦經 10%
肝經 10%
心經 7%
心包經 7%
肺經 7%
腎經 2%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大效疏風散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基於其 瀉熱解毒 的作用。

大黃味苦寒,入胃、大腸經,具有 瀉熱、通便、涼血、解毒 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用於 清熱瀉火,尤其是針對外感風熱、熱毒壅盛所致的 高熱、頭痛、咽喉腫痛、便祕 等症狀。

此外,大黃還能 活血化瘀,有助於 散瘀消腫,進一步促進疾病的恢復。

大效疏風散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其 行氣止痛、消積化痰 的功效。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 消食導滯、行氣止痛、殺蟲 等作用。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頭痛、齒痛、脘腹脹痛、腹瀉、痢疾等症,檳榔能起到疏風散寒、行氣止痛、消積化痰的功效。

此外,檳榔還可 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有助於消除因食積或痰濕引起的症狀。因此,在大效疏風散中加入檳榔,可以 增強方劑疏風散寒、行氣止痛、消積化痰 的效果。

大效疏風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理氣解鬱、止痛化痰的功效。方中加入橘皮,可以疏肝理氣,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胸悶、脘腹疼痛等症狀。
  2. 行氣散寒:橘皮具有行氣散寒、溫中和胃的功效。它可以促進氣血運行,驅散寒邪,緩解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總之,橘皮在大效疏風散中,發揮著理氣止痛、行氣散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疏風解表、散寒止痛的效果。

大效疏風散中使用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芒硝味苦鹹,性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熱邪壅盛,導致頭痛發熱、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芒硝能夠清熱瀉火,通利大便,使邪氣從大便中排出,達到疏風散熱的目的。
  2. 引藥下行:芒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的藥效引導入下焦,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在疏風散中,芒硝可以引導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下行,加強其治療效果,從而更好地緩解風熱症狀。

中藥方劑「大效疏風散」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通便,清熱解毒:黑牽牛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去除體內積熱,改善便祕,並抑制炎症。
  2.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方劑中加入黑牽牛,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通便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疏散風熱,止咳化痰,達到治療外感風熱、咳嗽、痰多等症狀的效果。

因此,黑牽牛在「大效疏風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清熱瀉下、疏散風熱的功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效疏風散主治功效分析

大效疏風散,出自《活幼口議》,乃專為嬰孩小兒設計之方劑。其主治功效,直指「驚、熱、風、痰」四證結聚於胸臆之間,所導致的一系列病理現象。患兒因邪氣壅滯,表現為昏困沉重,關竅不通,諸脈氣閉,以致神情默默,欲食不食,欲起不起,倦伏不醒,甚至不知其症候。此方立足於疏風化痰、清熱通便,以期迅速解除病症。

治療原理分析

大效疏風散的治療原理,可從其藥物組成及功效深入探討:

  1.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大黃):方中大黃,性味苦寒,功善瀉下通便,既可清泄熱毒,又能活血化瘀,將體內積滯之邪氣排出體外。對於因熱邪壅塞導致的昏困沉重,以及脈絡瘀滯,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2. 消積化滯,殺蟲利水 (檳榔):檳榔味苦辛,性溫。能消積化滯,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消化,幫助將積滯的食積、痰濁等排除。同時,其殺蟲利水之功效,對於體內有寄生蟲或水濕停滯的患兒,亦有裨益。

  3. 理氣和胃,化痰止咳 (橘皮):橘皮,味辛溫,能理氣和胃,健脾化痰。對於因氣滯導致的胸悶、腹脹,或因痰阻肺氣引起的咳嗽等症狀,皆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陳皮相較於新鮮橘皮,藥性較為平和,更適合用於孩童。

  4. 潤腸通便,清熱涼血 (芒硝):芒硝味鹹苦,性寒。具有潤腸通便,瀉熱通腑之功。與大黃合用,增強瀉下之力,快速清除體內積熱,使氣血運行通暢。

  5. 消腫散結,行氣利水 (黑牽牛):黑牽牛,味苦性寒,能消腫散結,行氣利水。針對體內因氣滯痰阻所形成的腫脹、結塊,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並可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幫助恢復身體的平衡。

綜觀全方,大黃、芒硝瀉下以通腑,清除體內積滯,檳榔消積化滯,橘皮理氣化痰,黑牽牛行氣利水。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化痰、通腑之效,使壅滯的邪氣得以下行,鬱結的氣機得以暢通,陰陽調和,經絡通達,則患兒症狀自然緩解。故《活幼口議》雲「一服之間,決定安樂」,可見其療效之迅捷。

古文啟示

古文提到,「風痰在上即吐,在下即瀉」。意指此方藥力強勁,可以通過吐或瀉的方式,快速排除體內邪氣。而患兒「不經吐利」則說明其氣機鬱結較為嚴重,此時使用大效疏風散,便可迅速打通關竅,使邪氣排出。古文亦提醒,切勿輕易投用其他藥物,以免藥性相沖,適得其反。此方並非一般和順調理之方,而是針對「驚、熱、風、痰」四證所設的急救之方。對於此類複雜的病症,其功效實屬獨到。

大效疏風散,針對嬰孩小兒之特殊體質,以峻猛之藥力,迅速解除病痛,其設計巧妙,配伍精當,實為古代兒科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錦紋大黃(緊實者)3錢,雞心檳榔2錢,舊陳橘皮(去白)2錢,樸消1錢,黑牽牛1分(半熟)。
上為末。
每二歲兒服半錢,三歲1錢匕,先用生蜜調就,次煎薄荷湯點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男性勃起障礙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大效疏風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八。 組成:錦紋大黃(緊實者)3錢,雞心檳榔2錢,舊陳橘皮(去白)2錢,朴消1錢,黑牽牛1分(半熟)。 主治:嬰孩小兒,驚、熱、風、痰4證,結聚於胸臆之間,令兒昏困沉重,關竅不通,諸脈氣閉,所以默默,欲食不食,欲起不起,倦伏不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