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瘟散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大黃味苦寒,性峻,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腑泄熱之功效。瘟疫多屬熱毒熾盛,而大黃能瀉熱解毒,降低體溫,抑制病邪,是治療瘟疫的常用藥物。
二、瀉火通便:瘟疫常伴有發熱、便祕等症狀,大黃具有瀉火通便的功效,能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使熱毒隨便排出,有助於緩解發熱、便祕等症狀,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除瘟散」方劑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瀉火解毒、通利二便的功效。瘟疫流行時,人體容易出現熱毒內盛、氣機鬱滯的情況,芒硝能清熱解毒,暢通氣機,使熱毒從二便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引藥下行:芒硝性滑,能引導藥物下行,使藥力直達病竈,增強療效。在除瘟散中,芒硝可引導其他清熱解毒藥物下行,更好地消解瘟疫之毒。
「除瘟散」方劑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其 瀉下逐水 的功效。牽牛子味苦寒,入肺、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解毒的藥性。
在瘟疫流行時,患者常出現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牽牛子的瀉下作用可以 清熱解毒,瀉熱通便,有助於驅除病邪,緩解患者的不適。此外,牽牛子還能 利水消腫,對於瘟疫引起的全身水腫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除瘟散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邪辟穢:檳榔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殺蟲解毒的功效。古人認為瘟疫乃是由瘴氣、穢氣等邪氣所致,而檳榔能驅散此類邪氣,起到預防和治療瘟疫的作用。
- 行氣通絡:檳榔還能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有助於抵抗瘟疫侵襲。瘟疫往往會造成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而檳榔能改善此狀況,提升免疫力。
總之,檳榔在除瘟散中起到驅邪辟穢、行氣通絡的功效,有助於預防和治療瘟疫。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瘟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治「三十六種夜熱晝涼,瘟病候」,屬中醫溫病範疇,專攻「晝涼夜熱」之特殊熱型。此熱型多因疫毒伏於陰分,晝則陽氣行於表而暫時涼,夜則陽入於陰,與邪相搏而發熱。方名「除瘟」直指其清熱解毒、瀉下逐穢以祛瘟疫之效,契合古代對「瘟病」瘴癘之氣的認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黃、朴消(芒硝):
- 大黃苦寒瀉熱通腑,「將軍」之性蕩滌腸胃積滯;朴消鹹寒軟堅,助大黃瀉下攻積。
- 二者相須為用(大承氣湯思路),通腑泄熱以「釜底抽薪」,使瘟毒從下而解,尤適熱結旁流或腑氣不通之證。
牽牛粉(黑白丑):
- 性烈走竄,逐水通便,兼能瀉肺氣。此處取其「通瀉三焦」之力,助大黃、朴消除壅滯,針對瘟病痰濕穢濁內蘊之病機。
檳榔:
- 辛散苦降,行氣消積,殺蟲破滯。其性「宣行通達」,能開泄氣機,配合牽牛粉疏利水濕,兼防瘟病夾雜蟲積或氣滯。
黃芩湯送服:
- 黃芩清上焦肺熱,與大黃「上下分消」;黃芩湯(若含芍藥、甘草)更能緩急和陰,制約諸藥峻烈之性,協調晝夜陰陽失衡。
全方核心思路:
以「通腑泄熱」為主軸,結合「行氣逐水」,使瘟毒穢濁從二便分消。夜熱屬陰分伏邪,用瀉法導邪外出,體現「邪有出路」之治則。檳榔、牽牛粉兼顧氣滯、水濕等病理產物,符合瘟病多夾濕、夾滯之特點。全方藥簡力專,適用於瘟病初期實熱內結、晝夜熱型分明者,屬「祛邪即所以扶正」之治法。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分,樸消(研)1分,牽牛粉半兩,檳榔2個。
上為末。
每服半錢,臨臥煎黃芩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除瘟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大黃1分,朴消(研)1分,牽牛粉半兩,檳榔2個。 主治:三十六種夜熱晝涼,瘟病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