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寶大安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便瀉下的功效。十寶大安散主要針對熱毒蘊結、血分瘀熱所致的各種疾病,大黃的清熱瀉火之性可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熱毒所致的症狀。
- 通腑導滯: 大黃能通暢腸道,排除體內積滯。十寶大安散中加入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改善腸胃功能的效果。
十寶大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功效。十寶大安散中多種藥材性味較烈,如黃芩、黃連等,甘草可緩和其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
二、增強藥效: 甘草能夠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芩、黃連等相配伍,可增強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之效。
十寶大安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通便: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對於因濕熱阻滯腸道、脾胃虛弱所致的便祕,牽牛子可以有效地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
- 清熱解毒: 牽牛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濕熱內蘊、毒素積聚所致的發熱、口渴、腹脹、疼痛等症狀,牽牛子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因此,十寶大安散中加入牽牛子,主要是為了發揮其瀉下通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便祕、濕熱等病症的效果。
十寶大安散中包含檳榔,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消積導滯: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消食積,導滯氣,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噯氣吞酸等症。
- 行氣止痛:檳榔能行氣止痛,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胃痛腹痛等症。
在十寶大安散中,檳榔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食積胃痛、脘腹脹滿等症具有良好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寶大安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範圍廣泛,涵蓋內、外、婦、兒各科病症,主要針對「痰、氣、血、水、積」五大病理因素所致之疾。其「十寶」之名,或喻其功效多方,而「大安」則強調通調臟腑、安和氣血之效。
- 攻逐痰積氣滯:主治沉痰積氣塊、十種水氣、血氣不暢,反映其瀉下、行氣、消痰之功,尤適日久積滯。
- 通利下焦實邪:如偏墜、木腎、腳氣、淋證、痔漏等,與方中牽牛、檳榔、大黃之逐水通便相關。
- 調和氣血瘀阻:針對心氣脾痛、婦人帶下經病,推測藉行氣活血(如莪朮、三稜)以通瘀滯。
- 祛風解毒消瘡:主治大風瘡癬、癰疽疖毒,可能因大黃、木香等清熱活血,攻瀉毒邪。
- 兼顧表裡寒熱:如瘧疾、瀉痢、瘴氣等,反映其調整氣機、分化寒熱之潛在作用。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核心藥對與季節調節:
- 大黃為君,瀉熱通腸、破積滯,依季節調整用量(春冬重用,夏秋減量),因應人體陽氣盛衰與代謝差異。
- 甘草緩和大黃峻烈之性,夏季減量防助濕,秋增天花粉潤燥,顯示「因時制宜」思路。
- **牽牛子(生用為主)**協同大黃瀉水逐痰,生用則氣雄力猛,夏秋減量防傷正。
- 檳榔行氣利水,與牽牛配伍增強攻下之效;佐木香調氣,夏用南木香兼化濕,秋加花粉生津,平衡燥性。
加減配伍邏輯:
- **黃耆(蜜炙)**補氣固表,與瀉藥同用「攻補兼施」,尤適久病體弱者。
- 陳皮、莪朮、三稜理氣化瘀,助消痰積血塊,體現「氣行則水行」「血行積散」之理。
- 胡椒溫中散寒,反佐大黃寒性,針對寒熱錯雜之證(如翻胃嘔吐)。
治療原理綜述:
- 通因通用:以瀉法驅逐痰水瘀積,如「血氣」「水氣」之病邪壅實者。
- 氣血並治:行氣(木香、檳榔)與活血(莪朮、三稜)同用,調暢氣機以化瘀。
- 表裡兼顧:既可瀉內積(如腸風下血),亦能透外邪(如瘴氣瘧疾),反映「腑通則臟安」之整體觀。
總結
此方以瀉下攻積為主軸,結合行氣、活血、化濕、補氣之品,形成「瀉中寓補」之劑。其廣泛主治或基於「異病同治」原則,凡病機屬痰氣血水交阻者,皆可藉通瀉調氣之法治之。然其峻烈之性明顯,故強調「五更服藥」,趁陽氣初升之際助藥力透達,而「小兒隨減」「妊娠禁服」亦體現分眾施治之慎。
傳統服藥法
大黃(春、冬1斤,夏0.5斤,秋十2兩),甘草(春、冬6兩,夏3兩,秋四1兩),牽牛(春、冬十2兩生,夏8兩半生,秋8兩),檳榔(春、冬十2兩,夏8兩,秋6兩)。上藥每1斤,用木香半兩,夏加南木香,秋加天花粉為細末。
每服3錢,五更雞初鳴時,用冷水調下。十五歲以下作2服,小兒隨意加減。加黃香耆(蜜炙7次)、陳皮(去白)、生胡椒、蓬莪茂(炮)、三稜(炮),自然有瀉有補。
妊娠不可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服用本方前應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寶大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九。 組成:大黃(春、冬1斤,夏半斤,秋12兩),甘草(春、冬6兩,夏3兩,秋4兩),牽牛(春、冬12兩生,夏8兩半生,秋8兩),檳榔(春、冬12兩,夏8兩,秋6兩)。 主治:男子婦人老幼,年深日久,一切沉痰積氣塊,十種水氣、血氣。下部小腸偏墜,木腎,乾濕腳氣,十隔五噎,翻胃嘔吐食,心氣脾疼,喘急痰飲,咳嗽肺脹,吐血鼻衄,五淋,白癩,大風瘡癬,腰腿疼痛,五種消渴,二十四種痔漏,腸風下血,三十六種風,七十二般氣,惡毒赤腫,紫血癜風,癰疽癤毒,左右癱,赤白瀉痢,寒熱瘧疾,陰陽二毒,山嵐瘴氣,婦人赤白帶下,經脈不調,崩中漏下,小兒疳氣癲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