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透膈寬腸散中包含牽牛子,乃因其具有峻下通便之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消積化滯。方中以其為君藥,針對患者腸胃積滯、熱結不通之症,可迅速驅除積滯,通利大便,使腸胃通暢,達到瀉熱通便之目的。然而,牽牛子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不可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透膈寬腸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其能 潤腸通便,軟化大便,促進腸道蠕動,對於便祕、腸燥等症狀有較好療效。同時,芒硝也能 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壅滯腸道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透膈寬腸散中加入芒硝,可以有效 緩解便祕, 清除腸道積熱,達到通便、解毒的目的。
透膈寬腸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透膈寬腸散主要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大黃的瀉下作用能幫助清理腸道積物,緩解便祕,促進腸胃蠕動。
- 清熱解毒: 大黃還具有一定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發熱便祕等症。透膈寬腸散常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大黃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透膈寬腸散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下通便: 甘遂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治療濕熱停滯導致的腹脹便祕。透膈寬腸散主要針對腸胃積滯、濕熱內蘊所致的腹脹便祕、胸悶氣短等症,甘遂能幫助瀉下濁氣,解除腸胃阻塞,促進排泄。
- 消腫散結: 甘遂還具備消腫散結的功效,可治療痰飲積聚、瘰癧等症。透膈寬腸散中,甘遂與其他藥物配伍,可起到消散痰濁、通利水道的作用,有助於解除積滯,改善胸悶氣短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透膈寬腸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腸間壅實,膈熱難行」,意指腸道壅塞不通、實熱積滯內結,導致膈膜上下氣機阻滯,表現為燥屎內結、腹脹痛、便秘,甚或膈上熱邪熏灼所致煩熱、呼吸不暢等證。其功效重在「透膈」(疏通膈膜氣機)與「寬腸」(瀉下腸腑積滯),屬峻下通腑之劑。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分析
川大黃(2兩)
- 為君藥,苦寒沉降,具瀉熱通便、破積滯之效,直攻腸道實熱壅結。《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下瘀血⋯⋯蕩滌腸胃,推陳致新」,能峻下熱結,開通腸道閉塞。
芒消(3兩)
- 為臣藥,咸寒軟堅,助大黃瀉下。《醫學啟源》載其「治熱淫於內,去腸內宿垢,破堅積熱塊」,與大黃相須為用(大承氣湯配伍之理),既可軟化燥屎,又能增強瀉熱通便之力。
白牽牛(1兩)
- 為佐藥,性苦寒,具瀉下逐水、通利三焦之效。《本草綱目》言其「峻下焦水濕,通大腸風秘氣秘」,在此方中不僅助大黃、芒消瀉下,更善行氣通滯,舒解膈膜氣機不暢,使壅實從二便分消。
甘遂(半兩)
- 為使藥,苦寒有毒,專攻逐水飲積滯。《傷寒論》十棗湯用其逐水,此方取其「通利水穀道」(《神農本草經》),針對腸間水熱互結之重症,能破堅消積,增強瀉下效力。
配伍與治療原理
- 峻下與分消並行:大黃、芒消直瀉腸腑燥熱;牽牛、甘遂分消水氣壅滯,四藥合用,使腸道積滯(燥屎、水飲、熱結)從二便速去,腸道通則膈間氣機自暢。
- 蜜水調服之義:蜂蜜甘緩,能制諸藥峻烈之性,兼潤腸助瀉,防芒消、甘遂傷陰之弊。
此方為「通因通用」之法,針對實熱壅塞之急證,以瀉代通,符合「六腑以通為用」之理,然須中病即止(「流動止」),免傷正氣。
傳統服藥法
白牽牛1兩,芒消3兩,川大黃2兩,甘遂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1錢,食後溫蜜水調下,流動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透膈寬腸散有瀉下通腸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透膈寬腸散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透膈寬腸散, 出處:《宣明論》卷七。 組成:白牽牛1兩,芒消3兩,川大黃2兩,甘遂半兩。 主治:腸間壅實,膈熱難行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