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氣湯

二氣湯

ER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3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腎經 18%
膀胱經 18%
大腸經 18%
胃經 11%
脾經 7%
小腸經 7%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氣湯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因其具以下兩點特性:

  1. 瀉下通便:牽牛子性寒,入脾、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通便排毒,適用於便祕、腹脹、積食等症。二氣湯治療的是氣滯濕阻、腸胃不暢,牽牛子可幫助排出體內積存的濕濁,達到通暢氣機的目的。
  2. 消腫散結:牽牛子亦可消腫散結,對於腹中積塊、腫瘤等有輔助治療作用。二氣湯中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如枳實、厚朴等,共同促進氣機疏通,消散腹內積聚,緩解腹部脹痛等症狀。

二氣湯方劑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逐水:甘遂性寒,味苦辛,入肺、脾、腎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之效。二氣湯主治水氣內停,胸腹脹滿,呼吸困難等症狀,甘遂的瀉下逐水作用可有效解除水腫,改善呼吸困難,達到治療目的。
  2. 配伍相宜:二氣湯以甘遂為君藥,配合芫花、大戟等藥物,共同發揮瀉下逐水、溫陽化氣的作用。甘遂與芫花、大戟相配,可增強其瀉下逐水之力,且甘遂能緩和芫花、大戟的毒性,使藥效更為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氣湯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水腫腹滿」,其症見腹部腫脹堅滿,按之不陷,甚則全身浮腫,小便不利,屬實證水飲內停之候。方中藥味峻烈,意在攻逐水濕,通利二便,使蓄積之水飲從大小便而解,為「瀉下逐水」之代表方。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牽牛子(生用)

    • 性味苦寒,歸肺、腎、大腸經,生用瀉下之力尤峻。
    • 《本草綱目》謂其「能走氣分,通三焦,達右腎命門,逐水消腫」,善瀉水濕、通利二便,尤長於瀉胸腹積水。
    • 此方重用半兩,取其「斬關奪門」之效,迅逐水邪。
  2. 甘遂(微炒)

    •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為逐水猛藥。
    • 經微炒可稍緩其峻烈之性,專攻「經隧之水」,尤擅瀉腹滿水腫,《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
    • 與牽牛子配伍,一偏走氣分,一偏走血分,協同開通水濕壅塞。
  3. 配伍思維

    • 二藥相須為用,牽牛子瀉下通便,甘遂逐水破結,共奏「前後分消」之效,使水飲從二便分消。
    • 煎服法「細呷不拘時」旨在緩圖攻邪,防藥力過猛傷正,亦符合「峻藥緩攻」之理。
  4. 治療原理

    • 水腫腹滿乃因水濕內停,三焦氣化不利,導致水飲蘊結於中下二焦。此方以「瀉下逐水」為核心,直折水勢,符合《內經》「去菀陳莝」之法,通過瀉下使水邪外泄,氣機得暢,腫滿自消。

總結

二氣湯雖僅兩味,然藥專力宏,體現古代醫家對「峻逐水飲」治法之掌握。其組方邏輯基於「氣血水分消」與「瀉實開結」原則,適用於體實邪盛之水腫急症,後世醫家於此類方劑之演化,亦多受其啟發。

傳統服藥法


牽牛子0.5兩(生用),甘遂(微炒)1錢。
上為粗末,分作2服。
每服水1盞,煎至5分,放溫細呷,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下腹脹氣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胃腸脹氣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二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牽牛子半兩(生用),甘遂(微炒)1錢。 主治:水腫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